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这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提出来的长城汽车2025战略。
现如今,不喊几句响亮的口号,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大型主机厂。
不久前,大众汽车集团也宣布向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转型,到2025年时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则宣称,2025年起奔驰推出的所有新车型架构平台都将是纯电平台。宝马集团则认为,未来10年公司预计将在全球完成约1000万辆纯电动车的交付。
虽然没有跟风纯电动车,但长城汽车也给出了全新的定位和实施路径。魏建军表示,未来将基于“全球大布局”、“研发大投入”、“企业大变革”和“用户大运营”的新定位,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
诚然类似的企业转型、品牌定位的口号,在汽车圈内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那么,作为一家有着37年历史的长城汽车,当下的转型到底有何不同?
一、“爆款王”为何求变?
传统的汽车企业,要研发一款新车型,首先是做市场定位、消费群体定位和价格的定位。那么,就需要依赖于市场的调研。通常来说这些调研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基于市场需求。最终再开发出来的产品,交付给终端销售渠道,卖给用户。
然而,这些主要源于大数据的分析,是否能真正接触到最终端的用户?
“坦白来讲,我们做这样的调研,是没有办法接触到最终端用户层级的需求的。”长城汽车产品数字化中心IOT业务负责人甄理在采访中表示,在不能满足用户确切需求的前提下,容易导致产品上市之后出现市场偏差。
核心问题在于,以前的主机厂与用户之间,没有直接的沟通渠道。
传统的主机厂是靠经销商、4S店来触达用户。信息反馈原本也是4S店的责任之一,但4S店的工作仅局限于在指定期回访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意见,并建立客户档案,为经销商带来新的商机。只有少数一部分的信息反馈,会返到主机厂端,用于产品的迭代。
以前的主机厂,几乎不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曲造车。只需要根据市场和技术风向来,判定产品形态即可,外资车企的什么产品热销,咱们就复刻一款价格便宜一半,功能高级一倍的产品。
但是从2018年起,一切都变了。这一年,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4.2%和2.8%。这也意味着,我国汽车市场年度销量出现了自1990年至今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更深层的变化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以前那个车企只管造,消费者只管买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本文由上海红贝房月子中心编辑整理发布,更多内容阅读推荐:上海月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