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地道”、“人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的重要的名词。
天道,指宇宙中日、月、星辰运动变化诸规律,古人认为宇宙中浩瀚的天体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其变化,亦同样是存在着客观规律的,它们同样亦同大地上自然变化一样,存在着异性相引与同性相斥诸规律,是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这,是中国从历史上起源很早的天文学研究中获得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推测”的成分,不会如现代天文学家们那样利用高科技手段,从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研究等许多方面,获得科学的认知,但却也并不是闭着眼睛的“瞎想”、“幻想”,而是从天文观察中知其变化,由地球上自然万物变化规律为印证,而进行的一种科学推论。并且认为,天体的运动与变化,会影响世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们认识到宇宙天体变化的规律,顺应其规律而进行生产、生活,人类就能得福,反之,逆天道而行,就会招致灾祸的发生。这就是《易》经将“天道阴阳”与“地道阴阳”、“人道阴阳”六爻(效)组成图案画而建立道学思想理论体系的理由。
在古典哲学理论中,亦将“天道”、“地道”合在一起,简称曰“天地之道”,用指一切客观自然规律,其语如:“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②为着行文之简,更常常单用一个“天”字代指客观自然规律,如:“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
① 《黄帝经·经法·四度》。
② 《周易·恒·彖传》。
守。”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如此,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天”字之用,就常常含有客观自然的意义。其辞语如:“浑如天成”、“天道酬勤”、“天理昭彰”、“天经地义”、“天诛地灭”、“天然”、“天堑”、“天敌”、“天趣”等。
地道,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指地球物理变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植物、动物、生物变化诸种规律,也就是万物生变之规律。气象变化,是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运动互为影响而造成的,但受地球物理变化因素为主,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而造成的认识所致,古典哲学著作在论述哲理之中,一般都将气象变化归入到了“天道”之中。
地球物理变化对于植物、动物、人类的生存最为直接,中国古典哲学也是直接受其变化影响而产生,所以,在理论阐述上也就最为充分,《黄帝内经》可为例证。中国人的许多道德理念,也是由对于地道的认知而引为修身、处世标准。如“厚德载物”、“厚积薄发”、“仁爱”等等。
人道,指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生存、发展变化方面的客观自然规律。由此而行制定出来的男女、家庭、社会伦理道德,就是哲学理论中“人道”的具体体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③是此所谓。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亦将夫妇交合、爱护生命、关爱他人并尊重其人格与权力等,也都称之为“人道”。
天道、地道、人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四大组成要素中的三个重要方面。它是“天地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理论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不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天道”、“地道”、“人道”以及“时变”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就不可能真正学通、弄懂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基本精神实质。
———————————
① 《黄帝经·十六经·姓争》。
② 《周易·乾·象传》。
③ 《礼记·丧服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