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之三十二:[广州]「小评论」
1.本篇关键词:「广州」地名研究。
2.广州: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世纪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
3.广州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吸纳高校毕业生全省最多。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第一。广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户存款总额、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省第一。
广州拥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达113.96万人,数量居中国第一;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70%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各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4.广州历史上名称有南海郡(前 汉、晋 代、隋 代)、番禺、广州都督府(唐)、广州(宋)、广州路、广州府、番州、兴王府、广州市等。
广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商代时广州地区称为“南越”,周代时又有称为“百粤”、 “南海”,这里的“百越”,《史记》中称“南越”,[1]《汉书》称“南粤”,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现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书写“古之楚庭”,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总兵力达50万。初步失利后,前214年,又派任嚣、赵佗再次攻越。
经过多年征战,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后, 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定都番禺城长十里,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其位置约在今东至芳草街附近,西到华宁里,南到西湖路,北到越华路一带。
东汉时岭南隶属交州管辖,州治设在广信。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任步骘为交州刺史,略定岭南。步氏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认为其自然、经济和政治条件均适合设立州治。于是报请孙权批准,修筑城廓。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大城池,后称为步骘城。
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广州”由此得名,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分别为南越国、十国南汉、南明。
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唐代广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
宋代是广州城市的重要时期,1068年在子城东扩筑东城,五年后为保护新兴西部商业区和外商聚居地,又扩筑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
1680年,南明绍武帝朱聿谪在广州建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通广州为港口。1860年8月,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广东开始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广州同文馆的建立。广东第一家洋务企业是广州机器局。
武昌起义后,广州的新军也准备反正,17日,广东军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917年孙中山发动了“护法运动”,11月10日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州建立的政权。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
1921年2月,广东省议会通过《广州市暂行条例》,并于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并由孙科任首任广州市市长,广州市乃成为全中国第一个“市”。1921年成立的广州市政厅, 才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1923年,孙中山联合多方力量,驱逐陈炯明叛军,再次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1925年6月24日,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
1931年,党内胡派、汪派、桂系、孙科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仿照孙文护法战争时的做法,在广州另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1945年9月16日,广州宣告光复。民国时期是八个特别市之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汉口、重庆、广州),1948年《中华民国宪法》公布后,又改称直辖市。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李宗仁将其总统府设在华南师范大学内。
5.1949年10月14日解放广州,解放后撤销特别市。一度为中央直辖市。广州是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第三大港口,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五位,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黄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广州东部、珠江的出海口,均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莲花山港、南沙港、广州开发区穗港码头和增城新塘港已开通往返香港的客、货轮,花都区开通往返香港的货轮。 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省,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
6.广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中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增加值在广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广州工业总产值的1/3。
广州作为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广州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中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中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
2012年,广州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节,第17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和中国性专业文艺评奖中,广州共获奖34项。广州居民基本能讲普通话,越秀区登峰街道、荔湾区的沙面以及白云区的三元里街道一带外国人聚集,英语也比较流行。
7.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中国。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所谓“食在广州”。广州每年都有美食节,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广州菜是在汇集广东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中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府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广府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府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等。
早茶点心“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往往是 “饮咗茶未啊?”(喝茶了吗?)。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广州人喜欢喝茶,比如饮早茶,饮凉茶,饮功夫茶等。大家喜欢在节假日呼朋唤友,去茶座品茶。品茶尚在其次,主要是吃点心,聊天。广式点心品种多样,制作精美,各有风味。名点、名小食、名风味食品不胜枚举。
8.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岭南画派,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9.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最为特别的是在广州旧中轴线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
10.这里是粤食之乡、购物天堂,文化交汇之地,也是一座历史与现代感并存的“南国之城”。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广州一直保持着较好的通商氛围,这也令城市的发展愈加迅速。
这里每条街道都灯火辉煌,处处充满着令人迷醉的魅力。无论是沙面建筑群中精美的欧洲古典建筑,还是那些具有岭南韵味的商业骑楼,夜晚珠江沿岸的绚烂夜色,都会让你深深的爱上这座南方大都市。
【全文完】
黄盟.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