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昉

1956年9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员。 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以来,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2008年3月任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一切围绕就业这个中心


  创造就业应成为所有经济政策的核心。

  目前中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支撑的。

  “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发展,就业创造和扩大应该成为所有经济政策的核心。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也应该用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也应该用就业创造效果来检验。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的产业在就业吸纳上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已经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即三次产业表现出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从每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点(就业弹性)来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25,第二产业为负0.15,第...

Read more

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效应


  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大招生,其42%的增幅是前所未有的。2003年将有200多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其规模之大也是史无前例的。从就业的角度,高校扩大招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把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刺激教育消费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期望由此而扩大消费,形成促进经济景气的积极因素;第二,通过推迟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机,延缓当时的就业压力。随着扩招学生面临毕业,对于该政策的效应评价再次成为公众话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高校扩招在就业方面的积极效应。

  争取时间很重要--把昨天的就业压力延缓到今天和明天,解决起来容易一些

  一个对于扩招政...

Read more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四大障碍


  经济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从宏观层次来看,这种劳动力流动现象是十分积极的。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部门(如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在16%—20%之间。其次,实现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从流动中获益不菲。根据许多调查结果,每个迁移者平均每年往家里汇寄2000元,假设目前我国流动劳动力的总数为8000万人,每年出外做工并积累下的收入达1600亿元,相当于1998年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支出总额的1...

Read more

人类的故事,我的故事——读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移民:转变着的人类》


    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在谈到经济学家如何抓住机遇,站在时代浪尖时,引用了莎士比亚在《尤里乌斯·恺撒》中的一段话:世事起伏跌宕,若能顺应潮流,急流勇进,便可成就事业;逆潮流而行,错过机遇,只能终生蹭蹬。这句话对经济学家适用,对社会科学家适用,对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同样适用。因此,我们就面临着何为“世事潮流”和怎样“顺潮而上”的问题了。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跨越47个国界,历时7年完成的最新作品《移民:转变着的人类》,正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以全球的眼光拍照...

Read more

中国式反哺农业道路应该怎么走?


  一、反哺农业的时机与内涵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工业从农业无偿取得积累资源,表现为各种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以及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而实施这个新战略即对农业的反哺,意味着这样的资源流动方向的逆转。根据与中国国情类似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大约是在农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分别下降到大约1/4和1/2时,反哺农业的条件就具备了。此后这个过程一直持续,直到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到大约4%,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6%-8%时才停止下来。

  中国在继农业产值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下降到25%左右,滞后大约十年的时间,农业就业的比重也下降到50%左右。2004年,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到...

Read more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是对于经济规律的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运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经济规律的精确揭示,也是我们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在实际建设之前,新农村建设方针最重要的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即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制订“三农”政策。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表明,建设方针和发展战略如果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就能取得成功,而一旦违背了经济规律,往往就成为一纸空谈。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是符合一定发展阶段规律的、关于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根本性战略...

Read more

从劳动力供求看新农村建设的转折点


  农村政策的新阶段

  过去我们有过不同的农村政策,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但是,迄今为止的“三农”政策没有根本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问题。因此,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盘棋到底怎么走赢?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两个趋向”的判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一个理论铺垫。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耕地水平和人口密度跟中国大陆比较接近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大概从1960年代开始对农业实行保护。这大约需要两个条件:农业产值下降到GDP的25%以下,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的50%以下...

Read more

探讨报酬递增与软投入的增加


  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经济规律,构成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命题:一个是报酬递减,一个是报酬递增。前者讲的是任何投入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持续追加,都会遇到边际报酬下降的现象,因而是落后经济赶超发达经济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以报酬递减为基础,旨在赶超的增长理论称为“中西部的经济学”。后者讲的是,越是发达的经济,越是获得更高的增长速度,投入的持续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继续增加。因此,报酬递增是发达经济保持优势地位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增长理论也可以称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学”。但是,两个看似矛盾的经济规律,在理论上怎么得到统一,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呢?这样的问题其...

Read more

发展战略·增长方式·最大化就业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从而经济发展的绩效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中国,这种逻辑联系可以一直影响到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能否得到良好解决。

  一、正确选择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政府所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遵循的一种经济发展理念,以及将其付诸实施的一整套政策。有时,经济发展战略是政府事先确定的。例如,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选择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都是有意识的选择,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促进实施。有时,经济发展战略仅仅是人们事后的总结。例如,亚洲四小龙倚重国际贸易、利用市场机制的做法,当时并没有通过某种发...

Read more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一、传统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作为一个最容易想到的回答,人均收入水平是发达与不发达之间想当然的差别。但是,收入水平也好,生活质量也好,都是发达或者不发达的结果,却不是原因。而经济学所孜孜以求的,是亚当·斯密式的问题,即探讨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贫困的终极原因。
    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根本差别显然不在资源禀赋上面。资源禀赋差异有两个来源。首先,如果资源禀赋指的是自然资源禀赋的话,或者说是自然历史遗产的话,则它不是人力可以选择的。坚持以此解释国家之间差别的,与诸如Landes(1999)、Di...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