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伟雄

草树先生-刘伟雄——品牌战略与消费动机研究自由学者,品牌道家学派首倡者、性格能量哲学、BICC(品牌形象分类组合)、BPD(品牌定位识别)、SCOG(品牌战略规划模式)、消费能量守恒等理论创始人,现为广东营销学会战略研究委员会学术研究部代理部长。广州电话:13725218091 E-mail:[email protected]

科学、哲学、佛学认知能力比较


  宣昶玮

  
  今天我们要研究科学、哲学和宗教三者的思维方式,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所以把佛教的思维方式列出来比一比。这一比我们发现:原来这三者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出乎我们的意料:佛教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比哲学和科学还要优越得很多。这一下子就颠覆了人们的常识观念:宗教有时并不愚昧,宗教有时比科学和哲学还精密可靠得多。


  科学的研究方式是实验的而非思辨的,它能解释通的范围很小,虽然很精密。但要想了解更多更深的关于世界的实质性东西,科学显得无能为力;哲学是思辨的,它的思索范围很大。虽然哲学的理论框架相对于科学是粗糙的,但科学回答不了的东西,它都可以回答;比哲学更高的是佛...

Read more

科学、哲学、佛学认知方式比较


宣昶玮nS

        第一,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对于自然科学认知世界的方式,建立假说模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是最标准通用的方法了。其中的直觉,常常参与模型重建过程。


        第二是哲学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哲学在上述建立假说模型和进行思辨验证过程中,不是一次性的完成模型构建和思辨验证的,而是边思辨验证,边修改与重建假说模型的,而且往往在这一...

Read more

真理与真实,道学与科学,品牌知识生态和谐观


草树先生(刘伟雄)

自然界的终极真理知识——道学哲学不是科学研究也不是逻辑论证得出来的成果,那只不过是“验算”的手段和为了帮助世人的理解而做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工作而已。终极真理的获得不是脑力更不是体力劳动的成果,而是休闲的副产品——这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之前古代西方哲学家们的共识。因此,真正的道学研究者的工作是享受的,即使他得不到任何报酬与俸禄,只要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就会在本心的驱动下完全沉醉地工作。

终极真理是靠凭借直觉——潜逻辑——混沌的智慧—...

Read more

消费能量守恒理论——购买决策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对立关系


虽然,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纯粹精神需要,但是几乎所有的精神产品都与物质产品脱离不了关系。而且,物质需要的基本满足始终是产生纯粹精神需要的基本前提。因此,没有物质也就不会有纯粹精神。正如《庄子》中“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的观点也表明,性格(精神)是在生命的存在之后才产生的。

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纯粹精神的需要都是需要通过消耗性格能量——精神能量——智能来实现的。

按照性格能量哲学的观点,生物存在...

Read more

什么人有资格做企业的品牌战略顾问?


什么人有资格做企业的品牌战略顾问?

   《反经》伊尹曰:智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于万物之情,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注:三公者,又称三司,乃为辅佐君王掌管军事、行政、经济之最高长官。)

草树先生解之于品牌则曰:

   “三公”者,品牌之战略顾问,品牌战略总监,首席品牌官等是也。

   “道”者,万物和谐发展,天长地久之自然规律也。

   “智通于大道&rdqu...

Read more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与品牌哲学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草树先生解之于品牌则曰:


道生一之“一”者,人也。人者,商业与品牌之始也。


一生二之“二”者,命与性也。命(最低等之生命存在)与性(具有生命之万物差异之根源)者必有其吐纳。吐纳者,能量之吸收与释放也,生命存在之第一特征也。吸收与释放者,物质与精神也。皆为二。故命与性者,乃为商业与品牌之母也。


二生三之“三”者,生产工作(劳动)、休闲、学习是也。工作者,能量之获也。休闲者,能量释放之自由也。学习者,技术与...

Read more

《中外品牌界40人100文观点评析》序


-------------------------------------------------

今天,还没有品牌学

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均还没有系统的品牌学,严格的说,是品牌战略学。就连“品牌”的学术定义——原因与原理在国际上都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曾经有太多的营销界和“品牌界”的学人、咨询业者、管理者试图为品牌下最后一个定义了,可他们的“精确”定义刚示于众,也都又被认为是一个新的不值得讨论的品牌“妄语”。

他们将是我们向品牌之山继续向上攀登新的起点

有...

Read more

评李光斗之“洞察消费者内心需求的方法”


本文摘自:中外品牌届40100文观点评析系列(草树先生品牌道学思想大观)

摘要:品牌道学创始人,品牌战略与消费动机研究学者草树先生(刘伟雄)对唐·舒尔茨、W·钱金、叶茂中、翁向东、王志刚、李光斗、朱玉童、刘永炬、卢泰宏、乔远生、余明阳、何慕、谢付亮、赵一鹤、杨兴国、肖明超、郑新安、温韬、谢佩伦、程志宇、江品醇、崔涛左亮、王育琨、许昭明、钟洪奇、杨清山、沈志勇、沈凌、杨幸兵、朱煌、张清平、孙叶芳、钟超军、陈尚希、孙文有、赖硕、吴世昌、张宝俊、黄云生、刘文新、李玉国、博锋、王立文、刘威、付彩睿、涂永式、邓勇兵、袁岳、曹国胜等40多位中外品牌/营销咨询专家近10...

Read more

评翁向东、赵育正之“木桶理论的机械和可笑”


本文摘自:中外品牌届40100文观点评析系列(草树先生品牌道学思想大观)

摘要:品牌道学创始人,品牌战略与消费动机研究学者草树先生(刘伟雄)对唐·舒尔茨、W·钱金、叶茂中、翁向东、王志刚、李光斗、朱玉童、刘永炬、卢泰宏、乔远生、余明阳、何慕、谢付亮、40多位中外品牌/营销咨询专家近100篇文章/著作中的主要观点的评析。

木桶理论的机械和可笑(全球品牌网 2007-3-26  翁向东 赵育正)

翁向东 赵育正观点-1

……在营销与企业管理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的有机体,我们无法将营销与企业管理象木桶一样对待...

Read more

品牌战略分类方法研究


摘要:

传统上,品牌战略规划中只是笼统地描述了所谓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目标顾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品牌形象即品牌内涵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还只是企业的意志而已,不管它本身的定位是否是正确,事实上对于表达这一企业意志的途径——产品的设计、品牌的创意以及品牌的表象识别(视觉、听觉等五种感官知觉手段和方法)设计均是缺乏逻辑的指导的,因此在实际的执行中通常只能依靠执行者的直觉、经验和个人价值观念的行事,这就造成了品牌战略的模糊性和不可控制性,使品牌战略的价值大大丧失。在目标顾客的描述中,人口统计特征也只是反映了顾客的“表象”,然而真正与决定消费者消费行为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