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昉

1956年9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员。 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以来,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2008年3月任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人类历史最大的人口转变及其后果


  四十六年前,毛泽东主席亲自出面批判一位名叫马寅初的经济学家,原因是后者倡导限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仅仅三年之后,虽然这位经济学家的人口学思想并没有被承认是正确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得到官方的倡导,直至后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策界逐渐形成了共识——毛泽东错了,而马寅初是正确的。最近几年,由于中国面对和即将面对的各种复杂的人口问题,这场近半个世纪之前的争论再次进入高潮。
 
一、中国人口政策的形成和效果
 
    虽然早在1960年代政府就提倡计划生育,但是,具有标志性的是于1980年,中共中央以一封致全体共产党员、...

Read more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


摘要:本文用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扩展和修正了刘易斯模型,并以之作为分析框架,描述了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发展路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效应,如何通过人口红利的利用、比较优势的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还通过观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最新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点做出预测,分析了在这一转折点到来之际,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将面临哪些挑战,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认识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

Read more

全球化怎样惠及普通劳动者


   这本来是一个美国式的话题。在中国,讨论更多的是经济增长如何保持就业的同步增长。不过,的确也有许多质疑中国的扩大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劳动者没有从中获得工资提高的益处。一个美国式的话题拿到中国来讨论,似乎有点滑稽。这里,我发现,关键不在于事实,也不在于理论,而在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和方法。美国的问题我们可以留给美国的经济学家去回答,本文尝试回答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答案。

 
一、一个奇怪的命题
 
    在美国朝野,一个很为流行的论点就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所谓“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r...

Read more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与最大化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从而获得配置效率,但是,劳动力与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要素的载体是人本身,即劳动的使用过程涉及到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使用的方式是重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促进人本身的经济和社会福利为发展的目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则排斥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劳动者权益的做法。因此,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

  毋庸讳言,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居于主导地位,而受雇方处于从...

Read more

“刘易斯转折点”挑战


  目前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保持。按照发展的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为止。

  由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ldqu...

Read more

“人口红利”效应要充分延长


  改革期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发育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另外一个就是“人口红利”效应。人口转变的提早完成,使中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的阶段,劳动力供给丰富,储蓄率持续攀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得以克服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了连续25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没有实现,所以,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外,还应充分利用和延长&l...

Read more

从民工荒到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结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

  撰稿/汪伟(记者)

  《新民周刊》:请解释一下“刘易斯转折点”的内涵。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的经济学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而经济增长本身是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根本原因。

  《新民周刊》:你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即将经历这样一个转...

Read more

2009年中国劳动力将供不应求


  中国劳动力实在太丰富了,多得看不到边——这种对于中国劳动力极其乐观的预测将很可能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根据研究预测,即使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到2009年我国也将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

  “劳动力供不应求是现实,而不是学者拍脑袋想出来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办、发现杂志社和北京国际交流协会联合承办的“2006中国杰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年会”上,蔡昉发表了上述观点。

  蔡昉介绍,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大概在2030年达到最高值14.39亿,但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

Read more

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流动障碍的关键


  在过去40年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重新配置,都充分展示了相关改革如何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和重新配置的体制障碍,从而把有利的人口特征转化为高速经济增长、显著结构调整和深刻社会变迁的改革进程。

  1978——2016年期间,中国实际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9.6%,是同期世界上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速度。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6.8%,每年以3.08%的速度提高,不仅远快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0.33%)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39%),也明显快于处于类似人口转变...

Read more

全要素生产率怎么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即全要素生产率。

  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度量经济增长模式是由粗放的要素投入驱动的,还是由生产率提高驱动的。有经济学家比如普鲁斯科特等通过研究证明了国家兴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还有一些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表明,有的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国家则跨越了这个“陷阱”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差异其实也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有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得好与不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