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赚钱靠“外求”,具体来说靠的是这三点:机遇,胆识,资源。
这三方面都是需要我们往外求才能求到。
而从202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赚钱开始靠“内求”,具体来说靠的是这三点:认知,理想,天赋。
这三点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内观”自己才能看清……
进口葡萄酒市场不好做。
经历了2018年的负增长之后,进口葡萄酒的数据还在继续下行。
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连续的下滑让行业从过热转向洗牌,今年前五个月,进口商的总数已经从6411家减少到4175家,减少了约三成半。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曾在全国有关红酒的高端市场营销高峰会上概括总结了进口葡萄酒为什么失败的七种原因:
1、没有品牌诉求;
2、没有品类聚焦;
3、缺乏打造品牌战略决策和思维;
4、企业的核心价值、产品定位和利益主张不能清晰得到表述并被消费者认知;
5、经验主义行事,对经销商缺乏增值服务;
6、资源缺乏整合;
7、缺乏情感培育和互动体验。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中有个经典三问: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中,也应该多问问:
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
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等问题,它能让我们在进行业务发展和品牌建设时目标更明确,少走弯路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那么出路何在呢?
1、以品牌引导战略;
2、以品质引导消费;
3、以品格引导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
10年来,世界葡萄酒传统消费国的消费量基本维持原有水平,唯独中国市场异军突起,葡萄酒销量不断攀升。这让全球葡萄酒厂商趋之若鹜。
曾有法国报刊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中国葡萄酒市场近年来的需求增长速度。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有前景也有陷阱,想要成功占领一片高地,特别是进口葡萄酒商,实属不易。
进口到中国市场的葡萄酒主要有原装进口瓶装酒、在中国国内灌装的国外瓶装葡萄酒(国外酒、国外品牌、中国分装)和国内葡萄酒企业进口原酒调配灌装然后加贴自有品牌(国外酒与国内酒调配、中国品牌)。
目前,国外进口瓶装葡萄酒占据中国葡萄酒市场约5%的份额,且主要存在于星级酒店、高档会所等高端市场。经销商则主要为国外独资或者合资销售型企业和国内小型贸易商或分销商。
再加上国内品牌进口葡萄原酒进行调配后推出的自有品牌酒,进口葡萄酒共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大约10%的份额。
而进口葡萄酒市场之所以难以打开,正如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的那样,主要是面临“三座大山”,
即:品牌、渠道和推广。
品牌是灵魂
一定要做有调性的产品,建构内容全生态连接用户的企业,才有光明钱途!
必须借助系统化的传播,一定要做有调性的产品,才有光明钱途!唯此让目标人群形成清晰的认知,完成品牌在大脑的“注册”,这样才算占领了心智。
从流量到心智,也就建立了品牌护城河……
在国人的意识中,只觉得法国葡萄酒是代表,至于提到某一品牌却莫衷一是。
而葡萄酒从历史和发展程度上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舶来品”。
所以,文化和消费以及认知三方面的差异就凸现出来,这也是解决洋葡萄酒行销方面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品牌落地。
首先进口葡萄酒很多连品牌都没有,何谈品牌效应?
说进口葡萄酒连品牌都没有一点都不夸张,消费者看到这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根本记不住,也分不清,而且都差不多,怎么记住?
人们买东西都有一种心里:买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买保险。
因此,不知不了解的,一般不会选择。
而且,中国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区分红酒的质量等级、年份、产区等。
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国外,谁知道那个产区怎么好与不好?年份好与不好也只不过是别人说而已,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认为,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互动和参与,互联网时代就要跳出传统模式红利娇宠,在共享、共鸣、共振、共情中吸引用户,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
而是把企业的价值个性和资源优势,经过精准的营销深加工手段,智造成围绕需求生活方式展开的品牌故事,并放进品牌建设中去,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品牌形象输送到消费者心智。
中小企业首要问题便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即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和“情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用户的企业才能做到良好的运营。
事实证明,在一个被变化加速的时代,你的产品好,也仅仅是时代的基本标配。
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就得拼格局和格调,拼这个产品背后的内容生产和运营能力,企业提供个性化内容和场景化体验服务,其实就是在做媒体运营和价值转化,就是在把消费欲望转换为真实购买力……
因为,现在和未来的消费主体们,客户变成了这些人:
2.28亿的80后;
1.74亿的90后;
1.26亿的00后。
消费者怎么选择?消费者凭什么选择?唯一的出路只有品牌。
只有有了品牌效应我们才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