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仙人洞村
仙人洞村,隶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行政村,地处普者黑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彝族撒尼人聚居部落,全村共196户941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集自然观光、彝族风情、民俗民居、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19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云南省文明村。
(二)普者黑村
普者黑村隶属于丘北县双龙营镇,全村有农户2803户,下辖十个村小组,是一个汉彝杂居的村子,民族文化深厚,自然资源富集。多年来,按照“弘扬民族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村域经济”的理念,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主推乡村振兴,2021年,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云南省旅游民村。
二、发展成效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仙人洞村、普者黑村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显现。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村内道路设施、排水系统、电信系统、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绿化景观一应俱全。旅游交通丰富,包含有轨电车、观光车、公交车、私家车、马车等,交通可进入性强;二是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健全。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打造旅游产品,现已具备特色餐饮、高端民宿、旅游演艺、创意旅拍、特色文创等产品,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三是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显现。依托文山州唯一的5A级景区良好生态环境和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长尾效应,仙人洞村、普者黑村山水田园、人间仙境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三、存在问题
尽管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底蕴不强。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仙人洞、普者黑虽然构建了完备的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存在同质化与文化底蕴差的问题,餐饮奶茶店铺雷同较多,引进的网红项目与村庄形象违和,深度体验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文化底蕴不强,游客可深度参与的项目较少。二是旅游发展理念落后,资源闲置浪费。仙人洞和普者黑采取“村集体+农户+公司”的旅游发展模式,秉持“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理念,虽然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还处于开农家乐、开民宿的阶段,并且不再从事农事生产活动,村庄有近2000亩农田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形成资源浪费、利用不充分的局面。三是缺乏规划引领,村庄风貌混乱。由于经历过粗放发展阶段,普者黑存在大量烂尾建筑,严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且村内各个片区建筑风格不一致,房屋色彩差异较大,没有体现当地建筑文化。
四、提升策略(基于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乡村旅游改进建议)
(一)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走品质化发展道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特征发生深刻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从低层次需求转变为高品质和多样化需求,消费市场主体逐渐年轻化,乡村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针对当前仙人洞、普者黑旅游产品同质化、文化底蕴不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充分挖掘文化,围绕文化和创意,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把村庄世世代代发展形成的日常生活习俗、劳动生产习俗、节气活动、节庆活动融入产品的开发与打造中,提高产品品质与质量,把仙人洞与普者黑打造成为满足游客感受民族文化、体验休闲时光的乡村旅游地。
(二)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功能衔接实现的。乡村旅游从观光游览时代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旅游资源利用方式与途径也应该做出改变。当前,仙人洞、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乡村景”的阶段,乡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类型单一,村民已不再进行农事生产,造成村庄农用土地闲置。产业类型越单一,乡村旅游就越容易受到季节因素、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新发展,就要拥有具备新理念。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以农业产业为依托,横向纵向延伸产业链,发挥农业多功能价值,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旅居、文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最大程度利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上的资源,实现村庄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三)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有效衔接地区整体发展规划
地区发展规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具体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相统一。针对当前普者黑历史遗留导致的烂尾房问题,政府部门要统一规划、逐步落实整改,根据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和发展情况调查,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尊重村民意愿的情况下,对村落民居进行改造提升,保持整体风貌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