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陈柳钦教授:普惠金融激战正酣,中小商业银行何去何从


 

 

文|陈柳钦  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进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金融资源配置作用更加显现。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金融行业的重视与支持。近日,多家银行机构密集发布2022年社会责任(环境、社会、治理)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各行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和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效。其中,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密切相关的普惠金融情况备受关注。从报告披露的数据来看,2022年国有六大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合计为8.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1.99%,在贡献普惠金融力量方面发挥着明显的头雁作用。当下,国有大银行在外部普惠客户群体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大银行行与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市场的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2022年以来,大银行服务触角下沉,直面竞争的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压力剧增,面临获客难度增大、优质客户流失等难题。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普惠金融市场,将会是一个银行间内战的市场,各个银行之间斗智斗勇,互相挖墙脚和各自扎篱笆的一场内战,价格战、科技战和服务战将硝烟弥漫,银行同业普惠平台呈现白热化竞争格局。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千万不能天真地期待着所谓退潮的到来,而应当加快完善战略战术、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素质能力,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中小商业银行既是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也是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为了在激烈的普惠金融竞争中打造差异化发展优势,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围绕本地市场与大银行尚未深耕的领域,重点抓住小微企业、涉农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存量小微客户拓新等四类客户,抢占先机。中小商业银行还要持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在有限的人才、资金等资源投入的前提条件下,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业务的效果,而非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系统越上越多,业务部门使用越来越难,依然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我们知道,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相互依存,而数字化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尽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取得良好成效,但传统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仍然面临商业可持续性差、供需难匹配、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等一系列全球性难题。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深入融合产生了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根据中小微企业设计更为精准的风险产品,方便银行更为快速开展风险评估,且可以突破金融服务地域限制,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精准投喂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数字利器。中小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主要供给方,也实施普惠金融的主体机构之一,数字普惠金融解决了商业银行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普惠金融的信息对称、批量化经营,缓解了普惠金融商业性、政策性的冲突,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风险和财务成本两高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近几年,普惠金融借力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快速提升其便利性、可得性、精准性,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金融机构持续创新迭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普惠金融覆盖面和精准度显著提高,数字信贷规模和比重稳步提升。而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低、数字化产品便捷性不足、数字化风控能力弱等内部困境,同时面临服务对象金融素养低、相关制度存在缺口、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压力大等外部挑战。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筑牢数字化理念,构筑中小商业银行底层数字技术,增强产品创新力度,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从长远来看,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政府在制度安排、规范监管、政策激励等方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予以保障,市场则立足于实现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有关部门应通过数字化驱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完善事前便捷准入、事中有效控制、事后联合治理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中小商业银行要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标准化、批量化、流程化和线上化程度;整合应用各类政策,构建普惠金融综合使用资金解决方案;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平台化建设与管理;等等,按照有竞争力的资金成本,可控的风险压力,明确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政府和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围绕实现普惠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融资、融智、融商的数字化、体系化、综合化服务。

 

【作者简介】 陈柳钦,男,1969年生,湖南省邵东市人,研究员,教授,著名学者,著名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能源经济、林业经济、金融问题和乡村振兴问题专家。曾在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天津市对外经济联络局、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被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咨询专家,天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历任人民日报社《中国能源报》社评论部主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现为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中邦农业研究院院长、钦点之星董事长、钦点财富网总编辑、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重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浦江法治论坛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