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剑

清华大学MBA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7)


  重评德勤50强

  2005年,在中小企业成长研究领域久负盛誉的世界知名咨询机构德勤首次推出针对科技、传媒、电信行业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评选项目。近年来,随着对中小成长型企业关注和研究的不断升温,各类成长排行榜竞相推出,《福布斯》、《中国企业家》等知名财经媒体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榜单。

  然而目前为止,各大排行榜关注的重点还是企业的历史业绩特别是成长速度。一个排行榜的核心价值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发现今天,二是预示未来,三是示范效应。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第一,数据能否说明一切?目前各类成长排行榜基本上皆以三年营收增长率作为主要...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6)


  “技术型成功”能走多远

  无论港湾还是巨人、商务通、波导、橡果、比亚迪,在内在逻辑层面上均呈现出“一技之长+术的成功”的“技术”型成长路径特征,这种“技术”型成长路径事实上代表了一大批本土企业的成长轨迹。企业的创立和早期高速成长往往依托于技术、市场、运营某一方面的“一技之长”,缺乏“一技之长”企业很难赢得生存基础,然而沉迷于“一技之长”的胜利则往往容易将企业导入歧途,最终导致增长停滞甚或创业失败。所以,许多企业...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5)


  成本点上的“一技之长”

  谈到成本,我们很自然地会马上想到温州、东莞等地的一些企业,以低成本优势将大量的利基产品铺向全球。但是这些企业其实更多地还只是单纯地依托于成本上的“资源优势”,换句话说,他们更多地只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而电池大王比亚迪则是通过创新性的生产流程改造,充分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竞争,最终成就行业霸主地位。

  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自创立以来年销售额即以平均7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销售额达到60余亿元人民币。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日本厂商占...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4)


  营销点上的“一技之长”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橡果国际目前都是一家风头正健的公司:2005年入选德勤首届“高科技高成长50强”,2006年入选《中国企业家》“21未来之星”且名列第一,获得著名风险投资机构软银亚洲3500万美元风险投资,正在准备美国上市且被许多投资界人士看作是纳斯达克的下一个“中国明星”。

  那么,橡果国际何许人也?我们或许对这家公司不太了解,但对其旗下产品“背背佳”、“好记星”等却不可能不熟悉。成立于1998...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3)


  产品点上的“一技之长”

  2006年4月,几乎已被公众淡忘的“商务通”在京高调发布最新产品“商务通隐形手机F8”。随后,以濮存昕任形象代言人的商务通广告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视野。这款“历时四年、耗资3亿元人民币”的手机产品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隐形。它抓住“隐私保护”的消费心理,将产品功能诉求集中于三个方面:防泄密、防骚扰、防丢失。

  在产品创意上,商务通再次显示出自己的敏锐和独到。当年,因为成功地定位于商务人士并且抓住了消费者的炫耀心理,商务通以...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2)


  回头来看,港湾“简单而不无空想”的创业逻辑本身即存在缺陷。有媒体将港湾的创业逻辑提炼为:通过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的上市目标、职业空间和期权激励吸引到业内最优秀的人才,而在通信业有了人才就有了技术和市场,这又反过来推动上市成功和股票增值,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师出华为的李一男甚至简单地将华为“奇迹”归结为四大原因:一是抓住了交换机换代的大好时机;二是投巨资研发具有领先水平的产品;三是吸引全国最优秀的通信专业毕业生并使他们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四是以员工持股为中心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在这样的理解和逻辑之下,以“技术上对华为的...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1)


  2006年6月6日,港湾被华为正式收购,至此港湾事件划上句号。

  港湾事件一度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关注甚至热炒的焦点,很大程度上因为故事的另一主角是公众期盼熟悉而事实上却较为隐秘的华为和它的领导人任正非。在窥私和猎奇心理下,充满个人恩怨和轶闻细节的故事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然而,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背后,我们却不能不去思考:为什么当初眼光甚高且曾经风光无限的港湾仅仅走过了六年,为什么曾经被普遍看好和寄予厚望的港湾最终如同流星一般迅速归于陨落?

  各界给出的回答不一而足:创始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急功近利的上市文化,生不逢时的行业大势,老东家华为的无情绞杀,海外...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探寻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2)


  那么,中小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这是本书努力思考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答的问题。本书给出的回答是:模式创新,持续不断的模式创新。

  在模式创新这根主线下,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观点、三个体系:

  观点一:中小成长型企业面临十大挑战,对应着十个关键词:中国优势与中国企业优势;微利时代;全球化;产业新趋势;价值链重构;消费者主权;资本力量;组织能力;人才挑战;同质化思维。

  观点二:众多中国企业呈现出“一技之长+术的成功”的“技术”型成长路径,背后所体现出的无非基于本土的三大优势:市场优势、营...

Read more

《成长模式》连载--探寻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1)


  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你更看好谁的未来?

  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并购IBMPC业务的联想集团已一跃成为千亿量级的跨国公司;而实现了“再造一个不叫联想的联想”目标的神州数码尚是百亿量级的彻头彻尾的本土公司。

  答案似乎又不那么肯定:重新归核“IT硬件制造”的联想集团正向全球老大发起挑战,而且目前看来开局良好,但却似乎总让人感到信心不足;而在低调潜行中艰难转型的神州数码尽管看似困境重重,但或许更让人充满期待。

  其实,无论联想集团还是神州数码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未来成长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如同需要思考“过去五年...

Read more

克林斯曼告诉我们什么


  2006年引起全球举世关注的是德国世界杯,而让德国举国欢腾的则是克林斯曼。短短两年时间将德国队带到今天的高度,克林斯曼的成功不是因为别的,而恰是源于其饱受争议的“CEO式管理”之道。

  “非教练”式管理思维

  一、用数据说话。德阿点球大战中莱曼神奇的扑救表演受益于一张纸条,上面写了阿方可能主罚点球的队员及其线路,而这是从赛前准备好的20G数据中搜索出来的。面对强调技艺、经验和感觉的正统观念,克林斯曼建基于海量的信息收集与详尽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的训练方法特立独行。

  二、一切为了质量。克林斯曼饱受非议的一点是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