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之一)


五常按:本文是大修的《供应的行为》准备新加的第四章的第一部分,先在这里刊登,看看同学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章写《利息理论》,细说了收入与财富的概念;第三章写「宏观」,分析了国民收入。没有花掉的国民收入累积起来是财富的增加。财富累积英语称「资本累积」(capital accumulation)。第二章解释过,资本与财富(wealth)相同。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看,称「财富累积」是较为通俗易懂的。

财富累积是大难题。此题涉及的收入与财富的理念应该以费雪的为首。昔日作研究生时大家希望从费雪的思路找到答案。老师赫舒拉发当时是阐释费雪理论的主将,一九六四年我问他财富累积的...

Read more

从公司角度看最低工资(2010.02.23)


前文写《最低工资的杀伤力》是从「日工」的角度看。中国工人的日工工资从来没有受到最低工资的约束,但这些年上升神速,快过我们知道的任何其他地方的经验。如果有最低工资的约束,不可能增长得那么快,是浅道理。老弱残兵是最低工资的受害者,道理也浅。我们要尊重那些敬业乐业、不管工资多低而还要工作的老弱残兵,要让他们工作,则是浅哲理了,用不着拜孔夫子为师。

 

该文在博客刊出后,有大骂我的。我想,分析那么浅,捱骂可没有解救之方。从来没有反对过帮助贫困的人,但最低工资适得其反,害了他们。间接地不准他们工作,派钱搞福利,是蠢政策——香港大手引进福利制度后,失业率上升了两...

Read more

通胀何害?


  前文论及,通货膨胀含意着物价上升,但物价上升不一定含意着通货膨胀。这里先谈说过的。货币的用途是协助市场贸易及协助财富累积。这是说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个计算单位(unit of account),不应该牵涉到其它方面去。如果有通胀或通缩的物价变动——不是前文提到的一次过的变动——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功能一定会受到影响。货币的存在是为了减低交易费用。通胀或通缩会扰乱货币的运作,使交易费用增加,严重的扰乱可以是灾难。昔日国民党在大陆时的经验,是市场拒用信不过的关金、银圆券、金圆券等国家货币,转为使用港元、美元、黄金白银,甚至以物品换物品的途径...

Read more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张新宇问:
 
请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

对中国来说,环境保护当然重要,因为中国人太不清洁。中国没有清洁的文化,是很大的问题,要向日本学习。
 
一方面,人口多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业发展对中国很重要。但工业污染环境是很普遍的,无烟工业只是少数。原则上政府可以进行策划。但是环保如果推得过度,会有灾难性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利益或压力团体会藉环保之名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从而搞垮经济发展。
 
美国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任何房地产的发展,都要通过很多部门的环保审批,使房地产的开发...

Read more

解读《救金融之灾有三派之别》


本星期二发布了张五常教授的《救金融之灾有三派之别》一文。此文就是我在《大师的魅力永远惊喜》中预告过的文章。

 

这篇文章其实非常湛深难明,没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并对张五常教授的理论有深入认识的,其实不容易真的看懂。因此,本期的“博客讨论室”提示此文中的一些理论要点,以供各位参考。

 

 

1、Fisher的方程式

 

这里说的Fisher(国内译作“费雪”,教授习惯译作“费沙”)的方程式不是指货币数量论里的那条费雪方程式,是指利息理论中的那条方程式,即教授文章里说...

Read more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十一)


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十一)

张五常著·译 

第十一节:结语

 这篇文章我集中于中国做对了什么来解释他们的经济奇迹,想着到结尾时说些负面的话来平衡一下,但写到结尾我不愿意这样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周年。中国的传统教我们,一个人生日之际不要把污泥掷到他或她的脸上。也不只是一个人。是一个曾经那么丰富而又有深度的文化。五千年前这文化产出的陶器与玉雕我们今天还没有本领复制出来。为这传统我感到骄傲,而任何人研究过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会同意那是人类足以为傲的一个源头。今天,这传统是在复兴了。 

这些年北京做出来的大可引以为傲。你可以详尽地批评执掌政...

Read more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十)


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十)

张五常著·译

第十节:中国的货币制度与人民币的兴起

 朱镕基是个精明的人。虽然职位转来转去,一般的意见,是从一九九三年七月到二○○三年三月,他是中国经济的舵手。表面看他是个计划经济者,是个独裁者,也是个不相信市场的人。一九九五年我批评他处理通胀的方法,后来以文章及在电视公开道歉:他对,我错。

 我们不能以一个改革者的言论甚至行动来评价他的政绩。他的成败只能以效果衡量。这样量度,朱先生可以拿满分。看似权力欲强,但在他掌政时中央的权力是大幅地下放了。不相信市场,但他在任时国内的市场变得那样彻底地自由,就是崇尚新古典的经济学...

Read more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六)


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六)

张五常著·译

第六节:县制度的佃农分成

中国的经济改革可分阶段看。第一阶段大约从一九八○到邓小平退休的一九九二。这阶段的发展,主要是从以前的等级排列权利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那边去,以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深圳拍卖土地(国家首次)为高峰。这拍卖是出售长期的土地使用合约,没有私人所有权。该市的干部说是依照我的建议:早些时,我对他们解释,出售土地差不多是唯一能让他们获取足够资金来发展该市的办法,而他们要让私营的发展商人表演专业的运作(注三十二)

在这阶段,经济发展集中在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开放改革之前,这地区相对上遭到漠视或贬低,庞大的国营...

Read more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五)


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五)

张五常著·译

第五节:承包合约的扩张与县际竞争的兴起 

承包合约用于农业是成功的,虽然要好些时日才简化为今天的可以转让的土地租约。在这过程中,执政者逐步减少了他们的操控,偏向于界定土地的使用权利。九十年代初期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取消了,二○○五年取消了农业税,使农业的承包成为不需要付税的长期租约。形式上还是承包。就是今天,农地的买卖称作「转包」。 

把承包合约引用到工业去有困难。八十年代中期我考查这项目时,主要的困难是工业的资产要折旧。维修保养与再投资的责任谁属,上头政府与下面国企之间常有争吵。我建议过些解决方案,包括...

Read more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译版(之一)


中国的经济制度(十二之一)

张五常著‧译*

 

谨以此文献给朗奴·高斯。他那权利要有清楚界定的理念,唤醒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并以此祝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三十周年。

第一节:中国的问题 

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一九八○。一九七九的秋天,我到离别了多年的广州一行,看不到任何改革的迹象。北京当局与将来的史学家无疑会选一九七八为改革的起点。这里日期明确: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那天,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决定。有了这个日子,朗奴‧高斯策划的这个中国研讨会议就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肯定是历史上最伟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