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是生态学、物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共有词汇,其基本含义是事物在遭受某种外界扰动后有效应对和适应、达到稳定状态的能力。相应地,旅游业的韧性是指旅游产业在受到外部因素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冲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因应、调适与进化能力。它不仅强调应对变化、恢复到稳定状态的水平,更强调动态适应、创新发展的能力。一般来说,韧性越强,恢复到原有水平所需时间越短、成本越低、代价越小,化危为机、同步进化、造血再生的可能性越大,抵御外部风险、保障产业安全、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
显而易见,与“脆弱性”“弹性”相比,“韧性”一词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认识旅游业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这一特征的基础上,“韧性”大大超越了“恢复原有水平”这一层次,预见了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不仅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的普遍原理,也是新时期“统筹发展与安全”指导方针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各界对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期望,也具有国内庞大的客源市场、日益健全的产业体系、弥足珍贵的危机管理经验等基础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交通和旅游业首当其冲,受到严峻考验。面对冲击,各地区、各领域表现不一,长沙、西双版纳、乌鲁木齐等地快速复苏,携程、上海春秋、松赞旅行等市场主体积极创新,红色文化、冰雪运动、研学旅行、精致露营、沉浸体验、夜间休闲等强势发展。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业已经具备一定的韧性,但距离各界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同时这种韧性在空间地域、产业要素、市场主体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仍需引起高度重视。2022年6月23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北京第十四次会晤后发表宣言,提出“打造有韧性、可持续、包容的旅游业”,将这一话题提升到国际层面,让对该问题的讨论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首发报刊:《中国旅游报》2022年10月14日第003版,作者:李庆雷、王浩,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地理学院、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