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道学是中华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十节  道学是中华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道学的产生,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西方哲学都是由某个哲学家研究而写成著作,提出其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的。而中国哲学,则不是某个个人用文字写出来传播于世,而是由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经过研究、总结、积累、提高发展起来的,是中华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就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情况,其需要澄清的历史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包牺氏”不是历史人名

  历史典籍上虽然记载“包牺氏”作八卦,但“包牺氏”则不是秦汉以来有些人所认为的历史人名,而是一个历史时代名称。故古史所载之“包牺氏”始作“八卦”,是指在中国原始社会的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中国古典哲学——道学,因为其时尚未有文字作为传播与传承思想的载体,所以才发明了以画出一套挂画为其传承载体的方法,以教、学为手段而进行哲学传播与传承。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古典哲学是某个个人创立的,而恰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一种集体的创立行为。

  二、“神农”、黄帝不是《易》经的作者

  历史典籍又记载神农氏时期有《连山》易,黄帝时期有《归藏》易,它都明确地说明了是《易》书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版本”——卦画排列顺序不同,注释文字数量不同,而非指此种哲学理论的始创。这种记载又说明了以《易》经为载体的中国哲学理论,在历史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是存在着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提高的一种客观历史过程的。

  三、通行本《周易》的历史流传情况

  现在,我们对于通行本《周易》历史变化的情况,了解得比较多一些,其实际历史情况是:

  首先,《周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周文王及其子周公旦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通过删改、添加文字、更改卦名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以《易》经卦画为工具,而行卜筮。其文字重新撰写的部分,虽然我们已难以尽知其详,但通过研究,知道至少在《升》、《蛊》、《归妹》、《革》、《观》等卦的经文中,有大量的更改,在《系辞》部分中,“天一、地二”段,“大衍之数”段,“是以君子将有为”段,“是兴神物”段,“法象莫大乎天地”段,都是新的增加。这种对于哲学经典改造为卜筮用书,对于中国古典哲学在历史上的继续传承与传播,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当然不可引之以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是,它客观上因为要利用中国古典哲学的图案画这个哲学传承载体,就不会对其进行破坏,由此不仅在人们迷恋卜筮之中,保存下了这一套完整的图案性卦画,亦保留了一些《易》道哲理的“古之遗言”,这就为我们今天通过对卦画系统进行研究,以恢复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历史原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其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载,存有部分不实之处。孔子对《易》经的义理阐明,是起了重要历史作用的。尤其是在世人皆以《易》经为占卜之书,而纷纷以《易》为占的情况下,他能明白地表明了对占卜的否定态度,积极阐述《易》经的哲学理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以我的研究证明,除了《乾》、《坤》两卦和《系辞》中的《文言》部分完全是孔子之言外,其余的《系辞》、《彖传》、《象传》、《说卦》是原来就有,孔子也可能对其部分有所更改,但却绝对不是都由孔子写成,因为其文字中有孔子明显不知、也说不来的话。这,也正是孔子所指的“古之遗言”。

  再次,现在考古研究发现的许多材料还证明,在现代通行本《周易》中,还存有西汉时期又增加上去的文字,如“河图、洛书”说,就是其例。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的谎言编造,我在《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一书中,已有详细的揭露性介绍,此不赘述。

  上述情况,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久远的无文字的历史上,是不会有如现代社会这样的个人研究著作出现的,更何况像中国古典哲学这样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也不可能由个人的社会实践研究而能完成。它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并且克服了无文字这种能够跨越时空的传承载体,发明了一种以图案画为哲学语言与载体,利用教、学传播与传承的方法,传达至有文字的历史上,实在是由于古人经历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天、地、水、火之灾,从而认识到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此种“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的道理之重要,因而才创造出了一种建构科学、严密、不可拆散的图案画,以为哲学语言的特殊载体,从而成功地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向后世传达了此种科学理论的。这当中,无论是长期的历史实践观察、研究、总结、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还是创造出这一套独特的图案画哲学语言传承载体,以及在无文字的历史上进行长期的教、学传承,都是任何一个人、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内所不能够做到的,而必须是很多世代的人们都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的一种人间壮举。

  综上所论,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华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对于以《易》经为典籍的中华道理这份思想精神方面的宝贵历史遗产,对中华道理的科学价值,对其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