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达水

科学前沿探索者。左手写时评,右手做科研,特别是在时间中研究时间。主要著作有《论统一场》、《论时间》、《论能量》、《论以太》、《论小行星撞击》、《论地震物理过程与能量本质》、《相对论批判》、《为中国出谋划策》、《让“阿波罗探月计划”自己说不》等,是中国物理前沿探索者百强之一。Email:[email protected]

图文版:《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一章 宏观地质现象及疑问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发表说明

小行星撞击又称 “K-T 事件 ”,是现代地球物理学中正在积极探索与努力解答的高难度课题,全世界众多的科学家为此充满信心并前仆后继,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笔者所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小行星撞击论,在研究与论证“K-T 事件 ”方面,其观念上有全新的突破。它从现代地球物理理论中存在的,对地球大陆的宏观地质地貌认识中的疑难和矛盾之处着手,依据宏观详实的地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理论上予以完全充分的论证。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不仅是一篇论文(或者是一本书),它是一个...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二章 扫描陨石


 

第二章、扫描陨石

一、陨石

陨石,从宇宙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落到地面上的,并 的天然固态物体(流星体)。常以坠落处或发现处的地名命名。

 

陨石含有最古老的太阳系物质,可作为陨石母体外部和内部原始的和高度演化的物质的样品。陨石记载了太阳和银河系效应,借此可获得有关地球和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及太阳成因,演化和化学组成的资料。有一些陨石含有富钙铝的难熔包体,借此可以追溯太阳系形成以前的事件。如超新星爆发合成的某些核素(碘--129、钚--244、鈀--109及铝--26等) 。在太阳系形成以前就加入前太阳系的原始物质,另一些...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三章 相关地质知识



第三章、相关地质知识

 

一、岩石与土壤

岩石一般为矿物的天然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几种岩石矿物质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部分为火山玻璃或生物遗骸。岩石是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在地球发展的一定阶段、经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坚硬产物。陨石和月岩也是岩石。岩石按其形成过程,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1、火成岩

所谓火成岩,就是地壳深处粘稠的熔融岩浆物质经火山活动等作用,沿着地壳的裂隙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后经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它们的基本成分是硅酸盐类矿物。如花岗岩、玄武岩。中国著名风景区黄山所见的花岗岩,雁荡山所见的流纹岩等都属...

Read more

从“金京捍卫圣火”谈“股民捍卫成果”


 从“金京捍卫圣火”谈“股民捍卫成果”

——与白岩松对话股市现状

据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消息:“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12点30分(北京时间4月7日下午18时30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的传递活动。无耻的“藏独”分子竟毫无人性地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京姑娘,试图要从金京手中抢走火炬。金京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用她那残弱的身驱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与神圣的奥运精神。”

点击鼠标,在新窗口打开原图

点击鼠标,在新窗口打开原图

...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四章 全球K-T界面分析


第四章 全球K-T界面分析
——(初步证明K-T事件)

 

1K-T界面的高品位铱

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深海钻孔中发现铱含量超常,并与该地区的含微玻璃陨石的层位大致相当。在意大利比奥的几个白垩纪到第三纪的界面剖面上,也发现铱含量异常,高出一般地层中含量的30倍。在丹麦同样的层位里,高达80*10**-9 (即:8010的负9次方)以上,高出其背景值约几千倍。在法国巴黎盆地、西藏同类剖面上都发现铱含量超常,达40*10**-9 (即:4010的负9次方)。如此相似的剖面,全世界已发现40多处。

 

地质学家史密特在研究西班牙...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五章(上) 地球的宏观巨变


 

第五章 地球的宏观巨变
——具体证明K-T事件

 论证思路是:以各个巨陨石坑及其周围的环形山为目标,从其形成的时间、表象、地质变化、后果、残存物、变质物等事实,具体证明K-T事件。

论证的层次是:
一、地质地貌
二、盆地是撞击坑
1
、盆地的形状
2
、环形山、火山、褶皱山、断裂痕迹
3
、撞击拗陷物及时间
4
、周边抛撒物
5
、坑底反弹式丘陵
6
、凹陷中的覆盖物质

 

第一撞击点 —— 塔里木盆地

一、塔里木盆地的地质地貌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塔里木盆地...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五章(中) 地球的宏观巨变


 

第五撞击点 —— 四川盆地

一、       四川盆地地质地貌

 

四川盆地的典型地质特征是:刚性的盆地、碎裂的周边环形断裂或褶皱山脉。

《中国百科全书》介绍,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是 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原四川省(包括现在的重庆直辖市)东部 ,长江上游 ,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 占原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 ,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 东接湘鄂西山地 ,南连云贵高原。

 

地质...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五章(下) 地球的宏观巨变


第九撞击点 —— 红海(L形断裂地形)

 

红海长2000公里,最宽处306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而且是一个“L”形的狭长的海洋,或者说是海沟。由于红海中繁殖着大量的红色海藻,因此那里的海水看起来是红棕色的,红海因此而得名。由于红海狭窄而细长,海水难以同外界洋流交换,进而缺氧,导致海藻猛烈繁殖,类似于大洋中的赤潮。

 

红海的特别之处有二。一是在于它位于东非高原的东部和阿拉伯高原的西部,有与“L”形海洋和海岸正好对称的“L”形高原,且是地幔物质上涌后形成的火成...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
—— 充分证明K-T事件

 

[ 思路:K-T撞击直接导致大型拗陷盆地、高原、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板块分离、地覆天翻和大面积掩埋古地表,进而导致核冬天,形成全球性同期冰川。然后气温慢慢回升,冰川消融,产生间冰期。坂块继续漂移,火山再度大面积爆发,再次核冬天。然后,气温渐渐回升,冰川消融,再次产生一个时期的间冰期。坂块继续漂移、火山继续再度、核冬天再次降临。如此循环往复,“四冰三间”由此而成。]

 

第五章已经具体论证了小行星的入侵事实,以及对地表地貌产生的巨...

Read more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七章 “撞击说”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撞击说”的现实意义

一、辨析地球历史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到了一个急速发展的高级阶段和一个划时代的本质飞跃的临界面。因此,本质地、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更加科学地认识人类居住和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和地球历史,是人类文明通向更加辉煌的彼岸的必然需求。因此,确认天外来的撞击、了解撞击、认识撞击、把握撞击、利用其有利因素等等,无疑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分析地质结构

通过“撞击说”,显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帮助人类在理论上分析宏观地质结构和宏观分布规律,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