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负责旅游工作的前县委副书记任昌华,提出了一个所谓中华炎黄蚩“三祖论”。他说:“炎黄蚩本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这无论对内对外都是一个值得自豪、添光彩的事,也是中华民族坚如磐石不可战胜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先秦以后的历史典籍大都站在炎黄后裔华夏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不仅把蚩尤排斥在始祖之外,而且对蚩尤进行了丑化和误传。使得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不少兄弟民族感到不舒服,不服气。因为在我国,除了个别外来民族外,大多数少数民族如苗族、水族、布依族、瑶族等等,均自崇蚩尤为始祖。这样,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显然出现了不合的现象……”一个只读过小学课程,根本不懂历史常识的人提出了一个荒唐的文化口号,由于其手中掌握着公权力,就可以动用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新闻媒体进行一股风式的宣传,这就使得一系列有害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谬论得以流传而不能纠正,因此,我们在《被曲解了的古史地》这本书中,也就不得不对其错误观点进行必要的评论。
一,国家尊祖是依肇造国家制度而非按血缘关系
什么叫做“祖”?《尔雅·释诂第一》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说文》言:“祖,始庙也”。所以,祖的含义,就是最初、肇始之义。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种“始祖文化”,它推源、崇拜各行各业的肇始者或有杰出成就者。如:种植业的始祖为后稷;养蚕业的始祖为嫘祖;木匠行业的始祖为鲁班;酿酒业的始祖为杜康;教师职业的始祖为孔子;商业界的始祖为范蠡;中医尊扁鹊为始祖;毛笔制造业尊蒙恬为始祖;造纸行业以蔡伦为始祖;戏剧界尊李隆基为始祖;纺织业尊黄道婆为始祖……这些,都没有任何血缘、家族上的涵义。
我们尊轩辕黄帝为国家的始祖,是依其战蚩尤平定叛乱,战炎帝制止部落方国内部分裂,并由此而接受教训,实行“以战去战”①之法而争取天下和平,由此一统中华,以播道于天下为己任,以道设教,以道制礼,以道立法,②开创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的社会制度。③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评论黄帝之功时说得极好:“创见文明归制度,要知垂拱变洪荒。”④至于其一统华夏之后,命仓颉整理、增创文字,用以制定典章制度、述史记事,命伶伦等制定音律、发展音乐事业,同岐伯讨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由其妻嫘祖倡导养蚕、收“垂衣裳而天下治”之功,组织大挠、容成等制定历法,使民族依时令播种而发展生产等等,更是直接推动科—————————
① 《商君书·画策》。
② 见《黄帝经》及《新书》援引。
③ 《礼记·礼运》引孔子语。
④ 李梦阳诗:《桥山》。
学技术发展,使中华文化由此才博大精深的历史根源。所以,我们中国尊历史上的轩辕黄帝为“祖”,这个“祖”的确切含义就是“国家的始祖”、“人文初祖”、现在多书作“文明始祖”。这个“始祖”与血统、血缘、家族、子孙繁衍毫无关系,其强烈体现的是历史、文明、和文化教育,是肇建国家制度,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始祖。是国家政治以及文化传统的认同与纽带。
二、中国尊黄帝为始祖是由国家礼制形成的
国家的尊祖,祭祖,不是随意进行,而是由礼制规定而定。 “礼,不王不禘。”①这个规定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祭祀对象必须是实际做过帝王的人,不是做过帝王者,功劳再大也不能以国家之祖进行祭祀;第二,主祭的人,必须是在位的国家领导人,不是在位的国家领导人而擅自举行只有代表国家才举行的重大祭祖典礼,那就是不合礼制的僭越行为!僭越乱伦就是祸患。
祭祀对象必须是实际做过帝王的人,但并不是只要在历史上做过帝王就得祭祀,而必须是在他执政治国之中对于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才能列入祭典进行祭祀。这就是:“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② 的
明确规定。正因为如此,自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至夏代之前,一共有八位实际掌权治国者。这就是:轩辕黄帝、清阳(少昊)、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帝禹。而在后世祭祀之中,
——————————
① 《礼记·大传》。
② 《国语·鲁语上》。
按照上述规定,就因清阳(少昊)虽在黄帝因地震死后,长期执政治国,但始终未即帝位,不能祭祀;帝挚是正式受禅为帝的,但因执政九年,自己认为执政治国能力不如放勋,主动率文武群臣到唐国,禅让帝位予放勋,后世祭祖亦就将其排除;而帝禹虽是爱虞舜选贤禅位而称帝的,但其处心积虑颠覆了先前的民本政治制度,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独裁制度,是实际建立夏朝的过渡性人物,在“数崇五,色尚黄”的思想支配下,也被排除出了国家始“祖”的行列。这样,在实际列入祭典而行祭祀之中,只剩下了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位,由此史家就称此段历史为“五帝时期”。
三代之前,各代祭礼并不一致,因为他们对祭祀对象要论一个亲与疏:“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①由于夏后氏违背国家祭祖制度,在国家祭祖大典之中,不祭唐尧、虞舜,反而编造鲧化黄熊,从羽渊赴穷山,求告于黄帝之灵,又南行至灵山,被灵山十巫以药救活,在诸沃之野教民播小红黍,织蒲编,立了功,符合了“以死勤事”的条件,在国家祭典的最低的一级中,进行了郊祀。这种假公济私、违背礼制的行为,不仅在当时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直到战国时期,屈原还在提出质问:“徂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②
三代之后,各代在国家禘、袷大典中,都是主祭黄帝、颛——————————
① 《礼记·祭法》。
② 《楚辞·天问》。
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而以自己的五位有德之祖陪祭。
至推翻了帝制之后,国家祭祖就只祭轩辕黄帝一人。
炎帝之称,是由有熊国双头领导体制中的行政首领“后”,类比于军事领袖黄帝之称而来,他事实上在搞分裂的“阪泉之战”后,已降为黄帝的臣属,受封“缙云”。所以,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将炎帝视为国家始祖祭祀过;至于蚩尤,他是借黄帝派其到山东北部治理地方之机,发动叛乱,从山东追杀炎帝而反回有熊国都青丘(涿鹿),被轩辕黄帝平息叛乱杀掉的人,何以能做为“文明始祖”而受国人祭拜呢?
所以“三祖”之提,乃颠覆中华历史文化的荒唐口号。
三、民族是文化共同体而非血缘族群
我们现在有时候将国家始祖也说成“民族始祖”,此处的“民族”二字,指的是“中华民族”,这是由团结世界各国华裔为出发点而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广义词,其民族而为“中华”,就包括了中华五十六个兄弟民族,而非狭义地、具体地指某一个兄弟民族。
民族是文化共同体而非血缘族群。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于在历史上,人们长期在某一地域中生活,因此而受这一地域中自然条件的制约,历史上政治发展的制约,形成了大致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所以,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是长期稳定的文化共同
体。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过程,她经过了氏族、部落、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的各个发展过程。民族的行成是受居住地域、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历史变化所制约,而不是依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是家族而不是民族。中华现在的各兄弟民族形成,其过程是非常错综复杂的,这种变化和形成过程完全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过程。例如汉族,从历史文献记载上说,她几乎包涵了荤粥、鲜卑、东胡、乌桓、突厥、羌、契丹等北方所有古代民族的成份;2014年4月17日新华网发自长春的电讯稿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向记者透露,“该中心正在进行的《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证实,汉民族为多民族融合而来的“混血民族”①
所以,“三祖论”者说黄帝只是汉族的始祖,是不懂历史、毫无科学根据的荒唐说法。至于什么“大汉族主义左右了中国历史几千年”②的说法,不仅不值一驳,而且有着故意挑拨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嫌疑。只要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
汉族,最早是元朝时候为与蒙古族相区别,始指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以汉朝的朝代相称的“汉人”。汉族从其有族名起,是被蒙古族统治的历史,明朝一过,又是满族统治的历史。她甚么时候有了“大汉族主义”?又如何“左右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就是退一步,按汉朝以来所称的“汉人”算,也不足两千年,而轩辕黄帝是生存在距今四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上,汉人何以特殊,在其还未产生、就提前两千七百年预定下了只有自己专属的始祖?那么这样说,即使汉族不提意见,锡伯族也会有意见:锡伯族史称“席北”、“席伯”、“西伯”,实际都是“鲜卑”二字的音变所致。因为,他们的先人确系古代的鲜卑族。鲜卑族原居地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东麓的西拉木伦河一带,公元一世纪,拓跋鲜卑南迁,留在蒙古草原者,形成了后来的蒙古——————————
① 见2014年4月17日新华网发自长春的电讯稿。
② 赵育大:《黄帝、蚩尤与涿鹿》,载1996年总第28期《先秦史研究动态》。
族,以居原匈奴人之旧地;一部分迁入青海、西藏地区,形成
了藏族等民族;南下建立了北魏政权的一支,是现在汉族中的
组成部分;留居于原居住地的,自然还称“鲜卑”。后金政权为了扩大兵员,攻灭明朝政权取而代之,就将留居于大兴安地区的鲜卑人编成八旗兵,迁到了今辽宁省瀋阳、义县、凤城等地驻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盛京(今瀋阳)征调锡伯(鲜卑)官兵及其家属三千余人,前往新疆伊犁河岸驻防①,此后史籍就记为“锡伯”。而历史记载和现代考古证实,正是黄帝之孙受封到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才形成了古代的鲜卑族。所以硬说黄帝是汉族的始祖,是非常荒唐的。
四、多祖论就是无祖论、就是分裂论
国家政治,具有非常明显的哲学属性。国家政治从来就是哲学上的一元论,它强调团结、统一、围绕核心的凝聚性。此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人无二祖。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国家始祖,则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若五十六个民族都各有自己的所谓始祖,则这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系,没有了团结的纽带。如此,遇有任何一个民族中出现野心家、阴谋家,他就会打起本民族所谓“始祖”的旗号搞叛乱,闹分裂,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严重后果。所以,三祖论的提法是分裂国家的一个危险性政治口号,而非文化口号。
国家始祖不是按血缘而尊崇,而是有着明确的理论根据、礼制规定、文字记载、历史渊源,不是什么人想出风头,提一个口号就能改了的!
———————————
① 见《清史稿·兵志·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