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三十年有感暨怀念那个诗坛新人
文、曹喜蛙
2022年,北漂就三十年了。
北漂前,我一直就是一个诗坛新人,新人就是新人、菜鸟,啥也不懂,只知道埋头写稿,不懂人间的俗事。
我1966年生,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诗歌处女作《葡萄树》,用的是衣水草这个笔名,后来基本就不用了,所以那次亮相也白亮了。
从1988年到1991年,那几年,我年年到北京参加诗歌培训活动,也叫诗歌笔会,后来参加过几年《人民文学》《诗刊》的文学诗歌刊授,跟文学圈、诗歌圈的编辑、文友混,在《未名诗人》(《诗刊》刊授版)、《诗坛新人诗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华人诗坛新人诗选》(匈牙利东方文化出版社)等发了10多首诗,可以说,这是再一次白亮相,因为这几年又换了一个笔名曹喜槟,后来这个名字也没有用了。
《诗坛新人诗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诗坛新人诗选》版权页
《诗坛新人诗选》目录
《华人诗坛新人诗选》匈牙利东方文化出版社
《华人诗坛新人诗选》版权页
《华人诗坛新人诗选》目录
《爱的风景线》诗选 封面
《爱的风景线》版权页
《爱的风景线》目录
早期这些诗选,本来都彻底忘了书名,这几天试着到孔夫子旧书网查了下,还真查到几本,还有几本书没查到。
阿丁主编的这本《诗坛新人诗选》,当时选稿的是《诗刊》社的李小雨老师,本来一人一首诗,但觉得这两首诗都有意思,她就都选了。
严格讲,曹喜槟还不能叫笔名,那是我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个错别字,那是工作人员给弄错了,我的名字应该叫曹喜斌,后来新身份证上就改回来曹喜斌,我就也不用这个不喜欢的名字了,所以那几年在文坛上的折腾也白折腾了。
好像在1991年,我看齐白石的一本画册,被一幅画吸引,一个和尚的手里托着一只金蟾,虽然那和尚并没笑,但我挺喜欢,觉得我的名字曹喜斌,如把第三个字的“斌”换成“蛙”,“曹喜蛙”——应该很好,这就有了后来的我了。
决定北漂,是1991年,但我这个人一向比较腼腆,知道自己志大才疏,有闯的勇气,没有漂的粘力,第一回去北京漂就没有漂住,当时信誓旦旦的给家里说去了就不回来了,但到北京后只参加了个《哲理诗刊》诗歌笔会。诗人黄以明讲座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笔会结束后,大家都走上返程,但我不知道到北京哪个角落去落脚,因为我来时就准备北漂,所以理论上没有返程,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问题。好在有个诗友苏志强,他在石家庄空军当兵,他说你准备去哪,我说不知道去哪,心里说反正不能回去,他说那跟我去石家庄吧,我顺口就说:石家庄也行,心里说只要不回去就行。
《哲理诗》4封面
《哲理诗》4目录
《哲理诗》5封面
《哲理诗》5目录
《哲理诗》5版权页
我在石家庄就混了几个月,混在苏志强的空军医院,他在部队炒菜,所以每天都有吃有喝。记得苏给我找来一身部队的服装,当然是便装,就融入部队了,所以一般人没人问我是干什么的。
有一次,苏在部队打架,给关了禁闭,出来后赶上复员还是什么,他就回辽宁盘锦,分在辽河石油。我也就只好回山西了,第一次北漂以落荒而逃提前结束。
回到山西的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选集《爱的风景线》,由王燕生、周所同主编,选了我的诗,那时署的还是曹喜槟的名字,看版权页印了10300册,我的名字还排得很靠前。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用曹喜槟这个名字。后来,一直没有机会跟周所同老师见面,估计他还以为这个人怎么不写诗了。
刘智峰 油画 城
其实,在北漂之前,我把之前的诗歌,编了一本诗稿《悲剧舞台》。悲剧舞台,是写我们太阳村舞台的一首诗。从此,我要换个大舞台了。
这年夏天,苏志强给我写信,说他调到辽河石油北京办事处,我就赶紧给他回信说那我也去北京,那时没苏志强我真的不知到北京找谁去,因为我不好意思找以前的那些老师,因为腼腆。
到北京后,我就跟苏志强策划女娲诗丛编辑部,一起编诗,他说好。为什么是女娲诗丛,自然是因为我们河津的高禖庙,高禖庙就敬的是女娲。于是,我就成了专业编辑,他成了业余编辑。其实,我们就靠苏志强的工资过。
那年,我们的女娲诗丛编辑部一无所成,为了减轻负担,我跟刚从四川来的诗人徐亢一起拼房。诗人徐亢,原名徐玉国,后改名徐鼎一。
第二年,由我们女娲诗丛编辑部,在《未名诗人》(《诗刊》刊授版)开设了女娲诗页,给诗友们发诗。
《中国新诗人袖珍诗选》
《中国新诗人袖珍诗选》版权页
《中国新诗人袖珍诗选》内页
《国风文学》封面,这几本杂志是《新国风诗刊》的前身
《国风文学》版权页
《中国诗》封面
《中国诗》版权页
苏志强天天上班,甚至下了班还给别的饭店炒菜。而我天天在北京跑书店,也常常跟诗友瞎混。
李青松的《哲理诗刊》搬到北京鼓楼一个地下室旅馆,我常去他那,有时跟他到冰心、臧克家、艾青、邹荻帆、刘湛秋、李小雨等诗人家里,李青松每次去都有他的事,而我就是看一眼这些诗人,很少说话,也不知跟人家说点什么。那年《哲理诗刊》头版头条刊了我的《核武器与癌》,后来李青松还找我要了组诗,也发在《哲理诗》,不过把我的蛙写成,这样的事后来经常遇到。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的《中国乡镇风貌录》编委会有一帮年轻采编,在鲁谷,离我们很近,我常去混,都是年轻人瞎聊。徐亢在丁慨然的城市诗歌研究所编诗,我也常去混,他们有诗歌活动我也去参加。我读了丁慨然父亲、老诗人丁力文革前的诗,主动写了篇评论。丁力是臧克家任《诗刊》主编时的编辑部主任。徐亢有次找我要了一首短诗,后来编进《中国新诗人袖珍诗选》。
北京妇联的《女性》杂志,有个女编辑田禾,是我在杂志上认识的,我跟苏志强一起去他们单位拜访过她,田禾在《女性》 杂志给我发了篇文章,是写北京诗坛及北漂诗人现状的文章。
我一个人经常从从青塔坐公交去北京城里的书店看书,经常去的是王府井书店、三联书店、三味书店等。有次在书店读了任洪渊的一本书《女娲的语言》,隔天就去北师大拜访了任洪渊教授,还体验了次他如何给研究生上课。
申树斌 油画 意志之塔
我那时很少找诗歌编辑投稿,尽管我的诗歌一大堆,但我觉得诗歌与我越来越远,发诗对我没有太大意义,我已经试图与诗歌剥离,寻找一种坚硬的诗意,而且钻进书店开始大本大本阅读哲学。
这一年,我是真正的在北京漂,有点到了风筝断了线的飘的时刻。
春节回家,堂哥曹秀清问我,在北京一年能挣多少钱,当然他没有那么直白的问,而是给我伸出一个指头,也就是一万元,问我能落那么多吗,我说不行,其实那一年我连一分钱也挣不到。
我那时非常清楚我要什么,我来北京就是奔北京的文化金矿,我要挣钱我早就去深圳了。
不过,我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可以适合我干的。
我已到了远方,我十分明白,诗是不能当饭吃。
但过了春节,依然踏上我的北漂之路,孤独之旅。
三十年了,在困惑中一直漂,没有想过回头。
2022年1月20日第一场雪后于北京月牙殿
曹喜蛙后记:
周所同跟我一直擦肩错过多次,1993年苏志强在辽河油田办事处办过一桌给《诗刊》社一帮老师的谢师宴,当时我已经不在青塔住了,刚到鼓楼地下室旅馆当店小二去了。
周所同老师不知道曹喜蛙,就是那个曹喜槟。
几年后,《五台山》杂志的另一个诗人梁生智在西直门开书店,跟北京一个老头张师傅聊天,老头说他认识山西一个诗人曹喜蛙,梁生智说山西诗人他都认识,没听过什么曹喜蛙。张老头还专程到鼓楼给我说,你们山西有个诗人梁生智说不知道你,我说他敢不认识,你问他认识曹喜槟吗,换个马甲他就不认识了。
哈哈哈。
问题是,后来梁生智跟我在一个单位好几年共事,但我都没有想起跟山西的诗人聚一聚。
真是一旦错过格格,真会后会无期。
2022年1月22日雪天于北京月牙殿
丁秋发 油画 十二生肖之虎
曹喜蛙旧诗欣赏
1、四 顾 无 门
梦,梦,梦
梦把所有的房子刮跑了
刮得远远远远
在月亮的亮光的那一边
一星星,一星星的
燃泪
拽住了那房子的屋檐
不让归
恍恍如废墟
已今
端坐大地
痴呆
让黑发长长长长长
打湿眉毛脸颊
二片绿琉璃瓦
脱地
如绣花鞋
男人女人
和床
都去了哪里
石径如断带
于一隅守寡
绿苔如遗腹子
穹隆出世
但此生此次
三千三千三千
四顾无门
梦停了。
2、烟 波 浩 渺
长椅。
最后最后的一眼唐井
在最先的一支烟里
相约
抽
抽
抽
水
仿佛一下子越过了世世代代
穿上泳装的烟屁股
在脚那边的
痰吐里
照相
读繁体字
吃面包
喝饮料
从花瓶的门里
一枝桃花
仿唐女子
折来
汲水
蟋蟀的音响
盘古台如山
螺旋而发
银项如水
琴瑟间
声声的呼唤
唐韵
烟波浩渺……
(以上选自王燕生周所同主编《爱的风景线》)
3、后会无期
所有的道路只是向前延伸
向前延伸:童年,青年
不过是道路旁的远村小镇
错过远村,错过小镇
我们后会无期
所有的宴会没有不散席
没有不散席:美酒,佳人
不过是惊讶的对饮一瞥
错过对饮,错过一瞥
我们后会无期
所有的记忆不如烂笔头
不如烂笔头:诗文,拙作
不过是苦心的格格不入
错过格格,错过不入
我们后会无期
所有的寂寞那才是远眺美丽
远眺美丽:忧郁,怅惘
不过是隐现的这时那时
错过这时,错过那时
我们后会无期
4、真实人生
你口渴了,就瞭望梅林
实在望不见的话
就随便把一句话重复三遍
有道是:话说三遍淡如水
如果重复了三遍
还饮不到水
你就给自己一个山响的嘴巴
可以用一只手
也能拍响的事实宽慰自己
就这样时刻审度着自己
顺便嘲笑那些霸主和大师
一辈子都依恋这真实的河
像个少年折枝河边柳
一只手有节奏地拍着真实的河高歌
河水拍干了吗
自己拍老了吗
你就笑,就笑
以不同的方式不停的笑
笑一笑,十年少
然后
从不竭的古井打水
灌溉真实的河道
井水爱河水
(以上二首选自阿丁主编《诗坛新人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