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处理到事处理、再到FACT生成(之一)


胡志平

年轻时写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演绎推理归纳、分析综合提炼,这些遵守都很全面。但今时不同往日,逐字爬格子感觉很苦,干脆把脑子过了几遍的逻辑和结论直接写出来。不过,同仁研究时若持疑切记你要拿出论点论据。

搭建从字处理到事处理、再到FACT生成的大型APP思维架构,必须以新闻“事学”为基础。《新闻写作创新智慧》(2003年新华出版社)提供了“事学”基本原理——本书作者对其完成修订后,将会更名为《新闻写作原理》再版。因为是初创,所以使完成从字处理到“事处理”和“FACT生成”的目标任务还有很长的路。先从上述APP架构的搭建原则来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一个结论:可确认最初“事处理”应用平台只能为新闻写作完成50%辅助任务,少数新闻写作可以辅助80%。在此基础上,边应用完善(包括常用事实生成功能的补充维护),最终能达到多数新闻写作可辅助80%,少数可辅助90%。此类应用平台最终要保留“字处理”功能,形成“字处理”和“事处理”可相互切换的两大功能,即“事处理”之后的少数特定词语调整,需要经过字处理功能完成。(常用事实的补充维护之功能指的是什么?简单举例如:每五年一更换的国家、省市重大集会领导人出席排名等等要间隔年份维护。)

第二个结论:可确认新闻从业人的“新闻发现”才能,暂时很难进入APP“事处理”平台的辅助响应。据《新闻写作创新智慧》研究,“新闻发现”才能主要取决于新闻从业人的新闻价值取向,不完全是政治取向,还包括好新闻的价值衡量取向。价值取向常常被融入在人脑综合知觉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直觉关系密切,常表现为一种灵感驱动。此重要课题的辅助应用推后研究。

第三个结论:可确认从字处理到事处理的APP平台,主要适用于传播事实类文案辅助应用,必须排除刑侦类FACT逻辑应用。传递事实真相的动机和罪案事实真相的发生动机,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逻辑不通。

第四个结论:可确认搭建事处理APP应用平台,必须以“新闻事实四层次定律”为基础,以“概括事实”为纲。事实层次首次分类要简洁,首次分类应涵盖百分之百新闻事实。理论上,首次层次分类应能够指导各层次中的二次分类项可至少完成80%的事处理辅助应用。从简洁到细分才更方便应用。

在新闻事实层次分类中,“概括事实”具备纲领性,但由于它往往在“事处理”文案辅助中并非是绝大多数事实类文案的主体成分,所以它与其它三层次事实可架构为相互“并列项”,才更有利于多数情况下的事处理。再看看,“概括事实”项,又可层次分和类型并列分。简单举例:把常用成语均看作“概括事实”,输“掩盖”一词,可看到“掩耳盗铃”等数个同类词浮窗,鼠标指“掩耳盗铃”可看到浮窗显示此一古典故事。把需要引用的故事粘贴入文即可。此例显示:在“概括事实”项中,既有同类选项并列,也有下一级层次的事实。

成语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需要用最简单的应用方法潜移默化。当然,这只是“概括事实”之“事处理”架构的一种,并非全部。“概括事实”的分类是此前并无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事学”必须深入的科研课题,我未及深入研究。若发动新闻学界的人才潜心研究“事学”并非不能达成。可类比的是:中国汉字总数十万,真正常用的不过三千或五千。吃透吃准少数常用项,即可囊括或覆盖90%以上的“事处理”阈限。“字”和“事”是不是一回事?

第五个结论:可确认在“新闻事实四层次定律”分项中,简要事实(即大大小小的事实结果)是最容易界定的是事项。研究结论是:这种事实项按行业类和生活类架构并列分开,更便于“事处理”应用。

第六个结论:可确认在“新闻事实四层次定律”分项中,特写事实(即近距离可直接观察到的事实细部状态)也是容易界定的事项。研究结论是:这种事实按物态和人态架构并列分类,便于“事处理”应用。

第七个结论:可确认在“新闻事实四层次定律”分项中,情节事实(止于不确定有何结果的人的言行举止演变环节,这类层次的事实即为情节事实)是“事处理”架构分类中难度稍大一点的事项。

第八个结论:可确认在“新闻事实四层次定律”分项中,概括事实、简要事实、情节事实、特写事实,它们虽然级别不同,但其新闻传播分量不分伯仲,它们各有各的传播价值,虽然是层次分类,但“事处理”架构平等。

研究确认:在“事处理”架构中,可以排除物和动物的演变环节被简单用为“故事情节”。描述物和动物的新闻事实,可以用变动结果和近距离直接观察到的变动状态来显示事实真相,物和动物的变动只有与人的举止结合才成“故事”,客观世界中单纯物或动物没有故事,但可以通过人的观察眼的移动(观察眼的移动属于人的行为)而构成行为环节,即情节或变动结果。在这种故事中,特写某种状态随观察眼移动而成“有情节的故事”。实则是伴随观察眼的移动环节而组合的“情节”。观察眼的移动规律是:时间性移动,方位性移动。

叙述“答记者问”的新闻事实,应多数视为早已发生的事实结果,“答记者问”与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对话情节之演变不同,前者是一问一答早有结果备案,后者是上一句什么和下一句接什么不确定。为什么在答记者问中,人们阅读兴奋点常常是那些“即兴提问和回答”?因为只有这样才构成故事和情节。

研究确认:新闻故事中的“情节事实”主要是指止于不确定结果的人的言行举止演变环节。研究又确认:新闻故事的结构性定义,指在前因和结果之间含至少两个行为环节,才能构成最简单的“新闻故事”。解析:两个行为环节可合并称为“情节”。“前因”的定义是指:新闻事实中关联性在先的事实结果。《智慧论》把原因和结果都视为“结果”,前一结果是后一结果的因,结果与结果的串联,而为因果。事实结果的定义是指:客观上可预见的一种暂时固定的事实状态。行为环节的定义是指:直接联系因果的有衔接关系的或一言或一动。

举例:“她站在崖边眺望一望无际的起伏山峦”——未确定结果的行为环节;“突然脚下一滑,她不及防倾身”——未确定结果的第二行为环节;不幸跌入深谷”——事实结果。新闻作品也经常把前因或背景之结果交代在后面:“此前,她随观光团一起登临峰顶,但她脱离了团队。”这是故事先前的事实结果。你看:两个结果+两个行为环节,构成最简单的新闻故事。

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常常没有上述这么简单,而是有反转。有反转才引人入胜。……发现团队中缺少一人”——新的事实结果即故事转折的前因。“领队指挥大家四处呼喊寻找”(环节)“山上找不见她”(环节)“山谷下没有发现身影”(环节)“……用绳索从崖顶把同伴缓缓坠下,结果,在悬崖中的一颗茂密的树杈上发现了她,她还活着。”(结果)很多新闻在“事处理”的前因时即先有的事实结果时,常常使用“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表述。

“新闻事实四层次定律”分项中,最难分类的是人的行为举止(即行为环节之变动)。不完全统计,人类的生活举止共有3500多种,人类的工作举止包括电脑操作和伏案写作共有8200多种,是的,比一辆轿车3万多零件少很多,但是这工程也足够“事学”的基础性研究费心费力了!

怎么解决能更方便“事处理”?

我们的第一轮研究先到此为止。

                     胡志平, 202248日。

 

文后提醒:《新闻写作创新智慧》3万元稿费垫支单位不论是谁,请切记:版权合同有效期截止于2013年8月。我不曾同意过任何单位可替代新华出版社支付稿酬。既然垫支了,我也就默认2013年8月以前,你可以安排除本人以外的多人提前退休并拿着上述书稿登上大学讲台照本宣科(体力劳动)。但版权合同终止后再继续,就不合法了。我从军队报社转业时,并未想到过为国防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也同样在国企的地位极为下贱。30多年过去了,该鄙视也鄙视了;该接受境外人脉的“冷冻”指令也“冷冻”过了;该联合武汉律师和各级法院隐匿“显著不公”也达到目的了。还有什么目的没达到?如今,把责任推给军方更不合适。早在2001年,东风组织部毛部长就曾就前任伪造的本人东风低职级档案与从军档案优秀记录不吻合的疑点,联系大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瞿新春同志做过彻底调查,并消除了所有疑点。作为一级党组织,该出示的证据不出示,党中央拿你有什么办法?法院检察院拿你有什么办法?

好了,这一切都过去了。你格局小不认错,我不能因你而放弃贡献之责任。国企,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中文系毕业的黄正夏创造过二汽成为全国“国企老大”的辉煌成就,自黄以后,历届东风领导人继承了西方唯理性文化和唯文凭文化,从此再未有过“老大”业绩。没文化,真可怕。

                      胡志平,202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