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究竟像谁?


 贾宝玉究竟像谁?

 
——也谈《红楼梦》中的教与育
 
 
 
 
    《说文解字》中说“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做善也。”用我浅薄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这话,大意是这样:教即口传,身授,显声而有行。(起示范作用);育即用自己的品格、精神去影响孩子,从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汉典》中又说教育是“教导培育”,并引了《孟子·尽心上》里的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这里,教与育是教导、哺育和教养。
 
      在《红楼梦》中,贾政他自幼好读书,大有祖父遗风;王夫人她把家务事全部推给王熙凤,自己只管吃斋念佛,一味地做好人;此二位的言行可谓符合封建社会礼教标准。
 
      那么,问题出来了,贾宝玉究竟像谁?通读《红楼梦》后,我发现贾宝玉只是这个尘世的暂居者,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一点:
 
      他出生时是衔玉而诞;抓周时是只抓珠钗胭脂;脾性是虽淘气,顽劣却与姐妹们交好,有偏才。这样的人与当时封建社会礼教标准是相矛盾与冲突的。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大人们又是如何教育这位在他们眼中不肯上进的孩子呢?
 
      先来看贾政。贾政,字存周,是贾母与贾代善所生的二公子。他自幼好读书,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风。在他的思想里,做子女的应该以经济学问为主,仕途为上。方为正道。
 
      贾宝玉,却偏偏是个例外。这主要是贾政拿贾珠与贾宝玉进行了对比。贾珠是贾政的第一个儿子,也好读书,只是过早地夭折了。这才有了贾宝玉。对于这个儿子,贾政可谓用尽了心思。他原本想乘着这个儿子抓周的时候试试他的志向,可没料到贾宝玉在抓周时只抓些钗粉胭脂。这大大地让贾政失了望,生了厌恶之心:一见到宝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开口责骂。
 
      在贾宝玉的眼里,这种教育方法,无疑只能让他与自己的父亲更加疏远。最后终于因为戏子与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投井事件,而狠打了宝玉。导致贾宝玉不愿意进他父亲的书房,也不愿意见父亲。
 
     再来,说说王夫人。常言道知子莫若母。儿子的品行如何,课业怎样,资质好坏,做母亲的心里一清二楚:且看她初见林黛玉时对林黛玉的交待就知道,她自言自己的儿子是个孽根祸胎。所谓孽根祸胎,是指常惹祸事,打小就是个坏孩子。由王夫人的这一番言语,可知王夫人是个守封建礼教的家庭主妇。(同时也可见贾宝玉自小就与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格格不入。)
 
     王夫人在教育上有个失败的例子,那就是她的长子贾珠的早夭。早夭的原因书中虽未提及。但在贾政打宝玉时,王夫人的哭诉里可知端倪。在封建社会,嫡庶长幼很分明。母凭子贵这一点在大家庭里争斗也很激烈。而在贾政狠打宝玉,导致宝玉昏过去时,王夫人才开始哭诉,大意是你我都是上了年岁的人,膝下只有宝玉一子,假若珠儿活着,就是你打死一百个宝玉也不可惜。可见贾政夫妇当时对贾珠的教育,以及贾珠受他二人的教诲使贾珠成了二人眼中,封建大礼教下符合标准的好孩子。但可能因为管教过严,导致了他的早夭。(这是笔者的揣测),故,到了宝玉,只要不把事情闹大,王夫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去。只要能保住她在荣国府中当家主妇的地位就可以了。
 
      因此,王夫人的教育只放在宝玉的饮食起居有无人照应上,哪怕到后来出了金钏的事情,她也一味地偏袒着自己的儿子。不肯轻易苛责半句,把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丫鬟身上:“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而贾宝玉见王夫人动怒,赶紧一溜烟就跑开了。他对金钏说的要向太太讨金钏收到自己屋里的话自然也如一阵风一样被吹散了。
 
      贾宝玉,从自己的母亲身上也没学到什么。
 
       最后,我们来说说大家长贾母。这是位只爱与自己的孙子孙女们一起说说笑笑,看起来凡事不管不问的老人,其实,正是这个经历过诸多世故的老人,在撑着整个家族的兴衰。
 
      有人说贾母疼爱宝玉失了度。但我觉得她对宝玉的疼爱是有度的。且看宝黛初见的那一场,宝玉见过贾母,又见过王夫人,复返回贾母处与黛玉见时,贾母见他脱了外衣,马上斥责。大意是说外客未见,就脱了外衣,大不成体统的话。
 
     由此,可见贾母虽疼爱宝玉,却是有自己的尺度的。而宝玉自幼在贾母身边长大,也知道了礼法进退,待人接物方面也不含糊,这在书中多处有描写到。最要紧的一点是,他长得像贾代善且性情也与贾母很相投。所以,贾母花在贾宝玉身上的精力,不比贾政与王夫人少。
 
      末了,我要提的是贾元春。贾元春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宝玉的教育是由她这个嫡姐担当起来的。
 
      当日,王夫人生下贾宝玉,元春念母年老,始得此弟,便更怜爱宝玉。同随祖母,一刻也不曾离。宝玉未入学堂之前,三四岁时,就已经得贾元春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贾元春在入宫后,对贾宝玉的教育并不曾放心过,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这些话,无不体现贾元春对贾宝玉教育的态度:宽严相宜,不可偏废。但贾政、王夫人他们的教育方式是与贾元春的交待相违背的。贾政过严,王夫人过宽。这种过严与过宽,都是不可取的。既达不到“教”的目的,也收不到“育”的效果。
 
      末了,贾宝玉也只能凭着年幼时其姐的那一丁点教育以及长期在贾母身边得到的那一些待人接物上的礼仪,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矛盾地生活着。
 
      可以说,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