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勇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
email&msn:fuy214 AT msn.com

食品涨价不是通胀吗?


食品涨价不是通胀吗?

 

傅勇/文

 

 

 

中国的通胀周期主要是食品价格周期,如何看待并解释食品价格走高成为当前相关讨论的关键之处。不少看法认为,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供给减少、国际市场波动或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供给面因素推动的。然而,故事的另一面,并且可能更重要的一面是,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需求面的扩张。如此一来,相关政策建议将大相径庭。

数据显示,在2000 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食品价格波动对CPI 贡献率超过70%,每一次通胀,都离不开食品价格上涨。比如,2004年食品对CPI影响程度为76%,2007年为82%,2008年为86%。食品...

Read more

食品价格上涨和货币无关吗?


   

  圣诞节的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对其它各档存贷款基准利率做了非对称性上调。我们认为,这事份送给控制物价上涨的礼物,也是份送给结构调整的礼物。

  对于这次加息,我们并不意外。半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提示物价上涨的风险,并主张政策当局应该动用包括利率、汇率、准备金在内的多种工具,加快货币环境的正常化步伐。在时间点上,这次加息是及时的,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六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不少人认为,年内再加息的可能性下降了。利率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发挥作用,在物价上升周期中,加息时间点的提前能够更早地发挥...

Read more

有关人民币悖论的那些事儿


  “股票涨得时候,买得人反而更多,这违反了价格定理了吗?”

  “嗯,我想不是的。价格定理说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买得人)越少。股市里的‘追涨杀跌’是因为预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预期导致了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不是在需求曲线上移动……”

  这个对话发生在我报考博士的面试中。这个问题很简单,本科经济学的前几次课就会讲到。不过,它也经常被人忘记,所以才又会出现在博士的考试中。

  得感谢这个提问者,他也是我的师兄,直到今天,我在看到很多的观点时,还...

Read more

通胀来了,只能硬扛?


通胀来了,只能硬扛?

 

傅勇/文

 

 

 

最近,一项面向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占73%)或已经非常严重(占15%左右)。这折射出当前大家对通胀有着相当普遍的感受和担忧。

我们还注意到,该调查同时显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相比之下,该比重明显低于认为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或已经非常严重的比重。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胀已经是个严重问题,但并不主张将抑制通胀放在首位。

对此,有几种可能原因。一个原因是,虽然通胀走高是令...

Read more

2011年的宏观经济图景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防通胀、稳增长”已成各方共识,与之相对应,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成明年政策基调。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很可能不变,但通胀目标率或将被务实地上调到4%。笔者以为,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容易达到,但通胀率能否控制在4%以内,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意味着政策面在保增长、防通胀和结构调整之间的配置权重需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笔者在这里跟踪研究了国内外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并在第一时间和读者交流了个人的观点,特别是探讨了每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风险。

  在2010年初,...

Read more

微型滞涨延续


  每逢岁末年初,总是要留给回顾与展望的。

  去年年底,我曾撰文表达了对发达经济体或将出现日本化的担忧。整整一年过去了,这个担忧在今天并未解除,甚至更加严重了。日本经济自1990年代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一直深受经济增长乏力和通货紧缩的困扰,企业尤其是金融部门疲于修复各自的资产负债表,欲振乏力。

  现如今,这番图景已经覆盖到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经济体。为了刺激通胀率回到2%左右的目标水平,美联储不顾国内外的广泛质疑,推出了第二轮的数量宽松计划。

  在这个背景下,2010年的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活动总体上已完全恢复到危机之前。在一季度,国民经济尤其是房...

Read more

中国经济还缺根弦


中国经济还缺根弦

——评傅勇新著《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吴木銮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社会行政系博士

 

 

 

     傅勇的《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一书是博士论文的一个范例。他的论文写作非常规范,而且着力很精中,值得好好学习。

     虽然看他的评论已有若干年,阅读他的学术著作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印象最深刻是他和张晏在《管理世界》(2007)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发现是当前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以及地...

Read more

深入理解当前的通胀机理


  面对连创新高的物价,消费物价维稳的行政任务正迅速从国务院向国家部委分解。据公开消息,近日已有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在内的多达7个部委,明确表明将出手遏制物价上涨。此前,国务院在17日的常务会议上分析了物价形势,旋即在20日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出台稳定物价的16项措施,被称为“国16条”。

  这些措施主要着力点放在扩大农产品生产,疏通流通环节,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的供应,打击投机炒作和囤货居奇,同时给予低收入家庭发放物价补贴,尤其是引人注意的是,宣布将在必要时出...

Read more

问货那得涨如许?


写的很好,忍不住转帖一下。作者是汇信资本的叶翔。

 

  

  卖菜妇(一)

  

  周未我上菜市场买菜,在一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一位年近60的老妇,从她的脸上看不出有多少智慧。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    我问:“菜又涨价了?”妇答:“是的。”    “怎么搞的,都是通胀惹的。”我自问自答。    听到我提通胀,老妇眼睛一闪,“看你戴眼镜,挻斯文的,应该有点学问。是经济学家?&rdquo...

Read more

CPI数据与通胀感受:谁应该调整?


  老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质疑官方CPI(消费物价指数)的真实性,可谓是由来已久。最近这种质疑有所升级。有社科院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计算认为,在过去五年中,通过人为调整方式,CPI大约被系统低估了7%。统计局官员随后在官方网站上撰文给予反驳。

  可以预见,统计局这偏不足1000字的网文不足以打消既有的种种疑虑,“质疑-澄清”的游戏还会继续。今年以来,从个别商品价格上升到物价全面上升,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感受尤为强烈。这些感觉在官方公布的物价指数中得到部分验证。年中以来,国内的CPI以超预期的速度上升,连创年内新高。尽管如此,很多人感到,CPI数据远远未能反映大家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