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加注:倾注半生心血伴随《智慧论》成长成熟,如今好像整个世界都掌控在心里。这里摘录的《智慧论》新阐述当属继承《实践论》并在其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认真读才能恍然大悟。我们应该把哲学的认识论发展视为一条涌流不尽的总长河,在这个总长河流程中,认识在积累、人脑也在持续发达和完善;总长河有发端、有中段、更会迎来人类整体认识的趋同和完善。有了这种“总长河”的认识论理念,你会欣然发现,毛泽东首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总公式是正确的,而这个总公式应所包含的“中段分公式”也是很有价值的哲学创新思想。
请80后90后00后青年哲学家们尽可提出对马哲的疑问。深感哲学有了《智慧论》已经没有任何世界观方法论难题不能被破解。不方便之处是,本人网站建网之初跟帖功能,即被关闭,20年来,打压限制不符合美国霸权思想渗透的创新人才传播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在困扰我国网络流量。没关系,你们可以在头条、抖音发表哲学见解,能看到。我在那里帮助过人。这么多年的变迁,不光是境内外网谍在这里悄悄获取认知情报,网站也引起中共高层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书翻过了十八道梁,走过了十八道湾,趟过了十八道河,眼前又回到《实践论》所阐述的宏观认识论大循环公式上。哲学家毛泽东在此又等候多时。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是省略了认知微循环的宏观认识论公式。它被清晰展示出来的物质高级运动主流程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各类实践活动引导人类产生正确认识也提升了脑功能,即增进了脑生化物质链接与响应功能;然后,又有新的实践再次推动物质文明进程,进一步产生新认识,进一步丰富人脑生化物质积累、增进人脑响应功能。可以看到:在公式流程中有原动力——实践,有追加动力——再实践,有周期性过程,有阶段性表述。
宏观认识论大循环是物质世界初级运动所不具备的高级运动形式,是只有人的参与,才能实现的高级物质运动形态。由此注意到:凡有“人”参与的物质运动过程,其运动流程所体现的运动环节中,就必然而且必须强调“意识”的产生或“认识”的提升这一环节。
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之所以“高级”,正是因为它的运动过程有智人种群的认识参与,并且密切伴随着认识提升;有人脑响应条件的改善,并且密切伴随着人脑构造的遗传功能不断进化和演变。这种流程,促成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水平摆脱了自然界那种周而复始的机械的初级运动圈;它促成了地球之上的物质运动过程伴随生命物晋级台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必然向上提升运动质量和运动水平的总趋势。
(2009年加注:总趋势的理想内涵是:在全球范围,人的意识主动顺应客观的能动性水平将日益提高,人脑直觉响应敏度和自觉思维能力日益发达,全球知识积累和科技水平日益攀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日益充足,自然生态回归状态日益良好,人的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人与人相处更加和谐,天地人相处更加和谐,地球人探索自由生存的空间将逐步超越地球、超越近地星系,迈向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2015年加注:然而,由于现代人在推进物质文明的某些阶段存在认识偏差,使得上述“向上提升”的总趋势出现了片面性。全面协调发展所解决的突出矛盾,恰恰是针对“向上提升”的总趋势中已出现的“曲折表现”正在我们身边无情发生的那些突出问题。)
智人群体的认识一旦产生,不仅表现为一种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转变成人脑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转变成人脑内物质性响应条件的改变、或人脑机能的发达和演变。因此,在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中,它既包含了客体物质要被智人作用力推动其发展和变化,还包括主体物质“人”自身的运动变化或人脑功能的被改造被提升,恰如当今时髦词汇叫做“互动”。其互动的中间环节是“信息与响应”及其所包含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
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积累和认知水平提升,与表现为人脑物质形态的生化物质响应条件的积累和演变,两者之间是对应变化、相辅相成的。
所以,仅仅从人脑功能进化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来观察,也应该确认:哲学的“认识论”是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
那么,毛泽东原创的认识论大循环公式能否包容“认知微循环活力”?
有三点要立足哲学高度思考:一是个体人脑活力自始至终要依赖社会实践的推力才能大有作为。此一判断可分解为两句话——个体人脑的能动性活力可以在认知过程中有先发优势;但认识发展的决定性推力是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二是毛泽东的原创公式是揭示物质高级运动规律的奠基公式,后人只能继承、补充和完善,不能因人脑功能的提升和发达而游离根基。三是宏观认识论公式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被动高级运动和主动高级运动两者间,其所表现的宏观运动规律在与微观衔接时,确实存在动力要素先导后发之差别,而且不容忽视。
(2018年10月17日加注:因此,作为个体人脑的创新活力不可凌驾于或游离于宏观认识论之上之外;作为宏观管理者也不可轻视、不可忽视微观层面个体人脑的创造力和先导力。唯物辩证法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辩证关系并非只包含了某个单一宏观层面的判断。)
先重点分析一下“实践”二字。不论先哲们对两个字如何下定义,均无必要引经据典仔细对照、过度解析。因为谁都不否认“实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持续深入发展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在此,要像“劳动再造人类,劳动又起源于什么”一样的询问:促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即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是什么?或问:被动高级运动的直接推力是实践需求,而主动高级运动的先导力是什么?
哲学因为先有宏观认识论奠基公式,所以,后人才有条件把物质高级运动的常态和非常态加以对等分立,进行有对应关系的综合研究。在此之后,哲学才能有科学依据、也有信心地为认识论大循环公式推演出有包容性的物质高级运动的两条流程主线。
毛泽东的奠基公式是人类总体的常态的认识大循环公式,流程主线是:
实践需求―行为动机-实践―认识―再需求―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毛泽东的奠基公式也包容人类非常态的实践活动,流程主线是:
人脑响应―认知动机―行为动机-新实践―认识―再需求-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下面分析奠基公式与补充流程即与主动高级运动方式的关系。
其一,在第一条主线,即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现实实践需求”是人们重复常规实践活动的首发动力,它直接促成行为动机产生并进入新一轮常规实践活动。常规实践活动也可理解为曾有他人或自己经验过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阐述的认识论大循环流程公式基本同义。笔者加一个环节,目的是宣示一下初始动力与人的行为动机的关系。
理由是:在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中,明确显示不同运动方式的最初动力之源确有理论意义。被动高级运动的动力之源是实践需求,是现实的实践需要推动了新一轮实践,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复面对的“既成问题”为接续重复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客观推力。
那种被原有实践所推进并稍稍有变化情形的“实践需求”,要么是他国、他人和自身赋予(比如农民俗谚:“柴多米多不如日子多”)的重复问题,构成了实践活动必须重复应对的需求;要么是常规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构成了必须解决的新情况;要么是突如其来的既成事实,构成了必须化解和必须面对的紧急活动。现实的“实践需求”有广泛哲学含义。它包括原始人响应体内饥饿信息刺激产生的欲求,包括当今某一国家面对他国新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而显出本国与他国相比较的被动落后局面,促成了该国应对新的挑战的本国实践需求,等等。
总之,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中,一切实践活动,既是新一轮实践活动,又是他人或自己曾经有过的实践活动;一切常规实践需求,都可被认定为既往的实践要重复、既成的现实问题渴望解决的需求,其所促成所引导的新一轮实践活动。它驱动了人类接续、深入、持久推进社会文明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其中,自然包含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其二,在第二条主线,即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杰出人脑主动响应未知信息被视为动力要素提到了动力流程的首要位置。认知动机被单独提炼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环节。它表述的恰恰是物质世界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最重要特征。看新公式:
人脑响应―认知动机―行为动机-新实践―认识―再需求-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先解释认知动机为什么要被提炼为单独一环?
与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相比较,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实践活动。在其行为动机即实践决策产生之前,伴随人脑响应某种特殊信息而激活的认知注意力,它必须经历一个认知过程才能使此一认知动机从不成熟渐入成熟期。
在科学前沿领域探索未知的人,不可能像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一样有很直接很现实的“实践需求”,瞬间可促成行为动机产生,即实践方案产生。此时,更没有成熟的认知动机被合并在行为动机中。知行合一,是一部分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突出表现特征。
又由于科学创新的艰难性,许多新探索常常需要10多年甚至数十年的认知过程才能看准有无导入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可否形成科研决策的行为动机,即崭新实践方案。所以,“认知动机”作为单独一环被强调在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是客观的。
再解释杰出“人脑响应”被提到首要位置,客观性何在?
需要分两个理论层次来理解。其一,人类的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体现,不论是被动方式还是主动方式,一律要通过人脑响应来实现。其二,只有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即可实现“零”的突破的“人脑响应力”才可定位于“先导先发力”。
(2014年6月加注:物质运动过程中,“信息与响应”作为中间环节在其流程表现上有第一性和第二性区隔;在其功能性作用力上则没有先与后、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响应而使有信息存在,有信息而使有响应发生,两者在同一环节演绎中同生共存。差别仅在于人脑响应条件不同,信息实现的功能性作用力也不同。)
(2014年10月加注:物种都有响应功能,包括顽石也响应空气激流感应本体对外啪啪反响。但是,只有人脑响应功能才能转变为自觉意识,可与明确的认知动机对应链接。所以,第二流程中的“响应”包含人的意识。意识机能与响应功能的区隔界定将在此后章节展开详述,这里虽然未做区隔,并不影响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定位。)
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任何实践需求,如果离开了人脑响应条件就不能转变为“实践需要”,包括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物质世界通过人脑“响应”这一环而发生高级运动方式,表明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参与。物质高级运动之所以“高级”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它是人脑响应促成动机,是有意识的能动性的行为动机促成的物质运动方式。
在物质世界,但凡高级运动方式都离不开人的意识,物质高级运动方式是专属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比智人种群低级的动物需不需要与人平等的生存权利?主张动物生存权平等的环保人士将作出肯定回答:需要。可是许多动物濒临绝迹的首要原因,是它们没有人脑响应条件。国宝大熊猫饥饿时,竹子却遍地开花了,当它“需要”迁徙生存时,它却不能响应那种特殊的生存需要。顽石没有实践需要,是因为它没有人脑响应条件。
如此看来,“需要”是普遍存在的,而能否响应“需要”、能否适应“需要”则因响应条件和响应结果不同而不同。你有一块尚好食物放在冰箱里,是你家里的宠物需要的,当它的嗅觉不能响应食物刺激时,就不会朝冰箱方向觅食。人则不同,有时不用感官,仅用大脑综合知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即拥有正确的知觉指向,且能正确把握“实践方向”。
(2023年9月18日加注:本书特意在《实践论》首创的认识论总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前加上“人脑响应”一环,又为主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加上“认知动机”一环,是不是对《实践论》的否定?不是。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把人类视为同体、整体和共同体,是就人类认识发展总的历史长河而创立的认识论公式,是以大同世界为思想纲领的认识论公式。)
(2023年9月18日加注:而本书在认识论总公式前加一环,则是区别于人类整体的包含个体认识论为首发力的特征强调,也是为认识发展总的历史长河存在阶段性的特别强调。“阶段性原则”是所有理论家必须时刻遵循的理论原则,不论军事、政治、经济、哲学的发展,都要敬重“阶段性原则”。人之初无意识,有意识才会有实践。人类所有实践都是有意识取向和行为方向的活动。)
(2023年9月18日加注:有没有无意识的个体实践或社会实践?没有。最古老的实践,是有直觉取向的行为,然后突然在实践中醒悟为自觉意识。而今天的现代人早已在认识论总的历史长河中不再处于事事时时“悟而取向”的蒙昧阶段。人类所创立的或服从多数人利益或服从少数人利益的各种理论纷繁面世,“人脑响应”和“认知动机”已普遍成为个体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先导。)
(2023年9月18日加注:因目前人类正处在认识论总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段”,中段拦截技术是当今最宝贵技术。所以本书要郑重为认识论总的历史长河发展到中段阶段补充认识论“中段公式”:“理论定向—实践检验—理论创新—继续实践”。认识论中段分公式恰恰就是“人脑响应―认知动机―行为动机-新实践―认识―再需求-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的简约表述。)
(2023年9月18日加注:中段认识论公式有没有否认马克思“物质与意识”的哲学原理?当然没有。相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法如若离开解放思想的特定阶段而倡导,才是彻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堕入不遵守“阶段性原则”的机械唯物论。不分发展阶段主张“唯一标准”实际是在主张“实践自由主义”、“财富自由主义”、“市场自由主义”。教训深刻!)
(2023年9月18日加注:当我们把哲学认识论视为哲学发展的总长河时,即发现在总长河流程中,不仅认识在积累,人脑也在发达完善。总长河有发端、有中段、更会迎来人类整体认识的趋同和完善。这种“总长河”的认识论理念令你欣然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总公式”是正确的,而这个总公式应所包含的“中段分公式”也是很有价值的哲学创新思想。
这就有疑问了!既然物质高级运动方式都须通过人脑“响应”来实现,那么,是否应该确认: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人脑的响应也应该被“前置”,作为新一轮重复实践活动的首发动力?经再三仔细研究,断言不能。理论和实践都不允许。
理由是什么?对人来说,一切被动实践或称被动高级运动流程中的“响应”均是被强制实现的。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之所以“被动”,其原因就在于:当既成的客观事实、既定的发展大势形成后,它并不在乎人脑是应时响应还是被迫响应,客观现实和发展大势会强迫具备人脑响应条件的人去“响应”。如果别人响应你不响应,最后的命运将类似地球上那些不能迁徙生存且已濒临绝迹的动物,终将被历史删除。所以,人脑响应之活力要依照主动高级运动方式和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两种流程主线,区分为现实实践需要之前、和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