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
—— 充分证明K-T事件
[ 思路:K-T撞击直接导致大型拗陷盆地、高原、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板块分离、地覆天翻和大面积掩埋古地表,进而导致核冬天,形成全球性同期冰川。然后气温慢慢回升,冰川消融,产生间冰期。坂块继续漂移,火山再度大面积爆发,再次核冬天。然后,气温渐渐回升,冰川消融,再次产生一个时期的间冰期。坂块继续漂移、火山继续再度、核冬天再次降临。如此循环往复,“四冰三间”由此而成。]
第五章已经具体论证了小行星的入侵事实,以及对地表地貌产生的巨大变化。小行星的入侵,除了导致了大型盆地、大型的环形山、广阔的沙漠和戈壁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之外,同时,一是必将掀起全球性的遮天闭日般的沙尘风暴;二是必将导致全球性的大面积火山爆发,进而为沙尘风暴增添力量、推波助澜;三是必将伴随众多高大的火成岩山脉乃至高原的迅速拔地而起。四是必将对古大陆产生分裂并相对分离(漂移)。五是火山活动平静后,遮天闭日般的沙尘风暴必然在地表上形成极度的低温气候,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冰川地质时期,也可以说是真正的核冬天降临的时期。六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物、植物、动物大灭绝,以及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的形成。巧合的是这六大撞击后果,在中生代末期(距今6500千万年前)却同时性地在地球上并列地出现。对今天的人类而言,无论从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仍然可以从那个时期的全球性天翻地覆的剧烈变化历史中,从延续至今的广泛地质地貌现象上,找到数不胜数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充分证据。
一、全球性沙尘风暴
当小行星撞击入侵地球并碎裂爆炸之后,必然导致全球性的沙尘风暴。随之而来,这些沙尘风暴必将广泛地降落于地球各地(包括海洋中)。
今天,人类从地球表面白垩纪到第三纪的界面剖面上,发掘出的高品位铱含量,足以说明地球在中生代末期,也就是距今6500万年,地球上曾经发生过掀起全球性的遮天闭日般的沙尘风暴。
例如,一是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深海钻孔中发现铱含量超常,并与该地区的含微玻璃陨石的层位大致相当。二是在意大利比奥的几个白垩纪到第三纪的界面剖面上,也发现铱含量异常,高出一般地层中含量的30倍。三是在丹麦同样的层位里,高达80*10**-9(80乘10的负9次方)以上,高出其背景值约几千倍。四是在法国巴黎盆地同类剖面上都发现铱含量超常达40*10**-9(40乘10的负9次方),五是在西藏高原的同类剖面上,也发现铱含量超常,达40*10**-9(40乘10的负9次方)。如此相似的剖面,全世界已发现40多处。
全球如此高含量铱的广泛分布,究竟来自何方?科学家们从陨石身上找到答案。他们对7种球粒陨石共计64块标本,进行分析后显示,铱含量在330*10**-9~730*10**-9之间。可见,球粒陨石比沉积岩的背景值要高出3~4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地球上某些特殊层位(例如白垩纪与第三纪界面上)的高含铱量,应该来自地球以外的天体,俗称天外来客。
另外,一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在古老的基底上平铺着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其下储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二是英国的奔宁山麓向东横越法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直到中国的华北和东北,这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煤炭分布带的掩盖层物质;三是全球陆地在中生代末期形成的煤炭及广泛分布和掩埋层理。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地质情况,显然也足以说明距今6500万年,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全球性的因撞击而形成的,遮天闭日般的、厚实的沙尘风暴。
二、全球性爆发大面积火山
据地质资料介绍,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中生代火山活动带到晚白垩世后期才有了减弱,但一般说来自第三纪火山活动仍较频繁,主要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
全球同时发生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以及广泛的剧烈无比的地质运动,足以说明地球在该时间段里,整个地球地表与地幔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因为,如果这个力量是来自地球内部,那么,在地表上产生的裂痕应该几乎是均衡的。然而,事实上,那时的全球性火山活动并非分布均衡,而主要是分布在与沙漠紧紧相连的周边地域和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前部地带以及洋中脊升起导致的海洋扩张区域。
显然,从中生带末期以后的全球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是小行星的入侵和撞击,使得地壳广泛性地巨大裂纹并引起火山爆发、熔融地幔物质上溢。
三、全球崛起众多高大火成岩山脉、高原
第一方面,第三纪(约7000至2500千万年间),欧亚大陆第三纪山脉向南突出。 地壳运动早第三纪最引人注目的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这一阶段是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西部规模较大的山前拗陷和东部沉积中心形成的时期。尽管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中生代火山活动带到晚白垩世后期有了减弱,但一般说来自第三纪火山活动仍较频繁,主要以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但西藏冈底斯山到拉萨一线已有中酸性的火山物质。台湾同样有酸性熔岩的分布。
第二方面, 矿产:自第三纪由于沉积环境多样化,在中国不仅形成了巨厚的磨拉石建造,而且在广大地区形成了各种成因类型的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中蕴藏的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石油、煤、油页岩、含铜砂岩和各种盐类。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是有机物。由于早第三纪有大量动植物遗体的堆积, 仅在海相地层而且在陆相地层中都有油田的存在。石油主要见于长期下沉的拗陷和大中型湖泊沉积盆地,如自第三纪初、中期有关层位中。 煤受一定的构造和气候因素控制,常见于暖温(亚热带)地区,因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于煤的形成和聚集 。早第三纪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主要见于秦岭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地区和南岭以南珠江、右江地区。同时含煤层位中大都含有油页岩层,如中国抚顺、茂名均已有较厚的油页岩层。早第三纪盐类沉积相当丰富,主要有石膏、岩盐、芒硝、天然碱和钾盐等。盐类的形成除具备深拗而封闭较好的盆地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长期干旱气候的环境。早第三纪时,中国干旱带占前相当大的地区,是盐类富集的天然场所。此外,还有含铜砂岩、铀的氧化物等沉积。
第三方面,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如早第三纪古地理图所示,古地中海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出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 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喜马拉雅山耸起则是最近200—300 万年的事。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同时,整个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水平挤压,与其北部的四大盆地的同时性拗陷,在地质形成上典型的凹凸地貌,与其彼此之间“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动平衡正好吻合。喜马拉雅山脉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山脉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喜马拉雅山地壳极不稳定,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一。始新世中期结束海侵以来,珠穆朗玛峰不断急剧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约上升了3000米。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 欧亚板块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亚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关于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基底为含有深红色石榴石和青色蓝晶石的片面岩,上覆含有化石的石灰岩、粘板岩和砂岩,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岩层激烈变形,导致大规模的褶皱断裂,逆掩断层以及推复构造广泛发育。
第四方面,根据全球板块构造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大约在早第三纪末期,原来存在于南北板块之间的东部特提斯海,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逐渐闭合;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印度板块的前缘以很小的角度俯冲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一方面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和高峻的地势,一方面就在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地质学者己经在山脉北坡找到了青羊齿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北缘的一部分。
综合分析地质资料以上四方面情况,既然早第三纪末期“特提斯海”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分开,然而,通过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找到的青羊齿化石,却又有力地证明了喜马拉雅山原来是印度板块北缘的一部分。可见,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并非是大陆分离后漂移和碰撞的结果,而是其原来联合大陆上位于现代亚欧板块的最南部分。由于现代亚欧板块北部的巨大撞击性扩散力量,促使亚欧板块的南部猛烈抬升,并随即覆盖在所谓的印度板块北部边缘上部的表象,以致被普遍认为是印度板块的潜没。也即,导致整个青藏高原隆升的力量,不是因为亚欧板块爬升于印度板块之上的成因,而是小行星撞击力量使之地表褶皱与地鳗上涌而促使地壳抬升并向周围波移的本质结果。同时,由于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夹有碎裂状石块的泥石流地表层地质地貌,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撞击爆炸力量所致的地质后果。
可见,中生代末期,新生代开始的第三纪,全球崛起的众多高大火成岩山脉、高原,与小行星入侵的撞击力量吻合。
四、全球性大陆漂移
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离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1、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自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2、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3、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目前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4、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从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5、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膜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漂移说认为,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可是,赤道附近的大陆却没有众多的高山、高原。反而是与赤道垂直的南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拥有几乎纵贯整个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有十多座海拔大于6000米的山峰)。全球第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也在远离赤道的北纬30度以北。当青藏高原及其以北的四大盆地均是小行星的侵入撞击所致。那么,这颗侵入地球的小行星的宏大撞击力量,是足以把泛大陆砸裂并促使其迅速漂移。
当我们以中生代末期侵入地球的那颗小行星的碎片主体,在撞击地球并形成最少十个大盆地、一个横惯亚欧非三洲大陆的一体化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的天翻地覆的宏大力量为主线,可以清晰地看到,撞击力量向四周辐射的巨大无比的爆炸性推动力量,是产生泛大陆分裂并漂移的真正动力源泉:一是美洲大陆从泛大陆分离并向西漂移,同时形成其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脉(板块运动前方褶皱,并促使地壳线性裂纹,进而产生火山爆发以及地幔上涌后冷凝的火成岩山脉)。二是澳大利亚板块以及东南亚群岛从泛大陆板块分离后,并呈弧线形轨迹向东南漂移。其中,澳大利亚板块远远漂过赤道,并于板块漂移运动的前沿地带形成褶皱型高山。三是促使非洲大陆板块的南部产生向东南方位的反时针旋移。四是促使欧洲大陆板块向西北推进。五是促使亚洲板块重叠于印度板块之上,并继续南移且爬升。六是朝鲜半岛、带形的日本岛屿、琉球群岛、扁长形的台湾岛从亚洲板块的东部分离出去,从而形成日本海、勃海、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也就是地质上所称的第一沉降带。
同时,撞击爆炸的抛撒粉尘,以及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巨量熔蚀物质的降落,足以掩埋广泛的陆地和其上的植物、动物、生物圈层。
泛大陆分离并漂移后,现在可以找到的共同的、最后的同期灭绝的化石证据,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恐龙化石。不是吗?当今,全球发现恐龙的地域越来越广,其中,中国的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等许多地域,以及蒙古境内的五个以上的掩埋地,加拿大的雷梯尔河畔、美国的俄克拉何马州,南极半岛,日本的石川县等等许多地方均发现恐龙化石,全球陆地上发掘恐龙化石的地方,已经超过400多处。可见,恐龙化石在全球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远远超出人们以前的估计。然而,地球上的恐龙群却同时灭绝的,灭绝于中生带末期的“白垩纪事件”。
显而易见,泛大陆分离并漂移与恐龙的灭绝,是在一个时期因同一个原因——小行星撞击所致。
五、全球性冰川(核冬天)
早第三纪气候较此前的白垩纪冷。也即,地球于新生代开始之际,比之前的整个恐龙时代的气温显著降低。其中,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南极大陆出现小型冰盖,中新世中期那里形成相当现代冰盖 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现格陵兰冰盖,其后200万年间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见于几个大陆。
第四纪的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248万年前)至今。在第四纪时期里,全球冰川广布、火山活动频繁、地势高差显著,绝大部分沉积物没有固结成岩。由于现代的《冰川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对冰川起源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处于继续探索之中。因此,当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实得以充分证明之后,撞击灾难必然在地球上形成“撞击核冬天”这种不争的历史必然,进而形成不可避免的冰川时代。反之,地球历史上的冰川事实,正好又应正了是小行星撞击的系列后果之一。
“K-T 撞击性核冬天”的形成是迅速的、全球范围内的,随之而来,极其低的气温形成全球性冰川是毫无疑问的。进一步地,由于小行星撞击而形成的泛大陆板块的分裂与漂移,必然伴随一个猛烈的较短时期内的漂移与火山爆发的巨变,和一个持续时期相对较长的漂移与火山爆发的渐变过程以及间歇过程。由于“第四纪时期,全球冰川广布、火山活动频繁、地势高差显著,绝大部分沉积物没有固结成岩”,可见,是大规模火山爆发与大陆漂移之后的,在相当长一个时间间隔里的,另一个“核冬天”中的地质特征。当这类缓慢的大陆漂移继续,并慢慢地导致下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之前的这段相对平静时期,整个地球将迎来一次全面升温(因日照的集热),进而产生间冰期。当火山再次全面爆发,火山灰必然再次遮天闭日,并导致又一个“核冬天”及其之后的冰期。漂移继续,日照积累,酝酿着下一次较长时间段的间冰期展现与鼎盛和随后的火山全面爆发。循环往复,“四冰三间”,必然构成第四纪冰川的起伏跌荡。因此,在这样的循环中,毫无疑问地形成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庐山冰川”则理所当然,进而与该地区实际纬度的偏南没有必然的关系。由此可见,争论半个多世纪的“庐山冰川”地质现象,从今划上圆满的句号。
六、大灭绝和资源大生成
1、大灭绝
恐龙生活于地球上,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约1.7亿年。它们当时遍及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它们的族类还横行于天空和海洋。但是,当地球的历史进入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前),它们却处于兴旺发达时期中而突然全部灭绝了。
与此同时,整个地球上灭绝的不仅仅只是全体恐龙,同时灭绝的还有其它动物、植物、生物群体。即,从白垩纪到新生代,淡水生物中的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97%已经灭绝;陆地上高等植物的90%灭绝;陆地上软体动物的50%灭绝;海洋中的浮游微生物的58%灭绝;海洋穴居与底栖生物的51%灭绝;海洋游泳生物的52灭绝,其中中生代时期十分繁盛的菊石、箭石全部灭绝;鹦鹉螺类的30%灭绝;鱼类的2/3灭绝,爬行类90%灭绝。
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此前,中生代的恐龙和许多海生无脊椎动物绝灭了。新生代起,哺乳动物得到空前发展,植物界达到被子植物繁盛阶段。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最高等的动物——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可见,白垩纪末到第三纪初这短期内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普遍性的、全球性的,不单是仅限于恐龙。因此,这种大面积、大规模的,对当时繁荣昌盛的各类动物植物的灭绝,必然与一种共同的因素相关。
根据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戈壁沙漠地带中的晚白垩世的五个恐龙埋藏地的化石研究分析表明,其恐龙化石成份中含有碳酸盐和磷酸盐物质。其中,含有氟、硫、钡、铅和不少稀土金属之类。钍的含量竟高达0.37%,比地壳中正常含量高出80倍。
恐龙灭绝后的掩埋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同一个掩埋地,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发觉出恐龙的化石群。
为此,我们不妨这样地对其系统分析:恐龙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个体强壮,群体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如果所遭遇的灭绝性的灾难是一个缓慢过程的话,那么,聚集态同时性掩埋一处的可能性则很小。从而绝对不是当今已经发掘并证明了的,事实上的绝大多数聚集一处的掩埋状况,因为恐龙善奔跑;如果灭绝性的灾难,是极其迅速的,且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特别是从天而降),必然使得动物们不但逃不胜逃、躲不胜躲,而且还会因大面积灾难的突然降临,必将立即造成动物们心理上的极其紧张和恐惧,进而使得同类动物们反而聚集一体。当小行星突然入侵并伴随惊天动地和火焰滚滚(无论是发生于昼间还是夜间),因此必然引起动物群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绝望的复杂心理,从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加之,小行星的坠落是突然的,撞击后的灾难性扩散后果却是连锁的、延续的。随之而来,导致恐龙的灭绝和聚集性掩埋,以及同期的生物大灭绝,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其中,掩埋规模尤其奇特的是位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南部得拉姆希勒附近的雷梯尔河畔,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恐龙公墓”,每平方公里至少埋藏着100条以上的恐龙遗骸。当代的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后一批恐龙,发生在白垩纪晚期,因地壳剧烈运动所致”。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找出引起那次地壳剧烈运动的原因。
然而,在中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的同期,在全球范围内,当我们以侵入地球的那颗小行星的碎片主体,在撞击地球并形成最少十个大盆地、一个横惯“亚、欧、非”三洲大陆的一体化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的天翻地覆的宏大力量为主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个广阔的撞击覆盖区域的地表底层,发掘出了许许多多的储量巨大的白垩纪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碳氢化合物)。这些庞大的资源分布体系与大灭绝的生物(碳水化合物)圈层正好吻合。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小行星至少两度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请看[ 路透社华盛顿2001年2月22日电讯 ]:
科学家们今天在报告中说,小行星撞击地球实际上至少有两次造成物种灭绝,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
专家们在明天出版的《科学》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说,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使恐龙灭绝。而早在2.5亿年前,一颗大小与此差不多的小行星或彗星造成的破坏甚至更大。
位于古老的沉积物表面的小碳球(名为巴基球)中的大气给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它们表明,二叠纪灭绝事件起始于宇宙间的碰撞。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灰飞烟灭。参与该研究的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地球环境科研机构的助理教授罗伯特.波雷达在报告中说:“此次天地大碰撞……释放的能量基本上是上个世纪最强烈地震释放的能量的100万倍。”
一度统治地球的三叶虫当时共有1.5万种。它们是奇形怪状、类似于蟑螂的生物。这次撞击造成三叶虫彻底消亡,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节肢动物同时灭绝。
参与该研究的华盛顿大学地球太空科研机构的助理教授卢安.贝克尔说:“如果这些物种不能适应,它们就彻底灭亡。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留下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并且使恐龙灭绝。造成三叶虫消亡的小行星与它的大小差不多。研究人员发现了名为巴基球的碳分子层。这些足球形状的球体内是氦气和氩气。
这些球体聚集在日本、中国和匈牙利,位于2.5亿年前二叠纪时期与三叠纪时期的之间的沉积物层。贝克尔说:“这些球体是在碳星中形成的。发现巴基球成为追踪器之所以令人激动,原因就在于此。”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那些气体是核素,意味着它们拥有某种原子结构,从而表明它们来自太空。
由此可见,小行星的侵入和撞击,产生了动物、植物、生物大灭绝,并使其掩埋在广泛的大陆古地表之下,进而形成资源宝藏。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论证中进一步说明。
2、资源大生成
四川盆地是地球地貌上的一个宏观现象。恐龙灭绝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宏观古迹现象。因此,人类在对地球的认识与探讨过程中,既需要微观的方法,但也更不能没有宏观的方法。
宏观法就是以自然界中的宏观系统(太空、星球、大地、海洋、天空、地理地貌、自然奇观等等)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与各项传统学科密切结合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研究的成果自然是与宏观密切联系的现象及规律性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它与传统学科相比而言,宏观的事与物就是其依赖的物证。
宏观法是一个与传统学科及理论所不同的观点,是宏观的观点,是复合式的观点,是一个可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观点,是一个可以较为圆满地解答宏观中的一些不同类型的现象,特别是复合式现象的宏观观点与方法论。
四川盆地就是地球陆地上的一个宏观地理表象。恐龙的宏观痕迹是全球广大的范围内发掘出的一系列恐龙化石。尽管所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是少量的,远不如恐龙繁荣昌盛时代其总数的九牛一毛。但是,通过这些已发掘出来的化石,早已说明了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强者,不仅品种各异,而且数量众多,分布面及其广阔。但是强盛的恐龙最终却都在地球上几乎同时灭绝了。
灭绝了的恐龙的99.9999%至今没有踪迹,尽管其中还有一些没有发掘出来,但是,绝绝大多数者是永远没有存在与发掘的可能。他们早已随灭绝而变化、而消失。那么,这些绝绝大多数不可能被人类发现和发掘的已经灭绝的恐龙究竟会变成或者说是转化成“固、液、气”三类中的具体什么物质呢?在地球上还是否有可能找到其踪迹吗?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自贡,除恐龙化石从该地发掘出来以外,自贡的地下还有什么与别处不同的物产呢?
众所周知,自贡是中国的盐都,以盛产优质井盐(食用和工业用)而闻名于世。同时还盛产天然气。在与恐龙化石同一地表层还发掘有远古时代的古树化石 —— 硅化木(长约23米、直径约1.3米)。
当小行星撞击并形成了四川盆地之后,那么,在撞击点的上层则应该是泥土或周围原来地表层与小行星表层的气化物、粉碎物、破碎物的复合式回填层;中层则应该是小行星的残余体本身;下层则应该是撞击后所覆盖的原来的地表及其上的动植物层。
自贡产的甘蔗略带一点淡淡的咸味。现代人在自贡的地表浅层里发掘出了恐龙化石、硅化木等,在中层钻探出盐矿层和天然气。
显而易见,盐矿层正应该是那颗小行星的残余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该小行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则是原来地表上大量的动植物被掩埋在撞击物底层后,并在高温高压下以及大量的盐、碱的复合式作用下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是一个物理与化学的复合式变化(高温高压下盐与水反应可产生碱、氢、氯,氢 与碳化物的动植物反应则可生成甲烷等烃化物),因此,其过程就不一定会用太久太久的时间。同时,泥土的覆盖、粉尘的遮天蔽日以及氯这类毒气的弥漫,正是导致恐龙等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迅速灭绝的综合性致命原因。
另外,撞击掀起的泥土还掩埋了四周的地表,以至四川盆地周围储藏了大量的煤矿和天然气。
湖南、江西是两个相邻的省份,地理环境均是三面环山的准盆地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位于两省的南面,东部为武夷山山脉,西部为雪峰山脉和云贵高原,两省中间以北南走向的井岗山山脉为分水岭,两省境内都有井盐储藏。四周山中均有煤矿。一条湘江自南往北流入长江,一条赣江也从南往北流入长江。两省境南部的群山中,均富含有色金属矿藏。显然,湖南、江西准盆地也属于同四川盆地内似的小行星的撞击型地貌特征。
当这些盆地、准盆地均系撞击造成,并构成拗陷盆地周边突起的山脉之际,必将同时掩埋原来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及其中的全体动物、生物,以至于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
中国北方煤田的构造简单、煤层稳定、高级储量比例较大。而南方煤田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高级储量较少。其中,中国的抚顺煤矿储藏于第三系的腐殖泥混合煤层。可见,这两种不同特征的煤矿储藏地质,一种是小行星的碎片主体于撞击点附近的撞击爆炸区域所覆盖的南方煤田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地质。另一种则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的大面积坠落,并覆盖而形成北方煤田的构造简单、煤层稳定地质特征。
全世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的50%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部分蕴藏在白垩纪地层中。
而白垩纪却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 束于0.65亿年前。白垩纪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白垩纪这一名称来源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白垩层,是白垩土或石灰的意思。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ccoliths)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 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
3、物种大突变
由此可见,全球的白垩纪地质,是由于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入侵地球时,在大气层中爆炸成几大碎裂主体,进而分别砸在了中国西部等区域。进而在中国西部构成形状与大小各异的五大盆地和南部的两大准盆地。引起这颗小行星爆炸并碎裂成几大块的原因,是该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由于摩擦而发光、发热,而且迎风面的巨大阻力与背风面的微弱气压之间的巨大压差,最终导致该小行星在着陆前破裂为许多碎块,随之分散性地坠落于同一个较大区域的不同地点。
在地球发展历史上,自中生带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上发生了物种的突然巨大变化,或者说是进化。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哺乳动物的兴起。显然,在这个时期的前后,前面是生物大灭绝,后面却是生物大进化。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入侵的小行星主体,本身就携带了大量的、品种繁多的生命原体,在灭绝原来地表生物之际,一并播下了新生命诞生和进化的种子。我们从以下这篇科技实验成果的消息中,进一步可以得到证明。
[ 据美国大学每日科学网站
一组科学家模拟的彗星以高速撞击地球的实验表明,彗星上携带的有机分子能安然渡过撞击,并在地球上撒播生命的种子。实验结果的原材料来自太空,它们组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蛋白质和DNA。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系地质学家珍妮弗.布兰克说:“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不能因为彗星与地球的猛烈撞击而排除有机化合物从外层空间来到地球的可能性。”
布兰克领导的实验小组把一颗苏打罐头大小的子弹射入一枚硬币大小的金属目标物——其中含有一滴混合了蛋白质基本组成成分氨基酸的水。实验结果显示,不仅很大一部分胺基酸在经历了彗星撞击地球的模拟冲击后存活了下来,而且很多氨基酸还聚合成双链、三链和四链氨基酸——即通常所说的缩氨基酸。分子链更长的缩氨基酸称为多肽,比多肽更长的氨基酸链则称为蛋白质。
布兰克说:“最妙的是,我们获得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二肽组合、多种三肽组合和一些四肽组合。我们看到,在彗星撞击地球的模拟实验中,根据温度、压力和冲击持续时间的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缩氨基酸组合。这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的开始”。她还补充说,将目标物冷冻,模拟表面覆盖着冰层的彗星,会增加氨基酸存活的几率。
科学家们设计了这个彗星撞击地球的实验,以便模拟在地球形成早期频繁发生的撞击。这个时期大约是在40亿年前,在当时那些壮观的撞击中,太阳系中的岩石状碎冰块依附在一起,组成了现在的各个行星。
布兰克估计,“假如每年发生一次彗星与地球低角度撞击的事件,撞击产生的有机物相当于米勒~尤里的放电机制每年在大气层中产生的全部有机物。撞击过程的优势在于:你能一次获得所有的有机物,而不是在一年的时间中逐步获得。”
布兰克计划进行的下一个实验,是在模拟彗星撞击地球的实验中测试彗星上携带的细菌孢对撞击的反应。一些人已经提出,这些细菌孢是通过彗星来到地球并开始进化的。 ]
透过这篇科技信息,显而易见,当天外来客对地球的入侵和天翻地覆的撞击,把地球上原来的动植物灭绝之际,同时又把自身所携带的生命体要素广泛地撒播于地球大地(包括海洋),当这类生命原体与地球上原来的生物生命体发生复合作用之后,各种新生命的崛起乃至突变将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句古训,其实也早已精辟地揭示了这类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致。
综上所述,从中生代末期(距今6500万年前)发生的全球性沙尘风暴、全球大面积火山爆发、全球众多高大火成岩山脉与高原崛起、全球性大陆漂移、全球性冰川(核冬天)、全球性恐龙及其生物动的同期大灭绝、碳氢能源大储备、地球磁场巨变或者是反向这八大地质特征,可以完全充分地证明,“白垩纪事件”是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直径达千公里)对地球的入侵并碎裂后分散坠落而引起地球上一系列宏观变化的直接结果。
……
……
第七章 “撞击说”的现实意义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4/7/10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