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牛华勇

牛华勇,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北外国际商学院院长、北外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外科技园董事。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美中全国关系委员会美中青年领袖论坛(ylf, young leader’s forum)中方代表,哥伦比亚大学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founding research fellow),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工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双志精英会联席理事长,腾讯公司《腾云》杂志云中智库成员,任多家公司顾问及独立董事,为诸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培训服务,为多家媒体撰写文章或专栏。主要关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等领域。

中美欧新三国评论之二:欧洲与中国:两个凯恩斯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时略有改动。

很显然,巴黎是一个浮华而物质的城市,觥筹交错,歌舞升平。那些如雷贯耳的国际奢侈品牌,就藏在不经意间一条小街的拐角,仿佛都只是些供市民休闲的街边小店。无休止的咖啡馆,顾客盈门,似乎整个城市都找不到什么努力工作的借口。即便是遍地黄金,街边店主们也并不在乎周日的黄金时间,他们在周日关门歇业,全然不顾香榭丽舍大街上迫切等待释放购买力的人群——这样一个城市,每个人都能够找出融化在其中的理由。

对于一个熟悉了脚步匆匆的中国城市生活的人,在这样的场景中,竟然有些不知所措。努力的、无休止的工作,有限的资源和社会保...

Read more

中美欧新三国评论之一, 欧洲经济:从独立到“统一”


  布鲁塞尔,欧盟议会大厦的空中长廊上,写满了欧盟二十几个国家语言的“欢迎来到欧盟议会”的字样。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其中的大部分文字出奇地形似,有的如果不仔细辨认,甚至还会误认为是同一种语言的重复。在欧洲,它们被定义为完全不同的语言,尽管我们知道,有些语言之间的差别是如此之小,甚至可能只是同一种语言的地区方言。多语言的同时使用,在他们看来,其中所体现的,是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尊重。

  不幸的是,对不同语言和价值观的尊重,是以牺牲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为代价的。比如在瑞士,官方语言包括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街上的很多地方都用三种语言标示,但是对于只能讲英语的大...

Read more

走向低碳经济评论之四:行动与口号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时略有改动        

        2011年夏天,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北外暑期班,20多名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来到北外校园,他们来自英国和欧洲各国。在主办方安排下,我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讲座。讲座涉及到了中国的减排承诺,减排政策和对新能源产业的鼓励措施。学生们对新能源汽车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令人振奋的优惠政策后,有位同学问了一个我从来不曾想到的问题。

电动汽车是不是能真的减少中国的污染和碳排放呢?电动汽车所充的电力,是清...

Read more

走向低碳经济系列评论之三:常识与市场


题记:本文已发表在《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时编辑略有改动

6月20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里约开幕。第一个发言的,不是哪位国家的元首或者联合国的高官,而是一位叫做布里塔妮的17岁新西兰女孩,她代表的是NGO(非政府组织),女性及青少年。

“我到这里为我的未来而努力,那么你们呢?你们在这里能做些什么?是挽回颜面还是拯救我们?” 布里塔妮向全体的与会者发出了质问。

我们无从知晓首脑们听到这句话时候的内心反应,是些许的自责与震撼?是对无畏女孩的佩服?是遭遇不敬时的恼火?还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轻蔑。

或许他们仅仅是毫无感觉!毫无感觉!

这不是首脑们第一次参加类似的大...

Read more

做好每一天的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1997年的夏天,我和在座的大部分人一样,是一个即将走出校门的青葱少年,迷茫、懵懂、反叛、倔强,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学校恋恋不舍。

 

15年过去了,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离别前夕的场景,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变换了身份,站上了这个语重心长的讲台,和你们分享我的唠叨,或者说讲述。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这个古老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焕发出如此不同的青春。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正在以我们没有思考过的速度,迅速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剧烈的变革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不确定,以至于大家都处在深深地怀疑和不安之中。

今天大家毕业...

Read more

走向低碳经济系列评论之二:谈判之殇


  2011年,德班会议隆重登场了,这无疑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中,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急需从失败的哥本哈根和坎昆会议走出来,寻回些许的温暖和慰藉,以便让大家有理由、有勇气继续守望在谈判桌前。

  哥本哈根之后,大家对气候谈判的期望值降到了极点,大家纷纷猜测,气候谈判框架本身会不会忽然就解体了?所有的势力都在忙着敷衍塞责,整个谈判又回到了原点。德班会议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们一再为整个谈判的命运而担心。美、加、日三国近乎无赖的强硬表态,将近二十年来逐步建立的整个气候谈判框架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气候谈判已经进行了17次之多,在...

Read more

走向低碳经济系列评论之一:低碳增长或低碳陷阱


  作者按:本文已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24期,发表时编辑做细小修改,本文为修改前原文。

  6月18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中的作用”。近二十年来,联合国致力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峰会,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口号,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重重问题和障碍。

  2009年11月,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气候研究小组,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盗取并公开了。据黑客们公布的资料显示,这些科学家...

Read more

低碳竞争与后德班时代低碳经济前瞻


  如果我们历数联合国气候大会成立以来的17次会议,不难发现,德班会议是一次难以用“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语汇来概括的会议。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站到不同角度,怀着不同期望的人,对同一结果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比较结论。

  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由于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定期召开而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同时又众说纷纭的领域。气候大会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格局和发展,起到的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作用,原因在于它所做出的很多协议和安排,支撑了全球碳市场和碳交易体系。但同时,气候大会又过多地将人们聚焦在大国外交博弈和谈判成果上,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除此以外的低...

Read more

价值中国会成立感言


   知道价值中国网,认识林永青总裁,完全是一念之间的一个机缘巧合。和林总个人之间的交往,也一直没有遵循和企业家或者政府人士打交道的基本原则,除了一起开会以外,经常就是偶然碰到一起,找个茶馆或者饭馆,花几十块钱占个位置,然后就是几个小时的长谈,全然不顾一旁的焦急与侧目。

  在我的印象中,林永青是不应该作为一个企业家而存在的,我和他的话题,大都集中在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很少会讲到公司的盈利。所有的话题都是随机讲到的,有时也有一点事先话题的准备,但其实见面之后就完全抛到脑后去了。在中国你很少见到这样的企业家,他讲话起来,完全应当是个教授,甚至可以说,比现在我看到的很多大学教授要远远渊...

Read more

车船税难减征凸现公共决策程序缺失


“3年前买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后面会有限行这回事,就像买个房子一周只能住六天,有一天你得换别的地方睡觉去,可购置税、车船税没一样少交的。”车主小军表示很支持北京市政府改善交通环境,但一个政策出台,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尤其是涉及几百万户家庭的权益,更不能草率的一限了之。“看到昨天报纸上登陈晓羽要求地税局退还因限行多交的68.38元车船税,知道胜诉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很佩服。”

  北外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牛华勇也认为,在限号行驶的情况下,车船使用税按照比例减征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要求。因为从税收的经济性质上讲,税收是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