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撞的战士和慎思的学者


 莽撞的战士和慎思的学者

2021-11-10

聂茂,《天地行人:王夫之传》,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

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之前我对王夫之的理解,仅止于中学历史课本的知识,知道他是爱国思想家,反清义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还是王阳明的传人,对后来的曾国藩乃至毛泽东的思想形成有过重要影响。我很想了解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王夫之,他的经历,著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是,读了一天,读到全书三分之一处的一百多页,传主还在学习,赶考,与朋友交游,相互恭维诗文,抒发书生意气,展示人生宏愿,他的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他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什么关系,都没涉及。王夫之还在他家乡衡阳周边打转转,我头都被他转晕了。

这不是一本理想的历史人物思想评传。但我不会轻易放弃,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

作为思想家的人生一般不会太丰富多彩。如海德格尔说亚里士多德,“他活过,思想过,然后死了。”不过,像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思想家会有些不同。他们处在风云际会,朝代交替的时代,思想文化呈现天崩地解的变化,因为面临各种冲击,各种选择,人生经历相应要复杂一些。像黄宗羲,就不仅仅是思想家,还是抗清义士,还是开辟一派学说的一代宗师。

王夫之出生在衡阳乡下一户诗书世家,他父亲熟读《春秋》,是地方上有名的大儒,有解读经典的著作问世。王夫之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领悟能力极高,有天才之相。少年时到武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取得功名。这一成就,超过了他的父兄。来年原本要到北京参加会试的,李自成已经占领了京城,仕途就此中断。清兵南下抓捕青壮男子,王夫之和弟兄们开始逃亡生活。在衡山上呆了很长时间,饮山泉,食野果,不忘复国,不废读书。一直想着书生报国。先是要加入尚在抵抗的明军,历经艰辛寻找部队;似乎没有什么规划,听风就是雨,盲目行动,一再迷路,转了一圈没有效果,只得回家。又去肇庆,南明小朝廷在那里。托了人,找了关系,好不容易进入朝廷做事;又一再犹豫要不要接受正式任命,接受正式的官位;后来决定不要正式任命,只是做事而已。又曾上书为某位受迫害的忠臣辩护,引起朝廷上层注意;又因为不满朝廷官员的腐败堕落,勾心斗角,于是弃职回家。又在家乡组织武装抗击清兵,声势浩大却不堪一击。后来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命令王夫之写“劝进表”,王夫之不从,又再次逃入深山。

到王夫之四十多岁的时候,清兵不再热衷于追杀明朝遗民,政治形势缓和下来。王夫之不再到处流亡,也不参加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安静下来读书讲学,重新开始他学者的人生。到这时候,这部三百五十页的传记已经到了二百八十页,过去了五分之四。本传记对作为学者的王夫之的介绍,更多侧重于其诗文艺术的赏析,他与地方儒士的交游,他的遗民气节的展现。作为一个遗民,王夫之的个性体现比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要决绝。黄宗羲和顾炎武后来对清朝的存在是有条件地接纳了的,而王夫之则一直绝对抗拒。他坚持穿明朝的服饰,而且不与不着明朝服饰的人士讲话;他不吃来自清朝官府的食粮,不走清朝官府修筑的道路;他去世的时候要遵循明朝的礼仪下葬,要求后世世代不食清朝的俸禄。王夫之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本书作者只是给他贴上这个标签,至于唯物主义思想在王夫之著作中如何体现,有何特点,这一思想如何形成,与时代背景关系如何,都没给予介绍和分析。读完这部三百五十页的传记,对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的王夫之,我所读出的只是,一个可怜的明朝遗民,一个莽撞的年轻人,一个迂腐的书呆子。同黄宗羲阳光而刚烈的形象相比,王夫之的形象显得苍白而迂腐。  

本书作者聂茂,1970年生人,现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相比于写作《黄宗羲传》的李洁非,年轻的聂茂不仅不专业,功力不深,认真和投入的态度也不够。我很怀疑为王夫之立传的作者是否真正深入全面阅读过王夫之的著作。

人物传记是可以有学术的笔法和文学的笔法的。对于王夫之这样的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术的笔法可能更合适一些。在一定意义上,为思想家立传就是为其思想立传,因为思想家之成其为思想家,在于其思想而不是其生平。本书作者为王夫之立传,太多着墨于传主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人生抱负。太多的生活细节,采用的是文学的笔法,呈现虚构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人物传记更像是小说。

即使作为小说,作者的写作能力也很成问题。王夫之的逃亡,抗争,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像是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作者似乎被牵着鼻子转,跟在后面记述,没有章法,没有条理,没有深度和广度。

阅读这本书的收获远远低于我的预期。我实在希望这样的滥竽充数之作少一些,再少一些,让我少碰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