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昉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
摘要:本文用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扩展和修正了刘易斯模型,并以之作为分析框架,描述了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发展路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效应,如何通过人口红利的利用、比较优势的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还通过观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最新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点做出预测,分析了在这一转折点到来之际,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将面临哪些挑战,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认识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
全球化怎样惠及普通劳动者
这本来是一个美国式的话题。在中国,讨论更多的是经济增长如何保持就业的同步增长。不过,的确也有许多质疑中国的扩大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劳动者没有从中获得工资提高的益处。一个美国式的话题拿到中国来讨论,似乎有点滑稽。这里,我发现,关键不在于事实,也不在于理论,而在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和方法。美国的问题我们可以留给美国的经济学家去回答,本文尝试回答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答案。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与最大化就业
毋庸讳言,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居于主导地位,而受雇方处于从...
“刘易斯转折点”挑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保持。按照发展的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为止。
由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ldqu...
“人口红利”效应要充分延长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没有实现,所以,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外,还应充分利用和延长&l...
从民工荒到刘易斯拐点
撰稿/汪伟(记者)
《新民周刊》:请解释一下“刘易斯转折点”的内涵。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的经济学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而经济增长本身是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根本原因。
《新民周刊》:你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即将经历这样一个转...
2009年中国劳动力将供不应求
“劳动力供不应求是现实,而不是学者拍脑袋想出来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办、发现杂志社和北京国际交流协会联合承办的“2006中国杰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年会”上,蔡昉发表了上述观点。
蔡昉介绍,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大概在2030年达到最高值14.39亿,但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
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流动障碍的关键
在过去40年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重新配置,都充分展示了相关改革如何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和重新配置的体制障碍,从而把有利的人口特征转化为高速经济增长、显著结构调整和深刻社会变迁的改革进程。
1978——2016年期间,中国实际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9.6%,是同期世界上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速度。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6.8%,每年以3.08%的速度提高,不仅远快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0.33%)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39%),也明显快于处于类似人口转变...
全要素生产率怎么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即全要素生产率。
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度量经济增长模式是由粗放的要素投入驱动的,还是由生产率提高驱动的。有经济学家比如普鲁斯科特等通过研究证明了国家兴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还有一些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表明,有的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国家则跨越了这个“陷阱”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差异其实也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有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得好与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