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房广星

苦丁

解决不了的看病贵


  不知道发改委是真不明白,还是假装不明白:百姓看病贵与药价高有点关系,但不是最根本的关系!而且药价高也不是医院提高上去的,明明是最初从新药审批、定价时就高得离谱了。这是谁的原因?弄这种不痛不痒的所谓改革糊弄人,也真是的。而且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寄希望于这样的降价,不是幼稚就是开玩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充斥各大医院的果糖转化糖类(多是液体,250ml到500ml不等),几乎要代替了作为常规用来作为输液载体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而这样的果糖转化糖都是价格不菲,每单位包装量高出普通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液体几倍甚至十几倍不等,而且都是最近一年左右才上市的。再举一例,阿昔洛韦注射剂只在我...

Read more

刘翔的眼泪


“胡总书记握住我的手,关切地问我:‘脚好了么?’我听了这话特别激动,眼泪不知不觉地就‘飙’了出来。我想和他说话,却激动得说不出来。”这是刘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对记者说的话。

刘翔是一个公众人物,而且是一个进入了教科书,成为中国的孩子们学习的榜样的公众人物。像他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应该不论在什么场合下,都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某种情绪成为大众传播的样本,从而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当然,我不是说刘翔不该有个人的情绪,应该有,刘翔也是个普通人,也应该有普通人的情感,反应,喜怒哀乐。但他毕竟是个...

Read more

就与总理较较真


刚刚看到的这则新闻,让我觉得是好事。

前一段因为温总理在北京某中学听课调研,随后发表的讲话里说到地理教材的一个错误。而且地理教材出版方对总理的质疑给予正常的回答,说自己没有错,是总理错了。双方都心平气和,尤其是出版方,更是没有把对方作为国家首脑来对待,而只当作一个普通的公民——是公民,我喜欢这个称呼。他们说明自己教材的划分依据,不卑不亢。

没想到,今天看到温总理又就此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强调地理教材确实“欠妥”。看到这个较真的总理,说真的,我从心里有点喜欢这个老头了,尽管之前我真的对他抱着警惕心的。而现在在我的眼里,温家宝不再是总理,...

Read more

温总理认错了,就认错了吧


温总理因为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中,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专门致信新华社纠正错误,并请新华社转达他个人对读者的歉意。在传媒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作为中国国家现任领导人的温家宝,了不起。

当然,我不是说一个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有什么了不起。也不是说国家总理公开承认了错误就有什么了不起。而是中国的现实里,这种做法的新鲜,让人有点不习惯。君不见,全国上下,那么多官员的错误,很多错误甚至达到了祸国殃民的程度,有谁公开道歉过?相比这下,温家宝总理这个错误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他较真了。较真好。如果国家的领导人们都事事这样较真,中国的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我觉得,总理道歉了,就道了吧。媒体也...

Read more

如果周久耕不公开抽天价烟


  看到那个开会时公开抽天价烟的南京某区房管局长周久耕被判刑了:“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这年头,看着这些贪官的落马,我已经没有快意,相反,只有悲哀。

  当然,我不是为周之类的贪官的“不幸被抓”而悲哀。

  悲哀之一:贪官怎么这么多?抓了这么多,看看身边,似乎每一个有点权力的人还都够格。

  悲哀之二,也是我的困惑:周久耕的被抓,不是因为反腐力度多么大,而是因为这个人太没数,竟然在公开的场合抽那种天价烟。谁都会算一笔帐,凭他周局长的正常收入,是无论如何抽不起那种烟的。可是周局长竟然...

Read more

怎么老是被误读?


最近老是看到一些国家的部门出来说明某个法律或条文或规定被“误读”了:比如前一段发委关于油价调整的政策被公众“误读”,刚刚发生的“水电同价”被“误读”,还有眼下这个“新消防法”被“误读”。当然,经过解释后,也发现确实被误读了。

也真是奇怪得很:为什么这些本来应该是文字严谨,释义确切的法律条文和规章之类总是“被误读”呢?是公众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这些部门在制定这些条文或规章时总在玩猫腻而躲避着什么?我觉得,你总不能嫌公众太多...

Read more

停就停了吧


《实话实说》停播了。央视的公告说是因为“收视率”下降。而《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和晶在其新浪博客里写了一个短文《别再拿收视率说事了》,似有隐情难以言说。

其实我觉得,不就是一个节目吗?停就停了吧。和晶自己也说了:“电视可以让一个隐身人来说真话吗?”其意很显然,《实话实说》其实是不能说真话,也就是说实话的。那么,既然不能说实话,还顶着个《实话实说》的招牌干什么呢?不如停了拉倒。

我不大赞成和晶有些酸葡萄的说那些“坐地铁上班”之类的话。这是牢骚。这是不平。想想中国几十亿人口,想想那些农民工兄弟,不是每到过节回家,挤在那么...

Read more

桑兰,道个歉吧


桑兰有委屈了,也可以通过博客的形式发泄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博客的时代。桑兰是众多“我们”中的一个,她当然有“我们”一样的权利来通过博客抒发自己对生活与人生社会的不满或感激。只是她不要把自己放在世界冠军的光环里,我们也不要把关于她的事情放在世界冠军的地位上来解读。果真如此,这个社会才是正常的。

桑兰应该道个歉,因为她在公开的网络上透露出保姆小杜的个人信息,哪怕是无意的。小杜也该道个歉,因为拿了人家足够的工资而没有做好份内的工作。诚信和温暖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努力来建设。

Read more

面对孩子,多些实在的关爱,少些标新立异


不知道这样的标新立异会给孩子们什么的感触。或许孩子们根本就是没有感触,就像我们小时候在文革里的“如火如荼”。而学校肯定不这样认为。他们的标新立异流露出的不只是媚俗,还有恶心。

我只希望,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多给些实实在在的关爱,少些甚至抛弃这样的标新立异吧。

Read more

如鲠在喉的“素质教育”


    这是一个如鲠在喉的时代。很多事儿,欲说还休。但很多事儿,真的是不得不说。因为,与我们自己或自己亲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崇高的时代,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无需强求崇高。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事儿。而素质教育,尤其令人如鲠在喉。
    算起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不少年头了。别处我不知道,而我自己的女儿,在入小学的时候,就在“素质教育”的包围中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如今,我的女儿已临近初中毕业,这个“素质教育”到底在女儿这一茬孩子们的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