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珊: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读后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读后

冉珊 

(一)寓言梗概

《蜜蜂的寓言》[1]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2]1714年出版的一部诗歌体裁的寓言作品。此书一经出版便遭到了清教徒等极大的排斥,然而曼德维尔却不顾舆论,再版多次且每次内容都有所增加,旨在更深入地阐释人们所争议的部分。在诗歌中,作者将社会比作为大蜂巢,生活在这个蜂巢的蜜蜂身份各异,有商人、律师、牧师、法官、医生等。这些蜜蜂每天都在近乎疯狂地追逐着自身的利益,此时虚荣、欺诈、嫉妒、伪善、好色、享乐等恶德在它们身上表露无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虽然每只蜜蜂都只追逐自身的利益,但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有的恶棍靠欺骗主人、国王和穷人得到了王侯般的财富,然而他们却恬不知耻地高叫着若他们都是诚实的该多好!此言一发触怒了诸神,诸神发誓袪除蜂巢的欺诈。他们的目的实现了。习性变善了,蜂巢变得简单而纯朴了。“蜂们”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标准,清心寡欲。蜂巢里一反往常的奢靡之风,纷纷崇尚节俭的美德。富裕的蜜蜂们告别了四轮马车与乡间别墅,大量的工蜂重复同样的工作,房价跌落、消费减少、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增多,最终导致社会贫困。

(二)“曼德维尔悖论”

曼德维尔抱怨的蜂巢经历了从腐败的繁荣到清教式的清贫状态。前者,个人和社会缺乏道德,充满了恶行,而社会却是繁荣的。后者,人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为,社会冷清,寂静,没有活力,经济低迷。曼德维尔由此而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这一结论也即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曼德维尔因这一悖论陷入了极大舆论风波。1723 年,米德尔塞克斯法庭判定曼德维尔的这本书扰乱社会秩序”,为社会公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该观点过于超前。当时社会并未经历过大萧条时期,因此人们无法理解曼德维尔所强调的消费与奢侈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也可以从1929年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后,凯恩斯大力倡导的“节俭致贫、奢侈致富”中看出);另一方面,该书是在英国出版的,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清教徒时代,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方式,主张人们艰苦创业。这与曼德维尔的观点正好相反,因此加重了人们对其思想的排斥。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一悖论,曼德维尔从人性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何为“恶德”、何为“美德”。曼德维尔认为,“所谓的人(除了皮肤、肌肉、骨骼等肉眼可视的部分之外),不过是各种激情的组合而已”[3]。“恶德”是人的自然本性,这是一个无关善与恶的客观事实。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全部欲望和欲望引起的冲动来到世界上的,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所谓的道德、艺术、美等无非是因人的本性而被人为地罩在身上的光环,并非人与生俱来的禀性。因为道德是在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有了社会才有了善与恶、美与丑的观念。善恶美丑是公民社会产生后形成的价值判断,是政治家为了抑制人性中的残暴和自私的天性而发明的产物,是他们为了使人能适应社会生活而想出的诡计。

(三)恶德如何推进社会繁荣

本书大量篇幅的“讨论”部分,与其说是作者在为自己的诗歌做辩护,不如说是在给我们讲述关于恶德如何推进社会繁荣的事实。在开始接下来的陈述之前,我需要再强调一下曼德维尔的观点——所谓的“恶德”是人的自然本性,与善恶无关。

1、贪婪与挥霍:因为富人对金钱的贪婪和奢侈挥霍才增加了对商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生产。如果一国的大多数人都能挥霍,那么该国产品的数量就能超过该国人口的实际所需,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廉价产品;反之,若一国的大多数人都十分节俭,那么其生活必需品就必定减少,物价也就随之昂贵。所以节俭和朴素简约的生活会导致社会经济生产下降。

2、骄傲与攀比: 作者认为,骄傲是对社会最为有用的品性。要让社会昌盛发达,最必不可少的品性非骄傲莫属。骄傲与奢侈有力地刺激了贸易,但他们却反对承认恶德,反对承认在一个更推崇美德的时代,贸易将有可能急速衰败。[4]以服装为例:人们会为了看起来更高人一等,而穿着比自己高一级阶层的服装,高一级阶层看到后为了捍卫自己的骄傲,又会去追寻更高级华美的服饰,在这样不断的攀比过程中,给穷人们创造了工作机会并且以骄傲之心激励他们勤恳工作,同时他们也鞭策着娴熟的技师去寻觅更深层的完善。这样的骄傲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骄傲是一种会导致攀比的心态,如果人们不再感到骄傲,则也不会产生攀比,那么人们之间的攀比竞争就会停滞,伴随竞争的贸易也会消停。

3、节俭与奢侈:曼德维尔认为在个人家庭中,节俭是扩展财产最可靠的办法,然而这个方法却不适用于国家。其原因如下:首先,“节俭”是克制自身欲望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克制自身的欲望来积蓄财富。而积蓄下来的财富可用于投资等活动,带动了生产消费,因而对国家有益,社会也因此把节俭称作美德。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都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消费就会大大减少,生产规模变小、物价升高、失业人口增多,最终导致经济萧条。所以我们在鼓励人们崇尚节俭之时,也应当倡导适度的消费。而奢侈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需求,弥补了全民节俭可能引致的不足。虽然刺激了贪婪与劫掠等恶德,但其根本缘由是管理者的管理不力,而非“奢侈”本身。曼德维尔说到,“每个大权在握的人,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艺术,无论是君主国,还是共和政体,或是两种政体的混合体,都肯定可以让国家兴盛发达,而无论是奢侈还是其他恶德,都不会撼动国之根本 。”[5]

书中说到,要使所有人都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德,得具备一个前提条件:生存资料尽可能的丰富。这样人们不需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但此时人们缺乏了欲望的驱动,其拼搏与奋进的动机也就消失了,社会自然会停滞不前。当然现实世界也并非如此,我们的资源是稀缺的,人自利的天性会驱动着他们去拼搏。例如“分割土地(不够划分时)将会让人们贪念顿起。用称赞把人们从散漫中唤醒,骄傲之心就会鞭策他们专心劳动,教他们学习贸易与手工,你就可以在他们之间引发妒忌与竞争。” [6]社会也因此而得以高效有序地运转。

(四)曼德维尔的主要经济思想

1、人的自利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在蜜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无耻下流的卑鄙小人,他们的行事准则只有一个,那便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自利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私欲,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欺诈以赚取更多的钱。但这样看似与社会经济繁荣无关的个人行为,却在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效果。究其原因,人类的恶德是各行各业和一切贸易的坚实基础。如富人对金钱的贪婪和奢侈挥霍才增加了对商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生产。人们的攀比竞争行为才刺激了技艺的深化以及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且由于商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都有满足自身欲望的需求,才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每个人在追逐自身私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他人接触,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之中来,从而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在为大众、为社会服务。因此人的私欲、恶德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没有人的恶德,社会就不会前进,经济就不会发展,更不会出现繁荣。

2、劳动分工理论。

在蜂国,有国王、卫兵也有使用斧头和铁铲从事劳动事业的农民,还有骗子、寄生虫、皮条客还有小偷,造假币的、庸医和算命先生等。每只蜂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大家分工明确,社会运行井然有序。从“他们用细胳膊细腿完成各种工作,精细而复杂,肉眼难以分辨”[7],足见其分工之多之细之深,结合学过的“杨格定理”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点,分工的深化有利于市场的扩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健全法制建设可起到稳定经济体系的作用。

在经济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完善法制建设更显其重要作用,因为强制性的法律可以对人们的“恶德”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能保证在宏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能对微观公民的私利进行适度的保护。因而,曼德维尔认为,“私人的恶德如果通过熟稔政治家的合理处置,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公众的利益。”[8]结合之前所提到的政治家的发明的观点,私人的“恶德”在优秀政治家、管理者的管理下,最终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美德”。

(五)曼德维尔的观点对其他学者的影响

1、曼德维尔与亚当斯密

1)私利与公共利益:曼德维尔认为,个人对于利益的追逐行为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而且能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呼之欲出。后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和剖析,随着《国富论》的问世,“一只看不见的手”终于浮出水面。亚当·斯密第一次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如何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增长的社会经济机制,进行了经济学的阐释和证明。

2)人性道德问题:曼德维尔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而亚当·斯密在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到: 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可能发生的地方。他相信,尽管人都是自利和自爱的,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我生存和自我利益,但是,人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存在。所谓“同情共感”,所谓“同情心”,就是理性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一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和体会能力。因为有了“同情心”,一个由自利和自爱的人组成社会才有可能存在。

2、曼德维尔与休谟

社会公德起源问题:曼德维尔关于人性的利己、关于德行的起源等话题引起了英国学者的一系列的讨论,并形成了英国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传统。休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既有曼德维尔、哈奇森等学者影响的痕迹,又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曼德维尔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的虚荣。而休谟则不同,他认为,人们能够接受公德教育,是因为公德具有人人可以享受的效用。“因为人人都同社会有着牢固的联系,都觉察到自己不可能独自生存,因此,他们才逐渐赞成所有那些促进社会秩序、保证他们平静拥有那样可贵的赐福的习惯或原则。”[9] 出于自爱和利己的目的和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人们接受了社会公德的教育。“我们所有的德行情感,全都起源于这种自私性。”9休谟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解决了道德起源问题。

(六)个人感悟

1.正确看待恶德。

作者并非对所有恶德均给予了肯定,而是针对于那些对公众福祉有益的恶德做了一定的“辩护”。比如前面提到的贪婪挥霍”。贪婪者对其自身毫无效用,只会对其他所有人产生危害。而挥霍者却是整个社会的福音,除了挥霍者自己之外,不会对其他任何人有所损伤,反而会促进社会的繁荣。作者对贪婪这样的无益于公众福祉的恶德给予了一定的谴责,但同时也承认这是人的本性的客观存在。此处也可见曼德维尔观点的中立与客观性,而非一味地认可恶德。

2、美德其实是一种更大的“私欲”。

因为随着城市与国家的不断扩张,人们的欲望也在不断扩大,传统的外物已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时,通过展现所谓的“美德”来获得别人的褒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骄傲与虚荣的本性,这是在克制状态下的天性实现,是一种更大的“私欲”。即使有人不是奔着别人的夸奖而去做善事的,其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本性驱动的影响,比如在做一件善事之后因自我价值的提高而得到的快感。因此,作者得出,人要想在骄傲的刺激下达到最高水平的自我克制是根本不可能的。请注意,我并没有说本性不好,恰恰相反,我想表达的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后,本性往往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恶德应该辩证看待。

3、因为人类天性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快速进步与发展。

如同书中举到的例子:一个还在牙牙学语的连路都还不太会走的小女孩,在诸多的恳请下开始行屈膝礼,虽然跌跌撞撞,但大人们的赞美让她感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快乐,因而会更加努力地练习。亚历山大大帝历尽艰险与印度军征战,也无非是为了获得赞美的空头支票,享受内心的欢愉,得到他人的赞美。人类正是因为有这些本性的驱动,因而愿意去奋斗与拼搏。这一观点在任何一本历史书上都能得到印证,人类历史上哪一次的重大发现不是在本性的驱动下实现的?

4、“规矩”(制度)的重要性。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此篇寓言中的法律、军队与道德就是规矩,它们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天性的推动下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繁荣。即使蜂们个个“恶贯满盈”,在“规矩”的约束下,整个蜂国还是一派繁荣。虽然曼德维尔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 益最终会带来社会的公众利益,但是他也提出了个人追求自身利益造成社会繁荣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政府要发挥其调节作用。正如作者提到的“贪婪与挥霍”一样,恶德中有对社会有利的,也有对社会不利的。这正像世间万物皆有利弊,因而我们更应该通过外在的手段对不利因素予以约束、规范,以更好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

(七)结语

《蜜蜂的寓言》是一本颇有争议的书,有人夸好也有人咒骂。我并不想在此为它做任何辩解,但在我看来,能够引起争议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思考,最终形成深刻的认识。曼德维尔通过一个短小精炼而又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关掉了人们给自己美化的滤镜,深刻揭示了“恶德促进社会繁荣”这一“真相”,通过对人性、道德的解读阐释了“恶德”与“美德”的由来。他站在理性的视角下,撕去了人类的伪装,让我们看到一个“赤裸”但却真实的自己。

 

Ps: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2020级冉珊同学在“经济学说史”课堂的第一次读书笔记。征得陈同学同意,发布与此,供同学们参考。

 



[1] 英文版共有以下四版:第一版于1705年以《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做老实人》为名出版,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诗歌;第二版于1714年以《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 公众的利益》为名出版,作者增加了第二部分——“道德的起源评论;第三版于1723年出版,在这一版中作者加入了第三部分——“论社会本质之研究;第四版于1728年出版,作者在这一版中增加了第四部分——“对话。中文版于2002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 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115日-1733121日),哲学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3] 引用自《蜜蜂的寓言》原文第二部分——“评论”中的“美德的起源”。

[4] 出自《蜜蜂的寓言》原文第二部分——“评论”中的评论【M】。

[6] 出自《蜜蜂的寓言》原文第二部分——“评论”中的评论【Q】。

[7] 出自《蜜蜂的寓言》原文第一部分——“诗歌”。

[8] 出自《蜜蜂的寓言》原文第三部分——“关于社会本质的探究”。

[9] 休谟. 道德原则研究 [M]. 曾晓平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