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释]
1、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2、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3、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4、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白话文新释]
1、不知道斯大林是不是附庸风雅,反正他有一本著作,《语言学问题》,很厚很重。专门讨论语言以及文字的起源、语言有没有阶级性、语言文字到底是单纯的人类工具还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如何拿起语言文字这个斗争的工具、武器。
2、后来求学,读了《符号学》、《数字通信原理》、《金融的逻辑》、《时间简史》等,我知道符号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不过这一部分是人类创造的,不是上帝创造的。虽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但是我们人类是依据上帝创造的规律(真理)来进行创造的。我说的上帝是指代造物主、指代宇宙恒常的规律(真理)。
我们人类创造语言文字,本来是为了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但是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符号异化了,符号成为我们认知的对象物。
3、《道德经》本来是老子教尹喜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文之后就异化了。现在《道德经》成为了我们研究、认知的对象物。呜呼哀哉!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准数:《道德经》不是我研读的对象物,客观世界才是。《道德经》是我认知客观世界、宇宙真理的工具,比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布满灰尘的工具)。
4、列宁说:一切打比方都是有缺陷的。我的理解就是:语言永远也不等于直接的词义。
5、我的孩子是法语专业,说法语才是最严谨的语言;而汉语不严明、不准确,不适合讨论严谨的问题。
6、台湾专门讲《道德经》的曾仕强“有”、“无”的概念源自《易经》的阴阳,《道德经》本源亦是《易经》。
7、脸书的居然改名元宇宙,一时成为哲学家谈论的爆红话题。
8、根据上述认识论的梳理、结合老子是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被尹喜恳求写作《道德经》的,我尝试翻译如下:
尹喜啊,道(真理)是可以解说的,不过我的解说不是恒常不变的哦。事物也是可以描述的,不过我的描述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老子是不是伟大的谦虚?对!如果斩钉截铁说教,那反而不是这本书处处皆有的辩证法、柔克刚)。你要特别注意“无”这个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初始呢!你要特别注意“有”这个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你看花盆的花,它的初始状态就是“无”。但是“无”并非虚空,得有花盆、泥土、水、阳光、空气、种子。我说的“名可名、非常名”,你看花盆里的花,初始的时候是种子,后来是嫩芽、绿叶、枝丫、到了一定阶段才开花,事物是不是一直在变化,所以是“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一个李耳的、也没有一个尹喜的,我们源自“无”。但是我们也源自“有”,这就是我李耳、你尹喜,得有父母。
尹喜,你明白了吗?所以我们观察宇宙万物,要注意“无”,注意了“无”,我们就知道了玄妙;要注意“有”,我们就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点(边界)在哪里(因为“有”会变成“无”)。“有”、“无”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一体的。玄吗?尹喜,你懂得了这个,就开启了认识宇宙的大门。
9、所以,《道德经》总的来说,还是朴素的认识论、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的辩证法。之所以2000年不衰、生命力长存,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10、杜甫有诗: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阳台上,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西岭雪山。按照老子《道德经》,我看见的雪既是杜甫看见过的雪,也不是杜甫看见过的雪。我的阳台上,有一个大花盆,里面种了2株辣椒。咦......每年都可以摘几斤辣椒。一日,我的文科生美女老婆突然问我:物质不灭,花盆的辣椒哪里来的?年复一年,花盆里的土会不会减少直至归于零呢?作为学霸的我,只能详细写了一串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植物生长只需要水、阳光、二氧化碳,土壤只有紧握、固定植株的作用。
11、在工厂的车间,我们已经能够生产淀粉,我们人类将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这几乎使人类具备了上帝的能力;我们很快也将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运行;我们可以进行DNA编辑了......
12、中医是什么?如果统计学是科学,那中医也是科学。不过我坚信,随着发展,中医会被碾压破碎。现代科学会从传统中医中,发掘出来一些方子,正如屠呦呦。
13、所以,今天,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来研读《道德经》了,因为不管怎样,不管什么轴心时代,只要李耳不是神人,那他最多算个古代的超人、天才,怎么也赶不上受过现代理科教育的你我。
不过你要是想和我探讨,请您微信搜索“道德经今释”,我有更详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