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传统游客中心何去何从?


信息化时代:传统游客中心何去何从?

在我国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因旅游景区申A评级标准、思维惯性等原因,游客中心在景区建设中被置于重要位置,几乎所有景区都配备有游客中心。以往,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景区形象展示和对外管理的主要窗口,承担着引导、服务、解说、集散、游憩五大基本功能。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个WIFI就能提供海量的旅游信息,满足游客多样化“信息咨询”需求。同时,散客“自助旅游攻略”及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提升,使传统游客中心“游程安排、讲解、引导”等功能逐渐弱化,不少游客中心处于“摆设”状态,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极少进入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呈现“空心化”。昔日,在景区建设中首要考虑,被视为景区形象标志之一的“游客中心”,如何在新时期转型升级,获得新的发展生机与动能,成为了不少传统游客中心亟需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在综合考虑市场变化、游客需求等方面因素下,传统游客中心可在游客集散、咨询服务等基础功能上增加新的服务板块,实现内容上的延伸与扩展。

(一)变“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体验中心”

随着整个旅游行业进入体验化新时代,传统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的“咨询、引导、休憩”等功能对于游客来说不再尤为必要,游客更期望在游览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在游客服务进入智慧化、沉浸化、特色化发展的时期,数字化技术在日常无法体验场景的创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游客服务中心内可引入相应数字化技术,利用 VR 等技术的虚拟场景营造,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目前,不少游客服务中心也开始出现沉浸化体验的项目,并带有向网红化及文化性场景、特色化服务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过程中,除单向输出自身服务外,需注重与游客的互动,逐步实现向游客体验中心的转变。

(二)发挥“起、承、延、联”效用

游客服务中心有效发挥其“起、承、延、联”效用,对改善景区信息交流、丰富价值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起”是指:作为游客中心来说,其是游客进入景区游览的起点,同时也是环形线路的终点,其选址、外观及接待规模应视景区实况予以确定;“承”是指:“服务中心”按其内容属性来说,应具备接待游客的基础功能与设施,满足游客常规旅游服务需求;“延”是指:在需求导向下,游客服务中心更类似于一个“旅游综合体”,集“旅游集散中心+商业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体验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区域;“联”是指:在全域旅游的发展下,游客服务中心除承担本景点的展销外,还可作为全域旅游的推介平台,与关联景区互相推介,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共享与价值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