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起源第六阶段:自觉概念积累
自觉概念积累阶段也称之为自觉的概念定制积累阶段。
人脑之初,映像概念激活反应均是自发现象,其所含对应指义并不超越高级直觉响应的脑功能范围;其脑中概念指义和脑外概念表现形态给于受众的模糊信息传达,在理论上被界定为概念反应尚无受众共识的“指义和形态”的定制统一,在概念指义的意识醒悟者脑中,那种概念反应并非是之前与他人自觉约定过的“指义和形态”的记忆激活。
因此,本书把智人祖先自觉的概念定制积累,简称为“自觉概念积累”,其与模糊概念积累的本质区别是:进入这一脑功能积累阶段,人为预置的概念记忆先于概念反应入脑积存,自觉的概念定制将缓慢增量并规范人脑概念反应,所以称为自觉概念积累阶段。自觉概念积累是在模糊概念积累基础上继续响应外界信息丰富感觉知觉的必然结果。
进入意识醒悟后的人类先祖,必将使其对事物映像的记忆和指义缓慢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接续发生的进化,是希望摆脱模糊概念意会的艰难。恰好,极少数相同情境、相同声音交流的重复出现,可能会启发老祖先把少数概念指义和对外概念表现之形态约定一下或俗成共识,然后将其自发或自觉地存入脑内记忆,这就是自觉概念积累的发端。
(2018年12月28日加注:这个“发端”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之间,究竟间隔多少万年?作者无从考察。期间因生活习性而俗成记忆的极少口音概念,也因生活习性的局限,曾经无限期阻挡了自觉概念积累和传代。智人种群缓慢推进口口相传的那种早已失落的文明史则又经历了多少万年?本书也无从考察。但可确认:之初自觉概念积累极缓慢。)
模糊概念积累因在其入脑前概未经过人脑自觉的概念定制,它是事物映像在前智人脑中未知多少次重复记忆后,才可能进化到后来的智人将为重复知觉而逐渐醒悟到其与外界物像有经常对应关系,即形成脑中所熟悉的概念指义反应。自觉概念积累,在入脑之前即已经过人脑的自觉定制,其定制过程中不仅被固定了表现形态而且明确了同一形态的指义。
(2014年10月加注:自觉概念积累依赖于概念的自觉定制和概念的自觉记忆积累两个缺一不可的“远古科技手段”。在概念定制技术上,有声音概念约定、手势肢体概念约定、图画图腾定制和刻写符号以及文字数码发明等。在概念存储技术上,包括相同情境下相同概念反应的记忆入脑、包括代代接续的口授传教,另外包括结绳石刻等“重大技术进步”。)
自觉概念积累因其对外表现的意识形态和内涵是确定的,即均有确定的概念形态和概念指义,因此,它相对于模糊概念积累又可被称为“精确概念积累”。及至到现代人的概念反应表现,也同样延续自发的模糊和自觉的精准。比如:指着大卫石像问尚未启蒙的幼儿:他是谁?答:一个人。再问大学生,答:大卫雕像!两种概念一个模糊另一个精确。
幼儿的模糊概念传达指义中,尽管挪用了曾听过、也会说的明白词汇——“一个人”,但他传递的概念依然是模糊概念反应。因为所传词汇在他脑中对应指向的是一座雕像,而他传达给受众的则无人知晓是“哪个人”?再分析大学生的概念反应则可比较出概念指义很确切。
自觉概念积累,是使人类脑中的概念反应(即意识)从模糊意识迈向精确意识的起点。因为人的意识只有在概念形态和内涵相统一、有共识、可固定记忆积累的前提下,其所定制的概念和概念反应才能逐步走向确定性,及至能够达到当代“数字化”的高精准水平。
因此,自觉概念积累阶段又是人类意识起源进程中对人脑功能进化具有再造意义的艰难而伟大的演变历程。毫无疑问,自觉概念积累阶段,是使人脑精确概念积累从此起步、从此开始缓慢增长的漫长阶段。哲学所指的“精确概念”并非是与当今数字化概念相比的“精确”,它是指区别于意识起源之初模糊概念的一切有确切形态和指义的概念。
显然,自觉概念积累包含了人类意识正式迈上精准概念积累之发展轨道的起点划分。不过,哲学所指的精确概念有它自己的“确认体系”。诸如:集合概念是指向“集合物”的精确,不是指向“单个物”的表述;总体概念是指向事物被抽象概括的精准表达,不是指向具体事物的表达;具体物概念是指向“相同物”的含义,不是指向差异物的称呼;量词概念是指向可度量关系的精确,不是指向非度量关系的名称;情感概念是指向不同情感的真实描述。“模糊学”中的模糊概念被哲学视为精确概念体系中的一类。它是通过精确分析集合概念与具体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规律所界定的学科指向范围。
数学中的概率也被哲学视为精确概念的另一类。它是表达比量关系的精准学问,如果没有概率的表达,人类就会缺少一种专门描述事物概貌的大数据手段和大数据识别方法。哲学认为,被数字化定义的事物之量化概念指义,是指向某一物类可确认其量化关系的数码概念,应该属于数字化的相对精准。但凡哲学所指“精确概念”均属于自觉概念积累。
口语中的“哇噻”、“哈了哇”和“有点那个”这类概念,全部未经过人脑自觉定制其指义,在人群中更无指义共识,其多义的概念内涵常常会游离于那些词汇本身(概念形态)之外。它们不属于哲学所指的自觉概念积累,不能被用于自觉的科学思维运动。
概括上述,对自觉概念积累还应该有另一种界定:它含有“自觉理性”,它有条件被用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推理。反过来界定:凡是不能被人脑自觉用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推理的概念均不属于哲学的精确概念。相反,都可界定为意识发展中的精确概念。
意识起源之初的模糊概念反应,尽管它没有经过人脑自觉定制,也无法使人脑自觉用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推理判断,但须承认,模糊概念为精确概念孕育了逻辑萌芽。否则,哲学家将很难解释后来出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怎样产生的,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将缺少一个衔接链环。智人先祖判断事物不同于现代人运用逻辑方法,是自觉逻辑运用。
模糊意识不仅包含指义也包含逻辑萌芽。它的逻辑十分浅陋,可自发响应。一物参照一物相比较确认相似,即可指向此物。这恰恰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逻辑方法——模糊类比。其特征是:依靠形象性和整体性感觉产生带有模糊性指向性(方向性)的直觉判断。
如果没有模糊类比,就没有建立在熟悉映像基础上的悉知之比较,就没有后来出现的针对自觉概念的逻辑演绎和判断、以及自觉的分析和归纳、自觉的抽象和提炼等等被先哲们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当然,人脑更不会有文字符号类“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反应。
自觉概念是在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自觉定制,是在模糊类比的重复指义中固化的概念指义,然后再趋向更精准的。当智人祖先依靠人脑多根系记忆链接机制对某一事物映像达到熟知程度时,其自觉逻辑思维和自觉的概念定则就呼之欲出了!不过,这种“机会”在远古时期极为难得。
智人先祖初始对概念指义的自觉定则,完全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这一漫长阶段究竟走过多少万年?不知。直到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之后,自觉定制概念才进入高产期,此时也包括用文字概念自觉对应长达数百万年积累的语音概念定制。至此,人类文明史进程才进入到脑功能骤然提速阶段。
自觉概念定制大量进入人脑的积累,是人脑自觉进入依靠概念形式展开逻辑思维的起点,它更是人脑思维从自发创意迈向自觉创新思维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智人群体中将很容易涌现出一个首先走完意识起源全过程的杰出代表,他的大脑可以实现不同于单纯依靠综合知觉自发响应,而是脑内有自觉逻辑思维的新概念反应。之初,即使他把握的新概念内涵和指义不是什么“重要的”新判断,但他依然值得被后人称之为“杰出思想家”。
然而,单纯的自觉概念定制积累,却并不是意识起源的终点。自觉运用逻辑思维、产生不同于单纯综合知觉自发响应、大脑实现了超越感官感觉范围的自觉概念反应,才是意识起源的终点。就好比运用形式逻辑,依靠已知事物推导出一个看不见但必定存在的事物。类似的超越感官感觉范围所产生的“创新意识”是本书确认的意识起源的最后一座里程碑。
(2009年2月加注:远古人完成上述过程是通过未经科学提炼和总结的“朴素方法论”产生创新意识的。朴素方法论孕育了含有自觉概念定则的科学思维萌芽。但有史以来,它的“创新思维成果”并不被祖先视为“意识创新”,总是被远古人虚怀若谷地称之为“神的启示”。)
(2009年2月加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但凡已经自觉意识到却又不能清楚解释思维方法的那些创新意识——其创新思维过程产生的“灵感”发现或醒悟都被古人冠以“神”的光环。所谓神奇、神算、神功、神力、天意等词汇,皆属此类文化传统习惯用语。)
我们从历史进程中看到,自有文字符号伴随俗成约定指义的语音等精确概念大量产生后,有记忆传代的文明史便被“文明灯火”逐渐照亮起来。它使后人清楚看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某些规律,当然也容易限于既有文明史眼界而截断意识起源诸多演变环节,产生哲学的主观判断。
(2018年12月27日加注:当意识起源进入自觉概念积累阶段,表现为概念反应的意识“指向义”功能也会缓慢演变成系统的概念反应功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缓慢升级为“实践与认识”的对应关系。“认识”其实是“意识”简单指义的提升,是基于“意识”的核心功能演变而来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反应”指义。“认识”包含认知指向和认知结果两个理论层面。毛泽东最早从理论上确认正确的认识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2018年12月28日加注:当人类意识的核心功能演变到包含复杂概念反应指义的“认识”阶段、当这一阶段已成为常态时,“实践”即成为检验“认识”指义的客观尺度。但“实践与认识”的过程将始终伴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前提为创意突破口。之所以一些崇高真理和简单自然法则永远居于实践之上之先,根本原因是在“实践与认识”之前“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已助人类意识起源和繁衍生息走到今天。)
不管怎样,后来人不难发现自觉概念定则是直接伴随各类实践、写作记述、探索发现而丰富起来的。在此过程中,探索发现和写作记述又是推动自觉概念高速积累的强大动因。仅仅依靠生活习性积累自觉概念不仅极缓慢而且长期停滞,相比之下每一种探索发现和文字作品的诞生则能带出一大批概念定则输入人脑积累和刻入石碑竹简的传代积累。
自觉概念积累帮助智人种群筑起了推动意识发展的“第六级大脑响应平台”。当人脑有了被先人或自己自觉定则的概念记忆,且达到丰富程度后,也就更强劲地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当智人祖先的后代们把前人的知识积累用很直接的学习方法“写”入自己大脑中的“自觉概念积累”中心时,即预示着地球上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将代代涌现。
这一切,其所蕴含的对脑功能提升的作用力,也高速推动了世界各地智人种群的文明发展进程。不论在城市在乡村,人脑纷纷响应起形象思维运动和科学思维运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累累硕果从此收获不断,科学知识积累从此形成几何增长态势,人脑的意识开始实现趋向更加精深的创新突破和延伸,并延伸到了离开知觉的那个“宏观与微观世界”。
自觉概念定则如果是在原创之初,人脑分析它、提炼它、确认它,必须依赖综合知觉中的模糊概念反应为先导。所以,基于综合知觉积累的直觉响应,常常是创新意识的触发点(灵感)。自觉概念定则之原创自始至终受援于模糊概念为“先生”,科学体系中创新概念的发现既依赖自发的模糊概念也依赖人脑能否链接自觉意识到的含理性定则的概念。
对于仅依靠书本直接进入由前辈定制的概念体系而自我积累的现代人来说,人类意识起源的第六级大脑响应平台——不论其概念系统多么精准、多么丰富,都不能被视为拥有显著创新力的平台。它只是一个产生正确意识概率较高的思维平台。要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强大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求更多人脑构筑第七级大脑响应平台,即要求全社会高度重视推动每个社会成员积极进入意识起源的第七阶段:创新思维积累阶段。
至此,我们对意识起源过程可采用典型简化线索提前表述如下:
①大脑通过感官感觉形成零碎的感觉记忆积累——人脑的初始响应积累。距今400万年以前,前智人种群的脑生化物质平台并没有现代人脑的灵敏性,感官感觉响应信息,并经过体内神经介质传递“写”入大脑的那些零碎感觉记忆,类似于现代人脑中的少数“残缺记忆积累”,其时大脑没有形成“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三个灵敏机制遗传功能。
②大脑形成相关感官感觉复合映像积累——也是前智人种群大脑进化的第二阶段。通过重复响应外界信息刺激,能够使大脑把两种感官感觉记忆链接起来复合响应。比如通过听觉响应推动了视觉方向改变;通过肌肤刺痛又可灵敏反应为无意识无目标无指向的运动姿态,它属于前智人脑的进化过程,也是其他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的脑功能遗传。
③大脑形成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它是智人脑相对于其它人科非人科动物大脑在共同进化过程中的“临界点”。此时,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已然形成以“主映像”为核心的分根系链接机制,各种感官感觉信息或自发或自动表现为与相关“主映像”根系发生记忆联系。“眼见为实”的脑动力机制形成,也是人科和部分非人科动物共有的脑功能遗传。
④大脑形成高级综合知觉积累——这也是智人的大脑开始区别于其它高级动物脑的进化过程转折点。此时的人脑,由于相互情感信息刺激的不断增进、不断丰富,促使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条件达到了较高的灵敏度和链接通路的多向性,脑神经生化介质板块组合和激活通路日趋发达,从而奠定了智人脑功能的基本成型。同时人脑高度灵敏的发展趋势,也为日后的现代人脑高级综合知觉的灵敏性和脆弱性埋下了容易崩溃的隐患。
(2008年加注:现代人都能从人的表面行为相互观察到那些情感细腻而丰富的人,是很容易内心痛苦的人。实际根源则是因情感记忆促成的高度灵敏的人脑,也同时孕育了链接响应机制的脆弱性,它很容易出错和崩溃。有时,即使某种脆弱的链接响应机制没有出错,也会因情感发泄不可抑制而难免伤及他人。所以,人类应该既不赞成仅有丰富情感而缺少意志锻炼,也不赞成可致人脑僵化的初级理性思维统帅全社会。)
(2008年加注:支持人脑健康发展的正确主张是什么?对婴幼儿和童年期迅速发育的头脑,需要成人们更多的情感培育包括同娱同乐;而在少年期之后,成人们则应该面对青少年减少或者掩盖直接的情感接触,把爱藏起来爱,同时为青少年启动意志磨炼计划。)
⑤大脑推动模糊概念指义缓慢积累——它是完善的综合知觉积累自然推动的人脑新的链接条件的积累和发展过程。模糊概念记忆的激活反应,是通过熟悉的和异常的事物映像来实现的,原始模糊概念指义均是特定的“事物映像”。模糊概念初始涌现在智人先祖脑内的外部表现是:惊讶声音、感叹声音等情感声音响应。直到后来,少数指向义才被群居智人点点滴滴地俗成定制为有共识指义的常用语音。即人类最初的口语概念系统。
⑥大脑有了自觉概念定则积累——它是完善的综合知觉积累自然推动人脑形成的新的链接条件之必然过程。之初,上述过程完全属于个体自发表现。自觉概念积累走向发达的客观条件:其一,它必须经过群居人类的统一定制,即有先哲不断发明和积累画符、或对语音指义和指向范围约定共识,让族内习惯用某种语音表达固定含义使成传统习惯。其二,它必须伴随着自觉劳动实践、写作记述活动和原始探索发现来创造概念定则。自觉概念积累可与综合知觉积累形成链接响应,是人脑功能进化又一显著转折点。
⑦大脑推动概念与概念之间思维方法的自觉运用积累——它是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达到丰富的前提下,人类意识起源的最后一个阶段。首先,概念多了,在使用概念过程中,势必存在如何处理概念与概念之间逻辑关系问题,包括模糊概念与精确概念的关系、精确概念与精确概念的关系;即直觉响应与自觉逻辑思维之间的关系、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关系等等。恰在此时,意识起源进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纯概念思维”和“纯形象思维”的人脑新的功能延伸,脑功能开始出现专业发展方向。
此时,人脑的“概念反应”已然由单纯依赖综合知觉自发响应,发展到了既依赖直觉也依靠自觉逻辑思维响应。后来,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老子、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导师的总结,才把概念与概念间的链接状态确立为多种思维规则,即形式逻辑学、朴素辩证法、概念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等。
由于人脑的直觉响应(即自发逻辑规则)链接自觉逻辑的思维功能,可以推动人的意识超越感官感觉范围产生创新概念指向义,人脑的思维响应能力可逐步延伸到知觉范围以外的世界,这使后人日益感觉到了人脑的某种神奇和不可思议。(幽默:那些古代“大仙们”也是趁此机会“下凡”来了!)由此缘故又自然产生了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激烈争论。
其实,当我们把上述“意识起源七段论”清晰梳理出来,你一定清楚看到了智人脑功能的提升过程是一种很正常、很缓慢、很自然的进化现象。
今天的人类早已完成了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的建树,简言之:人类早已写完了他们应该写完的“人脑简史”。但是,包括本书止于本章在内的哲学思想观点,还没有完成“意识起源第七阶段”的详尽阐述。
我们不用太急躁地把好话一气说完,关于“人脑简史”中创新思维积累的第七阶段最为精彩部分的描述,宜隔开章节向后推一推。
回到本书开卷之疑问。在人类所参与的物质主动高级运动大循环圈里,脑生化记忆多根系互联机制所推动的思维运动,应该被称之为物质高级运动大循环可包容的微循环,它自始至终伴随并推动着物质高级运动的无限循环过程。人们说主动高级运动谱写的“循环乐章”正如《命运》交响曲一样,引人入胜的部分不在于后来推动了国际社会形成一浪高一浪的被动高级运动浪潮,而在于最初产生于前沿探索领域中的科学的认知动机的发力。
物质高级运动的精彩部分在序曲!在前奏!在开场的过门中!
为什么?因为音乐前奏奠定了整个乐章的基调。
那么,物质世界主动高级运动的前奏曲又是什么?
它除了人脑多根系多层次记忆中心互联机制谱写的“微循环乐谱”外,还有认知动机参与认识论大循环最先鸣奏的小号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