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猜想(97)弦可能是一种更小粒子的运动状态
弦若存在,弦可能还是一种粒子,应是粒子的一种运动状态。只不过因为粒子太小,人类无法准确观察,只能观察到其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就像“弦”。
随着所观察的粒子越来越小,人类准确观察粒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同时,粒子越小,可能所处空间的维度越小。
粒子所处空间的维度越小,粒子的运动速度必然越快,甚至有可能超过光速。
由于从高维空间变低维空间,高维空间部分会重叠,在重叠部分,必然是运动瞬间到达,这就有可能出现量子纠缠等现象,或速度超过光速等现象。
由于粒子越小,空间维度变小,速度越快,所以,处于三维空间的人类对于越来越小的粒子,必然越来越难以观察。从某种意义讲,弦可能是人类认识的极限状态,或要比弦更进一步认识粒子,难度极大。
小到一定程度的粒子,由于速度极快,所处空间维度变小,对处于三维空间的人类观察而言,可能会是一种波动状态,从而出现波粒二象性现象。
宋圭武2022年4月21日星期四写于兰州
附录:弦理论(百度百科)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与物质是可以转化的。
弦理论的雏形是在1968年由Gabriele Veneziano发现。他原本是要找能描述原子核内的强作用力的数学公式,然后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找到了有200年之久的欧拉公式(Euler's Function),这公式能够成功的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强作用力。然而进一步将这公式理解为一小段类似橡皮筋那样可扭曲抖动的有弹性的"线段"却是在不久后由Leonard Susskind(李奥纳特·苏士侃)所发现,这在日后则发展出"弦理论"。
虽然弦理论最开始是要解出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则发现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粒子"(强、弱作用力粒子,电磁力粒子,以及重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动的能量弦线所构成,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
另外,"弦理论"这一用词所指的原本包含了26度空间的玻色弦理论,和加入了超对称性的超弦理论。在近日的物理界,"弦理论"一般是专指"超弦理论",而为了方便区分,较早的"玻色弦理论"则以全名称呼。1990年代,爱德华·维顿提出了一个具有11 度空间的M理论,他和其他学者找到强力的证据,证明了当时许多不同版本的超弦理论其实是M理论的不同极限设定条件下的结果,这些发现带动了第二次超弦理论革新。
弦理论会吸引这么多注意,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成为终极理论。目前,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有冲突,广义相对论的平滑时空与微观下时空剧烈的量子涨落相矛盾,这意味着二者不可能都正确,它们不能完整地描述世界。至于弦理论能不能成功的解释基于目前物理界已知的所有作用力和物质所组成的宇宙以及应用到"黑洞"、"宇宙大爆炸"等需要同时用到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极端情况,这还是未知数。
谈到弦论的普及,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布赖恩·格林。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也是弦论研究的一员大将。
他于1999年出版的《优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一书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并入围了普利策奖的最终评选。
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论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实验验证的准确预测。无法获得实验证明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没有人对弦理论有足够的了解而做出正确的预测,另一个则是目前的高速粒子加速器还不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