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一生的三个阶段——看居潇潇作品后有感


 关于人的一生的三个阶段——看居潇潇作品后有感

 

      看了居潇潇的关于老人寂寞生活的小片子(他说是孤独,我的理解中,孤独不是一种坏的生活,而是一种为享受内心宁静主动追求的生活),荒烟那略带沧桑而沙哑的声音,很煽动人的情感,而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造成一种社会普遍现象,那一定不是某个人道德的问题,一定是社会方面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埋怨与忿恨,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责任都推在孩子一辈头上,而应该透过问题看到本质,才能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建议。对于我国老人养老的身体照顾和情感归宿问题,有几点想不吐不快的看法,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对老人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归属问题提上规划和解决日程,而不是道德绑架式全责怪这一代或下一代孩子,或干脆放弃给所谓市场化力量”——实际很多是以情感欺骗老人购买保健品的不良商人——去解决;其次才是呼吁家人对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照顾,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传统,应该一代代传下去,同时,在社会制度保障上,应该给予家里有老人的年青人一定的陪护假期,单纯的道德式、假大空的口号式倡议没有什么意义;最后,老人们自己也要主动寻求为社会或小群体相互做些有意义的事,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由于我国这一代老年人年青的时候大多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老了以后不用辛苦操劳,而是坐等吃喝,他们追求的就不是一种运动的、快乐的、相互服务与被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

       前几天,与一位得道企业家聊起人生的几个阶段,他把人生现世分为“三世说”,我颇为赞同,他的大概意思是说:30岁以前,是前世,孔子说:30而立,30岁以前,自己还不能自立,主要是靠家庭和社会,还没有自立,还不是你自己说了算,所以谓之“前世”;30-60岁,是今世,这是自己应该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为之奋斗的黄金年龄段,自己应该承担起责任;60岁以后,是来世,六十而耳顺,到了这个年纪,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阅历,这时就要看你“今生”的奋斗成果和积累“资粮”是否能让你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其实“世”本身的概念,就是指30年,而不是现在老百姓俗语概念“一生一世”就是指人的一生。照我的理解,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来看待或规划,是有一定合理性和道理的。在当代随着人们的平均生理寿命的延长,进入社会年龄的推迟(在旧社会或革命年代,普通老百姓的平均寿命只有40来岁,所以十八九岁、甚至十五六岁就进入社会早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第一个阶段,30岁以前,主要依靠靠社会和家庭养活,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只是学校的课业学习,也包括学做人、做事),并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职业和目标;30-60岁,这个阶段一方面是自己要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骨干和栋梁,承担起责任和创造的主力军,同时也要实现自我的价值;第三阶段,60岁以后,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做出的贡献也差不多了,如果没有什么成绩,浑浑噩噩的也多半不可能再有什么机会了(姜太公毕竟是个案,而且这个例还不一定是事实),这个阶段,可以少一些为社会、为家庭的责任,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兴趣方面的生命价值追求方面,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更丰满,不留人生遗憾,找到人生第三阶段的兴趣,并实现其价值,无论是一份艺术的追求,一个年青时的梦想,或一项技能、或去梦想的地方,不必太在意外人的看法。个人不太赞同中国的老人或者说中国社会的一种价值观,那就是他们一生都把自己和家庭、子女或父母道德式绑架在一起,很多老人老了还在为家庭操劳,我不怀疑、否定他们奉献的高尚与无私(也许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不得以而为之?),我们无论是从人性化关怀的角度,从国民生活和生命尊严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应该从社会制度顶层设计与保障,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倡导,再到每个家庭与个人的生活规划、生活方式的追求,都不应该再提倡由于社会制度和物质极度贫乏年代的农业时代所形成的那种,老人们需要工作一辈子,而年青人又要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照顾一辈子,那种相互义务式、道德绑架式、,甚至所谓“媳妇熬成婆”的折磨式家庭经济结构和生活价值观,人们终其一生都在为“下一代”而活着,几乎失去了自我尊严与生命价值,(虽然这种制度文化的设计曾经为我中华民族的生存与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始终认为,我们这种以家庭为社会基本经济和生活单元的制度不是最好的社会制度),这种过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该反省和改变的时候了。这让我想起网络上曾经有一个调侃式的段子,大意是:某城市研究人员去黄土高原调研,碰到山坡上某放羊娃,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答:要放羊。又问,你放羊做什么?说卖钱盖房。又问,盖房干嘛?答:娶媳妇生娃。那人接着问:生娃干嘛?放羊娃说:生娃放羊。这个小段子其实折射出了我们的生活价值观,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哲理好故事。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遗愿清单》,电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家财万贯、有过四个女人却最终孤身一人的富翁爱德华和有着做历史教授梦想却为了家庭和子女付出一辈子的汽车修理工黑人科尔,同时得了癌症住进同一间病房,被医生宣布生命都不到一年时间。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写下了人生最后的愿望,并用所剩无几的时间逐一实现。两位地位和财富悬殊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心灵也得到了救赎。人究竟怎样活着才算不负此生?也的确值得寻找答案,电影《遗愿清单》或许可以给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人一些启示。还有另一部电影叫《爱在记忆消逝前》,片中艾拉是一位母亲,也是妻子,但得知患癌后要面对和约翰的分开,她选择在病痛难忍的间隙,去完成最后对约翰的承诺,哪怕他已经不记得,那就是答应过约翰去海明威故居。这是她的选择,我相信这也是她宁愿冒着死在路上的风险,也想要完成的愿望。我觉得这才是我心目中老人应用的生活态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