风水理念贯穿了整个赣州古城的规划 如此漂亮的古城让人赏心悦目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凡参加国庆杨公风水学习班的易友,请在9月30日到达赣州城,联系电话19907975916)
中国风水实则是一个对环境从优选择的问题,涉及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生物等学科内容, 反映了风水师对环境评价与环境选择的科学基础或者说是科学依据。
赣州是杨公创新中国风水的实验田。唐末五代初,宁都洛口人卢光稠入主虔州城,成为第一个本土出身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满足自己称王的政治企图,卢光稠把城市进行了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系统规划和扩张,他聘请当时因避战乱流落赣州的国师杨筠松为古城作风水规划布局。
杨公珍惜这次机会,把自己的风水理念贯穿了整个赣州古城的规划:
1) 赣州城:十龙聚龟的形胜之地:
赣州新地标建筑十龙聚龟,是风水景观,反映了赣州城的龙水交会状况。
"十龙聚龟"雕塑位于章江新区长征大道与赣江源大道交会处,雕塑总重53吨、总高17.8米,水池直径38米。雕塑的设计深入挖掘了赣州山水和历史文化,底部的青铜巨龟象征赣州古城,上部的三条巨龙寓意章江、贡江、赣江三江汇聚古城,龟背上七条小龙象征上游七条支流。"十龙聚龟"雕塑在章江新区落成,寓意着龙腾盛世、绵延流长,承载着对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接力,丰富了城市景观。"新近落成的'十龙聚龟'是赣州城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它撷取了赣州周边山水生态环境之精华,汲取了赣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是融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由此我想到风水大师杨筠松。 赣州城是唐朝风水大师杨筠创新风水的实验田。传说卢光稠主政虔州期间,与杨筠松过从甚密,曾请杨公为其择地筑“卢王城”(即今赣州城)。卢王城位于今赣州城东北角,中心在郁孤台和八境台之间,三面临水。古城为“通天龟形”,龟尾在八境台,故名“龟尾角”。所辖十县(赣县、雩都、虔化、兴国、信丰、安远、会昌、石城、龙南、瑞金,此为宋时虔州十县,不含当时南安军所辖三县,即大庾、南康、上犹)为蛇形,故赣州市过去有“十蛇聚龟”之说。赣州古城中原开有狮子两泉和凤凰、嘶马、金鱼三池。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掘地得一方石头,上面刻写有钳记云:“穿开狮子两条泉,九秀回龙出大官,金鲫鱼池赐金紫,凤凰池上出名贤”。
杨筠松巧妙地利用了赣州城的地理地貌特点,将古城赣州的轮廓规划建设成为一只巨龟形状,而且是迎逆章、贡两江而上的上水龟。加上章贡两江上游共有10条主要支流,宛如游蛇顺流而下齐聚赣州,这样一来,赣州城就成了十蛇聚龟的形胜之地。
2)拓展城市范围,满足卢光稠称王的城市功能需要:
这次扩张,将城市从一平方公里沿贡江向南扩展为三平方公里,街衢在原有阳街、阴街两街的基础上增加为六街,南面开护城河联通章贡两江,一大片与东面贡江相连的低洼河滩地进入了新城廓的范围。
3) 勘测出赣州城中轴线和生旺方位,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当年的舟汝王府的选址以及古城墙和五道城门的布局,都是依照杨公古法风水理论来选址布局定向的。
杨筠松根据赣州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确定了城市发展的轴线。以北端的衙署为原点(今市公安局),一直向南、向南、再向南。当年杨筠松规划的扩城方向,东西两侧是发展到章贡两江的河岸线为止,扩城的主要发展方向则是由衙署前的阳街(今建国路和文清路),向南发展。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都是沿着这条向南的脊线扩展的,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旗大道,90年代的文明大道,直到今天正在建设的水南新城区,都脱离不了杨筠松当年勘定的这条城市发展的“风水”主轴。
杨筠松为配合卢光稠称王的政治需要,重构了衙署,重构后的衙署,符合称王政治目的的礼制要求,以至赣州的百姓都将衙署称作“皇城”,并延续至今日。皇城前面的甬道和军门楼仍遗迹尚存。
从明代嘉靖年刻本的古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完全证实了杨公当年的风水布局,各功能分区均符合杨公的风水理法:诸如赣州府、赣县、察院、都察院等都放在子午中轴线上,赣州府、文昌塔、文庙,精忠祠,拜将台等布局在六秀方。而城隍庙、濂溪祠、报忠祠等布局在在墓、绝方位。
清代以来,赣州城的营建者,为追求城市主导视野中完美的山水景观,竟然敢为天下先,将文庙、武庙、郁孤台、寿量古寺、八境台等城市主要建筑的轴线改为南偏东达到36度,坐乾和巽,使得建筑的轴线朝向南郊的崆峒山主峰宝盖峰,形成坐三阳、面崆峒, 得到了山水组合的完美“风水”格局。
4)对城市街道进行了整体规划:

至清代中期,赣州古城的道路网络基本完善定型,杨筠松当年规划的以衙署和城门为起止点的六条大街。唐代的十字街位于今建国路与西津路,章贡路相交之处,由衙署直通正南门称为阳街。东西向的西津路和章贡路分别通向西津门和涌金门,称作横街(今赣江路)和剑街(今中山路和濂溪路)。另外,还规划建设了阴街和斜街。杨公这位风水宗师对赣州城规划建设完成后,赣州城的格局已基本上确定下来。
六条大街成为了赣州古城的主干道,在主干道划分成的街区内,营造了若干次干道以及密集的巷道。这就是清末赣州城内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这总共108条街巷,共同构成了赣州城完备的道路网络。
5)水口塔的营建:
章江贡江汇合处下游的储潭就是赣州城区风水的水口处,天盘测定为壬子火局。 明代万历年间,赣州都御史谢杰,组织赣州士民捐资,在两江合流后的赣江西岸,建造了高达40米,六面九级的玉虹塔,因塔身粉有白灰,俗称为白塔。白塔所处的位置是十八滩的入口,堪称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水口塔,它的功能,一是成为赣州城水口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为赣江上的舟船导航引路。二是起到障空补缺、美化城市入口空间环境的功能。三是起到镇水的社会功能,以祈求赣州城免遭洪涝灾害,1992年,白塔的地宫中曾出土过一件重达75公斤的特大铁元宝,上面铭铸有“双流砥柱”四个大字,这是对时人建塔心态最贴切的诠释了。四是具有满足人们笃信风水,坚信建水口塔可以聚财心态的文化功能。
此后,赣州城的官绅士民,又于清代的乾隆年间,在城市贡江上游的水口建造了龙凤塔。继之,又在城市章江上游的水口建造了吉埠塔。这样一来,赣州城的三处城市入口,都建造了体量适度、天际轮廓优美的水口塔,使赣州城的周边景观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完美。
6)杨公风水理论指导下营建的风水塔:
据学者黄志繁考证,明代赣南出现的改造风水以兴科举的现象,是宋以来赣南社会变迁的一个结果。在县学普遍被改建,大量风水塔出现的现象背后,表现出来的则是儒家理念在地方社会影响的增大和整体社会普遍追求“士绅化”的社会心态。
赣州历代风水师积极参与兴建文峰塔,如“廖邦明,兴国人,字睿堂,监生,以堪舆术著名远近。晚年归里议于邑之巽方,建文峰塔,坤方造回澜阁,援证古书,识者是之,遂从其议。西山塔颓废已久,亦由邦明建议兴复。”
杨筠松除了在赣南从事风水实践活动以外,还携同弟子为周边地区人民服务。据《抚乐流坑董氏族谱》载:流坑是一处经过风水宗师杨筠松选址的风水宝地 。至今流坑流传一句话: “只要水流庚,千年好流坑”。
据《抚乐流坑董氏族谱》载,流坑开基祖一世董合夫妇和二世董桢(董合长子)夫妇的坟茔,都是请杨筠松、曾文辿师徒卜定的。
上述史料均属中国形势派风水源于赣州之佐证。
赣州古城规划布局尽显中国风水整体布局之美,充分利用龙脉走向以及山环水抱的地理形势来营建官府、书院、文庙、商业、住宅等,错落有致,整齐有序。
今日我们所见的赣州古城依然保留风水规划美的韵味, 赏心悦目,观之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