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入地眼全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外一内,或上临下,或下临上,变化而莫测。是以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一寒一暑,日月光明,运化不已。
 
故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是故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地之理得矣,天地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盖天昼夜旋转而不停,日月五星随之。天帝顺行十二宫,布四时之令;太阳逆行十二宫,宣八节之功。是以八卦阴阳变动,应四时八节交会于天地矣。
 
       大寒,天帝在丑,太阳临子,交会于子丑之间,故子与丑合,万物成终成始。《易》曰:“成言乎艮。”
 
       雨水,天帝到寅,太阳在亥,寅亥交会,故寅与亥合,丑寅辅艮,东北之卦也。
 
       春分,天帝临卯,太阳在戌,故卯与戌合,卯戌交会,甲乙辅震,正春之令也,万物发生。《易》曰:“帝出乎震。”
 
       谷雨,天帝在辰,太阳到酉,故辰与酉合,辰酉交会,万物洁齐。《易》曰:“齐乎巽。”
 
小满,天帝到巳,太阳在申,故巳与申合,申巳交会,辰巳辅巽,东南之卦也。
 
      夏至,天帝到午,太阳临未,故午与未合,午未交会,丙丁辅离,正夏之令也,万物皆茂。《易》曰:“相见乎离。”
 
      大暑,天帝在未,太阳居午,午未交会,万物致养。《易》曰:“致役乎坤。”
 
     处暑,天帝到申,太阳到巳,申巳交会,申未辅坤,西南之卦也。
 
     秋分,天帝到酉,太阳在辰,酉辰交会,庚辛辅兑,正秋之令,万物悦成。《易》曰:“悦言乎兑。”
 
     霜降,天帝到戌,太阳居卯,戌卯交会,阴阳相薄。《易》曰:“战乎乾。”
 
    小雪,天帝在亥,太阳在寅,亥寅交会,戌亥辅乾,西北之卦也。
 
    冬至,天帝回归北极,入于垣,太阳复命告功,壬癸辅子,正冬之令也,万物归藏。
 
  《易》曰:“劳乎坎。”夫由出而齐,而相见,帝之鼓乎出机也。而成由人,以向乎出焉。起震终艮,一岁之终也,而循环之妙在中矣。
 
【释要】
 
     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古人看来是天地之理的奥秘,《易经》已说的很完备了,作者用《易经》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周易系辞》,按照易理,宇宙、大自然的本质可以被察识、推求、可以被体悟。因为宇宙自然有它的妙趣纷纭、形态万千的表现:天上有日月星辰、风雷云雨,大地有山川河流草木,有人类及诸生物,人类的生存有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诸多活动......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就在这一切现象中呈现出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专诚感悟,就可以有所获得。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以先、后天八卦的属性,用系辞上传说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就是乾坤二卦以其阴阳二气相感,而成震坎艮三男与巽离兑三女,合称六子卦。乾坤六子,以自然界而言,就是天地万物的伦常关系,以人类而言,就是父母子女的伦常关系,确立了堪舆学中天、地、人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上述文中的天帝,即是北斗七星,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典籍《甘石星经》亦云:「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古书《鶡冠子》载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根据北斗斗柄在不同季节的指向,进一步确立出每年的月令和二十四节气,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
 
 
 
     三、《步天歌》是中国古代天文科学名著,为隋唐人作品。《步天歌》采用诗歌形式首次系统表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三垣二十八宿体系,历代相传为观天认星指南,对中国天文学发展有重大贡献。《步天歌》的出现,将天象正式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由此也奠定了此后风水说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赖文俊(赖布衣)据此与二十四山方位结合,演绎出更为丰富和周密的二十四天星,作为评断龙砂水穴吉凶的理论参照系。所谓三垣是将环绕北极和接近头顶上空的恒星分成三个大区,分别名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中,位于北斗之北,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之上是上垣,天市垣是下垣,而紫微垣相当于现代西方天文学中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犬、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其共有二十七星宿,分别是:北极、四辅、天乙、太乙、左垣、右垣、阴德、尚书、女史、柱史、御女、天柱、大理、勾陈、六甲、天皇大帝、五帝内座、华盖、传舍、内阶、天厨、八谷、天棓、天床、内厨、文昌、三师、太尊、天牢、太守、相、三公、玄戈、天理、北斗、天枪。赖文俊进而将上述天星星宿挑选出来,与二十四山一一对应,创设了二十四天星盘。
 
 
 
     四、在由八干支、乾坤艮巽四维和十二地支构成的二十四山(方位)中,如何区分出阴龙、阳龙呢?首先通过洛书数的分布规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腹”。“9”在其头即南,“1”在脚即北;“3”在左即东,“7”在右即西;“4”在东南肩、“2”在西南肩;“6”在西北足,“8”在东北足;“5”居中宫。其中,2、4、6、8为偶数,属阴;将这一分布情况与先天八卦的卦位一一对应,可以发现,2在先天八卦的巽位,4在先天八卦的兑位;6在先天八卦的艮位,8在先天八卦的震位。(加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洛书图)再结合八卦纳甲的情况:兑纳丁,兑的三合局又为巳、酉、丑; 巽纳辛; 艮纳丙;震纳庚,而震得三合局为亥、卯、未。这样上述四个阴卦共有十二个方位,即兑(罗盘上为酉)、丁、巳、丑、巽、辛;艮、丙、庚、亥、震(罗盘上为卯)、未,均为阴。而剩余的十二个方位同样道理推演出均为阳。在罗盘上,通常在第一圈二十四山盘面(即地盘)上将阳用红色表示出来,而阴为黑色。在立坐向时,必须相临的两个坐山(向)都是阴兼阴或阳兼阳,同类相见时阴阳纯净,为吉;如果阴兼阳,或阳兼阴市异类相乘即阴阳驳杂,为凶。阴龙以左到右逆时针转,为左关居;而阳龙为从右到左顺时针转,为右关局。与此相关的是关于“三吉六秀”。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将八卦的阴虚孤阳之说与纳甲之法结合。所谓阴虚或孤阳,又源于阴阳相生理论,认为,独阴不生,孤阳不长。一次来审视八卦各卦最上一和最爻下一爻关系,如果都是阴或都是阳,就属于独阴或孤阳的情况,是不吉利的,别名龟甲空亡。而如果最上一爻与最下一爻分别是阴与阳,或阳与阴,就意味着阴阳相交,是相配有情是旺相。这样,可以得出具有旺相的四卦是震、巽、艮、兑,都是最上一爻与最下一爻互为阴阳关系,是大吉星方。而纳甲情况是,震卦纳庚(又考虑到三合木局,同时纳亥)、巽卦纳辛、艮卦纳丙,兑纳丁,所以还要加上庚、辛、丙、丁等方位,也均为吉星方。
 
了解了这一层关系,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将三吉六秀与所在方位的天星进行对应了,即:
 
天星四贵: 亥山—天皇星(紫微垣);艮山—天市星(天市垣);巽山—太乙星(太微垣);酉山—少微星(少微垣)。
 
天星三吉:震、庚、亥三个方位(后世还有一说,是艮山—天市星;巽山—太乙星;酉山—少微星)。
 
 六秀:艮山—天市星;巽山—太乙星;酉山—少微星;丙山—天贵星;辛山—天乙星;丁山——南极星。
 
 另有帝都名堂之谓:亥山—天皇星;巳山—天屏星。
 
 
 
五、天星异名:
 
天星盘的天星用名太杂乱,有一星二三名,至六七名者,略见下表:
 
壬山—八武、天辅、阴权,吉。
 
子山—阳光、太阴、帝座、天垒,吉。
 
癸山—北道、阴光、瑶光、天汉、銮架、天道,吉凶不显。
 
丑山—天吊、天厨、牵牛、金牛,凶。
 
艮山—金阁、阳市、凤阁、阳妪、天枢,大吉。
 
寅山—金箔、天棒、功曹,吉。
 
甲山—阴玑、天苑、鬼劫、天统,凶。
 
卯山—廉贞、阳衡、将军、天理、天命、阿香,平平。
 
乙山—天官、驿马、骑官,和平。
 
辰山—天罡、亢金,凶。
 
巽山—宝殿、太乙、太微、阳璇,吉。
 
巳山—天屏、金枝、赤蛇、青砂、天堂、明堂,吉。
 
丙山—太微、阴枢、天贵、炎烈、帝释,吉。
 
午山—阳权、炎精、日星、太阳、游魂、天马,平和。
 
丁山—龙墀、天柱、天极、南极、寿星、阴闿,吉。
 
未山—鬼金、元阴、天杀、太常、天常、天垣,凶。
 
坤山—宝盖、天钺、阴玄、老阴、玄峰、玄戈,平和。
 
申山—阴机、天关、传送、玉印,和平。
 
庚山—劫煞、天横、阴衡,凶。
 
酉山—华盖、少微、金鸡、阳闿,大吉。
 
辛山—阴璇、天乙、直符、英才,吉。
 
戌山—天魁、地杀、鼓盆、娄金,凶。
 
乾山—龙楼、天厩、阳玑、节钺、北极、亢阳、肃杀,吉。
 
亥山—天皇、天门、玉叶、紫微,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