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强榜单看服务业发展——访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研究员高蕊


  9月2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十七次向社会发布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从2017年到2021年榜单的情况看,“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企业500强长势喜人,在总量增长、经营效益、行业格局、地区分布、创新发展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征。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冲击较大的情况下,服务业500强企业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服务业大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该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此,经济日报记者对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研究员高蕊进行了专访,深度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大企业群体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记者:2020年,新冠疫情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服务业500强企业表现如何?

  高蕊: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给很多企业的正常经营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尤其是给产销同步的服务业态带来了严重冲击。这在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也有明显体现。

  总体来说,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小幅增长,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3.59万亿元,增长率达5.46%,增速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3.36个百分点。净利润总额达到3.06万亿元,相比上年微增2.19%。

  与此同时,服务业500强榜单中同比下降的企业数量达到137家,相比上年增加了58家,很多航空企业甚至业绩腰斩,另一个服务业500强中的主力行业商超百货的营业收入降幅高达22.03%,今年入围数量比去年减少8家,仅有15家。从利润水平来看,服务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今年的亏损企业数量达到37家,是近年来亏损企业数量最大值,净利润下降的企业数量达到175家,二者合计达到212家,这意味着接近半数的服务业大企业的盈利水平表现不佳。

  经济效益走低中,服务业500强企业的绩效出现了较为分化的明显。证券业、商业银行、互联网服务、基金信托、商业地产等收入利润率位列前五,分别为21.97%、19.97%、16.47%、11.93%和9.53%。旅游餐饮、航空运输等进入“负数”序列。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利润率进入前三值得关注。在疫情的影响下,有一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在线服服务业大企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外卖、网课、云办公、工业互联等很多新兴服务在疫情催化之下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对市场的教育,很快得到普及。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互联网服务的入围企业营业收入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83.54%。

  传统和新兴服务业出现了冰火两重天般的分化。他们也快速走到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了线上线下(48.3200.050.10%)的统一阵线。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的版图,还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背后是信息技术服务的大发展和强支撑。在服务业大企业中,信息技术服务长期较为弱势,入围数量多年维持在5家左右,今年的榜单中一下子增长到了15家。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榜单中,江苏超过去年排在第三位的上海,以52家的入围数量进入三强。服务业500强在区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吗?

  高蕊:确实,这两年服务业500强企业的分布,在不同区域间有齐头并进的趋势。尽管服务业大企业依然集中分布于少数区域的特征依旧显著,但入围前三的地区数量从193家减少到了178家。随着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服务业大企业快速崛起,传统的北上广三强地区的格局受到较大影响。按照入围数量,今年排在前5位的区域分别是广东73家、北京53家、江苏52家、上海49家、浙江47家。除此之外,排在第二梯队的福建、山东和重庆紧随其后,快速增长,入围数量分别为32家、27家和23家。尤其是福建地区,入围数量增加了8家,山东增加了7家。

  再深入分析,今年榜单中,百亿级规模以下的33家新上榜企业中,江苏贡献了8家、上海6家、浙江4家,长三角三地合计拥有18家,占比一半以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引致众多“新服务500强”企业异军突起。长三角作为中国科技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在创新价值链上已经占据全国高地。无论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创新各个环节的要素、机制和成果,长三角都具有突出的领先地位。

  记者:除此之外,今年的榜单有什么看点吗?

  高蕊:今年榜单中,一批“小巨人”企业值得关注。他们成长迅猛,快速进入榜单。它们大都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大部分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上下,主要集中于研发设计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比如华东建筑集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好活(昆山)网络、新大陆(16.120-0.10-0.62%)科技、云账户、软通动力等等。这些“小巨人”企业的出现,推动服务业增长活力不断显现,与此同时,也对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起到支撑作用。

  这些企业快速崛起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在线教育、在线健身、远程问诊等消费互联火爆发展。在疫情的催化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从共享研发、智能制造、智慧化运营到数字营销,各类需求极速涌现出来,从企业到政府都信誓旦旦。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一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快速崛起。比如软通动力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58%。首次入围榜单的好活科技,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搭建了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在即时配送、新零售、社区团购、在线教育等新经济领域提供人力资源服务。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是2019年的4.8倍。而云账户为成千上万家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公司注册、身份核验、业务分包、收入结算、智能报税等综合服务,仅成立4年,就在服务业500强中排名167位。 

  记者:我们从历年服务业的榜单观察,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在服务业500强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今年情况如何?

  高蕊:商业银行净利润和资产总额长期在服务业500强中占比过半。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商业银行入围数量46家,实现营收、净利润、资产和从业人数分别位7.55万亿元、1.51万亿元、181.12万亿元和219.24万人,占总体的比重分别为17.31%、49.21%、60.65%和13.40%。

  近年来,尽管银行入围企业的数量变化不大,保持在45家左右,但其他各项指标占比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相比“十二五”末期,“十三五”末期入围榜单的商业银行的营收、净利润、资产、员工在总量中的占比,分别减少6.53个百分点、12.29个百分点、8.69个百分点和3.15个百分点。尤其是净利润占比出现大幅下降。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互联网服务、非银行金融等高利润的企业在服务业500强中的入围数量不断增加,部分稀释了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利润增长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今年榜单中的46家银行净利润总额与自身同比下降了0.03%,这是榜单发布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其中有19家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占比高达41.3%,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值。另一个更能反映盈利水平的指标收入净利润率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过去多年,银行的收入净利润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21年榜单入围银行的收入利润率为19.97%,首次降到“十开头”的水平。简单说就是,2020年银行收入100元钱,有19.97元是净利润,而在2012年,银行收入100元钱,有25.94元是净利润。

  银行业的利润占比下降,这是近年来银行业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的结果,尤其是2020年度,银行业响应中央安排,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采取了加大信贷投放、降低利率、减免费用等系列措施,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这是令人欣喜的。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国银行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入围的46家银行,在盈利水平、资产结构、风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很大,尤其19家利润下降的银行大都为城商行和农商行,应当引起重视。

  记者: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大企业群体发展情况如何?

  高蕊:2017年至2021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大企业的发展态势。总体来看,长势喜人,体现在五大方面。

  一是规模稳步迈上新台阶,主引擎作用突出。“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由31.2万亿元增加到43.5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08%。入围门槛由39.60亿元,增加到60.3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5%。服务业500强在2020年的营收总额相当于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78.68%。在经济稳定恢复期,服务业大企业发挥了促进产业整体恢复向好的“主引擎”作用。

  二是行业格局持续优化,发展潜力增强。服务业500强企业行业分布不断优化,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入围数量的持续走低,从209家下降到188家;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物流及供应链等现代服务发展日新月异,入围榜单的企业数量从117家增长到149家,极速推进生产力转化和服务业的升级发展。

  三是创新充满活力,科技武装能力增强。2020年,我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为3342.42亿元,同比增长23.34%,拥有专利数共计259771件,发明专利数共计93676件,较2019年分别增长2.45%和5.25%。在人们的印象中,服务业是低端的,是劳动密集型,但随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服务业的发展会越来越有科技感。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服务业大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又该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高蕊:“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服务业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抓住几个机遇。一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发展快速推进,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构筑了进步通道。三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和全球价值链调整为服务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创造了追赶契机。

  服务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升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能力。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方式,不断发力“三新”经济生态。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过程中的应用,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强调的是,当前我国经济正由制造业主导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也由简单的供需关系转向互为依赖和互为赋能的关系,服务业企业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围绕制造业需求实际,助力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尝试依靠自身在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向制造环节延伸,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广大服务业企业要积极发挥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的组合效应,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日报记者 于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