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六节 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第六节  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治理国家,固然有着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事务要做,但对于人才的重视、培养、选拔、任用,并制定政策、建立制度进行实施,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居、和谐、乃至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等等,人才策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文化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实际上是一场培养、聚拢、选拔、任用人才的竞争。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先下手为强,“收割”了我们不少的人才。因此,我们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再认识,再思考,再研究,以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策略和制度性的措施,才足以应对。

  一、什么是“人才”?

  现在,虽然全国上下都很重视“人才”,但对什么是“人才”,恐怕认识并不完全正确,我们从会议讲话、发言材料、考核规定等各方面都感到,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将有文凭、有职称者视为“人才”,但从客观实际上说,这是一种很片面的“人才”认识。

  什么是“人才”?《说文》曰“人之能曰才”。这就是说,凡是在某一方面有能力的人,就是人才。故界定人才的标准是其实际工作能力,而非文凭、职称。文凭的取得,职称的评定,是必要的、重要的方面。但亦必需认识到,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在国家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有的就可能有假,有的会名不副实。故以“文凭”、“职称”为标准,而不是以实际工作能力为标准去界定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任用人才,就有可能会贻误工作,如果要是在国家重要职能部门、关键岗位上选错、用错了人才,就会给我们的国家造成损失。

  人才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其中又可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等。古以“才、材、财、裁、纔字,同音通用”①,并非粗疏,而是因为人才就是企业、事业、国家的栋梁;有人才,就可以生财;国家有人才可以裁定复杂的是非曲直,并为各种制度、规定、制定标准;有了人才,就可以通过教化而正定国风,熏陶出一个勤劳、智慧、勇敢、不断革故鼎新的伟大民族。

  二、中国是最早提出人才理论的国家

  中国古典哲学是以“天、地、人、时”四方面的内容为基础,而构成四维一絷理论体系的,并且,将“天、地、人”称之曰“三才”。这在哲学理论上就包含了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与时偕行”的观点看待人才问题。夏代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古典哲学发生了重大嬗变,即使如此,哲学经典也还保留有“尚贤”②、“养贤”③、礼贤、用贤、培养人才的“古之遗言”:“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④,“振民育德”⑤,

  “积小以高大”⑥,“允升大吉”⑦。又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⑧ 至于五帝时期的轩辕黄帝,在其治国思想理论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尚贤任能。其言论有: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易;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⑨

  —————————

  ①  《说文》。

  ② ③  《周易·大畜·彖传》。

  ④  《周易·节·象传》。

  ⑤  《周易·蛊·象传》。

  ⑥ ⑦  《周易·升·象传·初六爻辞》。

  ⑧  《周易·屯·初九》。

  ⑨  《黄帝经·经法·道法》。

  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智,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令行天下,天下则之。①

  不重学,去师道,无以建生。当者有极,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顺逆,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②

  一言而利事者,士也。一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智以辨之,强以行之,贵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国大人众,强之于始,身载于后。③

  行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④

  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⑤

  黄帝治国强调尚贤重士的观点,不仅是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且是防止政治腐败,为害于民,遗祸于国,保证执政权力始终掌握在“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⑥ 者的手中,使政治实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由此而制定了上至帝王,下至大臣的选贤任能制度。后世将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任能”制度,或谓之“禅让”,或称之“推位让贤”。如:黄帝有子二十五人,这二十五人之中没有一位继承帝位者。在黄帝死于涿鹿大地震之后,是其子青阳居少昊代为理政。青阳是黄帝在二十五子之中最为倚重的一个,力牧与大山稽在论及战蚩尤之中,就曾称赞:“战盈六十,而青阳未失”⑦。涿鹿之战后,黄帝就又派青阳司职于少昊之地,且施政多有建

  树。依照其时的情形,青阳若称帝并把帝位传于己子,是不会遇到任何反——————————

  ①《黄帝经·经法·六分》。

  ②《黄帝经·经法·四度》。

  ③《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④  《黄帝经·称经》。

  ⑤《黄帝经·十六经·立命》。

  ⑥《黄帝经·十六经·顺道》。

  ⑦《黄帝经·十六经·正乱》在传抄中,误将青阳抄作了“高阳”。

  对意见的。但是,历史的事实是,不仅青阳自己始终虽主政治国而未称帝,也未让自己的任何一个儿子登上帝位,而是精心挑选培养着一个帝位的继承人——高阳,最后选定高阳继承黄帝,登帝位而治国,这就是帝颛顼。因为,高阳在少昊之地佐青阳理政之中,就显示出了“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①的卓越才华与品格。帝颛顼也同样未将帝位传于自己的任何一个儿子,而是在晚年将帝位传于桥极之子高辛,高辛即位为帝,这就是帝喾。

  在五帝时期的帝位传承中,只有帝喾一个人是将帝位传给了其长子挚。对此,后人或以为在帝喾之前并不存在帝位“传贤”制度,如郭沫若先生就有这种认识②。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任能”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选贤任能”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其一,这种“帝位选贤禅让制度”是只在帝王的后裔中选贤,而不是在天下普通百姓中实行;

  其二,它还承袭有自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方国之时形成的“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的旧制约束。如少典传轩辕以“帝”位,是因其姓姬,是长子,任榆罔为“后”职,是因其为姜姓,为庶出,为次子。其后,黄帝重用的青阳、青阳选贤承绪帝位的高阳,以及高阳选贤继承帝位的高辛,虽然破除了帝位传长不传幼的旧习,但可能还存在着先嫡而后庶的习惯。因为,青阳、高阳、高辛,都是“姬”姓。高辛之子中有弃、契、放勋等。其中挚为姬姓,而放勋为伊姓,且帝喾传帝位之时,放勋只有十余岁。在颛顼的后代中有老童、鲧等,皆不若挚与放勋为贤,故帝喾传位于挚。

  其三,“选贤任能”的标准是“贤”。中国自古在选举贤能之中,就有

  ————————

  ①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②  郭沫若在《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中这样说:“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可知素以人民为本位,而以博爱博利为标准,有不待乎唐虞之禅让,已确乎其为一种民主主义Democracy矣。至唐尧更决定传贤之制度,我国哲人政治之成立,乃永为历史上之光荣。”这显然是以为尧之前只有民主政治,而未实行帝位传贤之制。

  一个“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品德标准。所以,我们不能以五帝时期有帝喾将帝位传于其子挚,而贸然认定“唐虞”之前没有帝位“传贤”之制的实行。

  其四,历史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帝喾所选的帝挚,确为贤者:其执政后,先使只有十多岁的幼弟放勋辅佐自己治国,第三年,封其弟放勋为唐候,使其治于唐国(治所在今河北唐县城南),并仔细观察放勋的治国能力。到了第九年,帝挚认为自己治国能力不如放勋,就亲“率群臣造唐而致禅”①帝位于放勋,放勋即帝位继挚治国,这就是唐尧。

  至于唐尧选贤禅帝位于平民的重华(虞舜),重华执法杀了治水无功,而导致洪水更加泛滥的鲧,又任用鲧之子禹继其父治水,最后禅帝位于治水有功之禹,则是人所共知之事了。

  三、能否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同政治制度有关

  执政者是否能够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是与执政者的指导思想、同社会政治制度紧相联系的。执政治国者如果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在于人民大众,顺民利者得天下,夺民利者失天下,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就会千方百计地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利益而不图私利,就会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切为国家昌盛为念。反之,执政为私利,就很自然地会以自己为本位,而搞独裁专权、与民争利。掌权图私利,就会一切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为念,这样的人自然地就要任人唯亲,宁用奴才而不用贤才。所以,夏禹颠覆了五帝时期天下为公、执政者以人民为根本的社会制度,建立起帝位父传子袭、“惟皇作极”的独裁专制政体以后,就不尚贤而搞任人唯亲了。在这种现实的社会制度之下,就连对黄帝治国理念最为遵从、对中国古典哲学学习理解较好的管仲,也开始反对“尚贤”而提倡“役贤”了,说:“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②。 到了老子的思想中,则是处处反对黄帝的治国思想,特别

  ———————————

  ①  《帝王世纪》。

  ②  《管子·侈靡》。

  是坚决反对黄帝的“尚贤”、“贵智”、“尊圣”、“任能”等一系列观点,认为治国者必须推行“愚民”政策:“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只有“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①才能政权稳定。这是一个反传统、反进步、也是与他自己“尊道贵德”自相矛盾的观点。

  什么叫做“贤”?“贤”与“智”、“圣”,都是学道理、积心德,行为高尚者的一种称谓。如黄帝曰:“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②

  言“使民不争”,说明了老子不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更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史,其言实为一种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反进步谬论。

  四、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是治国的长期任务

  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互相交流、碰撞、融合、产生优胜劣汰大变化,由此而导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也正是处在上下一心,团结奋斗,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彻底改变历史造成的落后局面,努力赶超世界科技先进的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复兴的时期,学哲学、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正是为实现这种理想所需要大力提倡的思想。然而,要真正抓住历史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彻底改变历史造成的落后局面,努力赶超世界科技先进、发达的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复兴,则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重视、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有效机制。不然,就会影响、制约到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乃至浪费人才。而对于人才的浪费,则是一个社会中最大的浪费,人才制度上的腐败,更是最大的政治腐败。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任用制度,将会是一个长期性的艰巨工作。因为,我们长达四千年之久的

  —————————

  ①  《老子·第三章》。

  ②  贾谊:《新书·修政语》辑引。

  封建社会历史影响,是很难在一个短时期内消除的。

  我们现在对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竞争、考核之重视,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还是客观上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因为,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处处都存有旧思想、旧制度、旧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对此,我们不妨稍举一些现象:

  武大郎开店问题。有些单位,尽管嘴巴上也天天喊重视人才,而实际则搞得是武大郎开店,不许任何才能超过领导者的人才存在,搞得还是任亲而不任贤,用奴才而不用人才。这样的人,对于才能比他高的人才,就本能地视为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如此非但不培养、选拔、招揽、任用人才,对己有的人才,也要千方百计地挤走后才感到安心。

  鞭打快牛问题。也有很“重视”人才的,其所重视的不是对人才的培养、选拔,而是只求出成就,只想叫千里马快跑,却不想给千里马吃草。这就是一些实干型的人才由于长期劳累,健康状况不好,乃至早亡的重要因素。

  看皮而不看瓤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表现有多种,最普遍的是重学历、重职称,而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在此种认识下,就出现了花高薪到处招聘人才,却对本单位、本地区无文凭、干实事、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视而不见。即使是对一些自学成才、做出了很大社会贡献者也不承认,更不扶持。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花钱买论文以求“评职称”、编着法子“搞文凭”的现象。而这样的“人才”被任用之后,申报了研究课题,拿了课题研究经费后又出不了成果,于是剽窃别人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在学术研究上造假等不良现象,也就随之出现,这是学术腐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求“洋”而不求实的问题。这个问题表现最典型的,就是不论评定任何职称,都一律通过外语考试的问题,而且是“外语一门否决制”。如此,一些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医学、文学等类很有造诣的人才,因为未花精力学习对研究用处不是很大的外语,结果就吃了大亏,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任用。

  变求贤为求全的问题。任何人才他都是人,古语云:人不得全,车不得圆。任何人才也同样很难成为全才,什么他都会,什么他都能。自然,任何人才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与毛病。黄帝说“任能毋过其长”就讲得是人才也有个长短的问题。求全则难以做到选贤任能。这就是有些地方确实也“求贤若渴”,为找不到可用人才而苦恼的原因之一。

  摆花瓶问题。还有些地方,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别人高薪聘用人才,他自亦不甘人后,千方百计地从别处高薪挖人才,挖来之后呢,则供在那里当摆设,而不是创造必要条件让人才去做事业,实质上造成了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在“公平竞争”上造假的问题。现在,为了使各类有用人才脱颖而出,为了使一切社会人才得到合理流动与配置,更为了给各类人才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有效机制,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人才市场。但制度是要人去执行与遵守的,不遵守,则公平竞争依然是一句空谈。据我所知,有个别地方的“人才市场”成了“以钱选才”的一个过场:某个单位要用人,求职者依例去人才市场登记,但结果则是真正的有用人才因为未花钱而空忙碌一阵。而提前走了门子,打了招呼,花钱买通了关节的人,则去人才市场一登记便被录用。如此,求贤变成了“求钱”的另一种渠道,其结果还是任亲而不任贤,爱金钱而不爱人才……

  从上面的一些现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些问题是属于旧思想、旧文化的影响,有些是指导思想不能够做到唯物求实,而有一些则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我们现在是做前所未有的大事业,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这个大事业的全局。而任何一项社会改革,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社会改造工程,也更是一种社会思想、文化改造工程,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重视人才,选贤任能,说起来好说,做起来不易,这同样是需要长期坚持,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建立、健全、完善制度,

  —————————

  ①  《老子·第六十章》。

  改变思想,蔚成社会风气,由此而能够真正做好的事情。

  历史,多少历史事实都证明,不重视培养、选拔、任用人才的国家,它就永远不会富强,不会长治久安,反而极有可能是走向衰落与灭亡。所以,老子反对尚贤的愚民思想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