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朝花夕拾
2022-02-28
鲁迅:《朝花夕拾》,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
这是鲁迅先生有“自传”性质的一个文集。包括幼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在南京,在日本的学习经历,回国参加工作的经历。主要是少年时代的回忆。包括十篇文章。有些写于北京期间,有的写于厦门及广州期间,成书于1927年在广州期间,出版于1928年,未名书社出版。其中的两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时候读过,还背诵过部分段落。
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了解鲁迅的人生规划及发展变化,他从医学救民到文学救国的信念的发展变化,《藤野先生》一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我前些日子读研究鲁迅的文献,有学者对此文有深入的讨论。关于“幻灯片事件”,就有很多说法。是电影还是幻灯片?是事实还是想象?是纪实还是虚构?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说有可能是“曼德拉效应”。我倒觉得具体事件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有良知的,有使命感的青年,作出那样的选择,可以说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之后看材料得知,后来藤野先生也离开了仙台医学院,回到家乡开诊所,穷困潦倒。鲁迅一直托人找老师,没有结果。有日本人编辑鲁迅文集出版,鲁迅强调一定要编入这篇《藤野先生》,目的就是要引起藤野先生或者熟悉他的人注意。藤野先生是看到了此书的,知道鲁迅就是那个他关照过的中国青年。如今的鲁迅已经是大文豪,他不愿意高攀,没有主动联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是因成熟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而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在鲁迅文章中,像此文这样阳光而清新,快乐而美好的,非常少见。说实在话,读鲁迅的文章,总是有灰暗和阴郁的感觉。我后来知道,这可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也就是阴郁气质有关。 “百草园”中,尽管有明媚的阳光和鲜活的环境,却还是有赤链蛇,还有叫做“怪哉”的神秘虫子。而且,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也太严厉了。
这次读《朝花夕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四孝图》。我自小接受“孝顺”的教诲,我父亲又给我做示范,孝的观念就深入骨髓。一直相信,孝是人成其为人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对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大多是反感的。“王祥卧冰”,想想就浑身发抖,我是做不到的,我天生怕冷。再说,子孝与父慈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即使儿子以如此自残的方式行孝,慈爱的父亲也应该阻止。否则就是不值得。我的印象中,“二十四孝”故事只是对子女提出孝顺的要求,而长辈只要接受就可以。对长辈是没有任何要求的。这不公平。如果长辈是极端自私的,心胸狭隘的,孝就没有必要,没有意义。
鲁迅的这篇文章,是从支持和维护白话文说起的。“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P29)保护白话文和反对文言文是一体两面。之所以反对文言文,因为其学习和掌握的困难。一个人要学习掌握文言文,得十几二十年的专门学习。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几乎没有可能。于是,文化就被少数人所垄断,并成为富人控制穷人,上层控制下层的工具。文言文是社会控制和压迫剥削的法宝,所以是非废除不可的。废除文言文,以白话文取而代之,而白话文像是孩子,需要维护和保护。保护白话文与反对“二十四孝”意义相同,都是反对专制控制,都是要保护孩子,“救救孩子”。中国人讲孝道,实在是有权势的一方控制没权势的一方,这是“专-制”的体现。封建的礼教,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层一层,层层控制。孝的观念,如果出自真心和自愿,出于慈爱和敬爱,不失为构建和谐的途径。但现实讲,往往体现为强-制、专-制,这就是暴力的,残酷的,野蛮的。
鲁迅重点讲到“二十四孝”中的两个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实在残酷,不人道,这是比吃人还要变态的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中的糟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污点,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应该将其彻底剔除。不过,“老莱娱亲 ”似乎没有那么不堪。在父母面前,子女总是孩子,以滑稽可笑的方式取悦父母,没什么不体面的。鲁迅觉得不得体,感觉肉麻,可能与他过于严肃的个性有关。鲁迅是非常孝顺的,安排好母亲的生活,还经常给母亲写信,关心她的衣食住行;母亲一生病,就很着急地从上海跑到北京去探望。鲁迅批判“二十四孝”故事,是因为历来宣扬以孝治天下的君主,都是把孝道作为控制的专-制的工具。它同文言文一样,是为权势者利益服务的。
鲁迅批判“二十四孝”已经过去快一百年了。这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然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战胜利,驱逐了蒋家王朝,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逐步融入现代世界;世界曾经进入过“地球村”的时代。可是,被鲁迅批判和抛弃掉的某些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死灰复燃。我家附近街道一侧,原先又一处神圣的公产,前些年出租给民间资本,盖起了宾馆,办起了饭馆,生意很红火。有那么七八年,我经常在那里宴请朋友。后来,因为禁止这类神圣公产商用,那片地段良好的地产就闲置下来,宾馆和饭馆都关了门。大概是为了掩饰无人经营的地产的破败景象,就用大块的宣传栏将临街的大玻璃窗遮起来。宣传栏上所宣传的,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图画。恰好有二十四块高三四米宽两米左右的落地玻璃窗,被“二十四孝图”盖得严严实实的。我每次从宣传栏下路过,只是稍微瞄上几眼,久而久之居然记住了这二十几个故事。说实在话,有些故事真的很恶心。
对研究鲁迅生平而言,《父亲的病》具有重要意义。就是因为父亲生病,他往来当铺和药铺之间,看够了白眼,受尽了刁难,尝够了屈辱,心里产生严重的阴影。也正因为父亲的病,他痛恨中医,说中医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也促成他后来准备学习西医。鲁迅性格被叫做“鬼气”的东西的形成,父亲的病是一个因素。鲁迅对故乡是既爱又恨的,与父亲的病给他带来的挫折感有关。
《五猖会》也与父亲有关。孩子兴高采烈准备去看戏的,却被父亲拉去背书。心不在焉,自然效果不好,效率不高。受尽折磨背好了书,看戏的心情却淡然了。可见,父亲并不体谅孩子,至少是方式不对。父亲总是以“这是为你好”为由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实际上是在摧毁孩子的天真,折磨孩子的心性,打击孩子的志趣,最后成就的只是父亲的虚荣心。中国社会的父子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缩影。政-府控制老百姓,父亲则控制子女。
此书中一篇《范爱农》,是鲁迅纪念自己的朋友的。范爱农是鲁迅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在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范爱农失去工作,失去生活的热情,沉沦下去。范爱农曾经寄希望于鲁迅帮助他找到工作,但鲁迅自己的工作还是许寿裳和蔡元培帮助找到的。鲁迅没能帮上他,听说他的死讯后,颇感愧疚。范爱农的形象,与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很像,都是大革命浪潮中失意者和沉沦者的形象。个人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的。那个时代,国家没前途,青年也没有前途。即使是鲁迅,也经历过一段彷徨无措的时期。
《阿长与山海经》在写作上有点意思。先写阿长的外表可厌,举止粗鲁;后又写她热情为“我”搜求所渴望的《山海经》画本。这种戏剧性冲突,体现出文学的魅力。《琐记》中的衍太太则完全是一个坏人。这是个两面三刀的阴险小人。总是悄悄教小孩做坏事,却又要表面装好人。她教“我”做坏事,偷母亲的钱。后来母亲果然丢钱了,就有传言说是鲁迅偷的。鲁迅怀疑这种谣言很可能出自衍太太。鲁迅感觉在家里待不下去了,就到南京上学去。鲁迅离开家乡应该是有很丰富而深刻的原因的,但在此文中,则归结为对衍太太的厌恶。其实,在鲁迅的笔下,衍太太是一类人,一种社会氛围,一种他极为憎恶而竭力要逃脱的环境的代表。鲁迅要逃脱的,不是衍太太,而是她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那种环境。
《狗·猫·鼠》讲到鲁迅仇猫的事情。原因有几个,一是猫叫春让人讨厌,二是猫作为老虎的同科动物却显得过于媚态,三是猫吃了他的瘾鼠。鲁迅喜欢一种叫做瘾鼠的东西,经常把玩。他一开始恨阿长,也是因为她踩死过他的一只瘾鼠。苏雪林攻击鲁迅,说鲁迅那么喜欢瘾鼠,表现了他心理的阴暗。其实,在《铸剑》的开头,眉间尺那样反复地玩弄,最后弄死老鼠,才是真的阴暗。我读鲁迅关于老鼠的那些描写,确实是有些心理不舒服。喜欢老鼠,确实让人不理解。有人会从鲁迅的所有文字中读出微言大义,我却觉得一个人喜欢老鼠而讨厌猫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讲的。
在我读来,最没意义的该是《无常》。啰里啰嗦,繁琐无聊,没完没了,尽是些鬼话。鲁迅身上有“鬼气”。他就喜欢讲这些与迷信有关的鬼话(不是说他迷信。鲁迅先生是绝不迷信的)。这个文字没有读下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从文学上,思想上来讲,有价值的不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四篇而已。其他的可能是我没读懂没领会吧。为什么这样的文字都能卖钱呢?可能那个时代写字的人很少,写白话文的更少吧。不过,鲁迅也说过,靠写字赚钱养家,肯定是要饿死人的。所以我们不要抱怨鲁迅先生留恋教育部那个每月三百元的职位,没有那个养家的职务,鲁迅先生哪有能力写出那些卓越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