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唐钧

唐钧,男,1948年生。硕士,1996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曾任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从1986年开始从事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非营利机构评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教程》,等等。

新农合的报销标准应以医药费为基准


  据媒体报道,“卫生部官员表示:明年后年如果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150元,就力争能够使农民看病,特别是住院部分能够报一半。”这对8.2亿参合农民来说,肯定是个利好消息。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能够报一半”的说法,显然与前几日“报销最高限额”的规定实际上是有差别的。

  笔者日前曾对新农合的“报销最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的规定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样的政策思路似有不妥之处。因为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要相差数倍。如据国家统计局...

Read more

新农合:好消息中略显疵瑕


  这几天,在医疗保障方面,可算是好事连连。昨天刚刚听闻,到2014年,“居民医疗费用70%将由政府和社会支付”;今天又见到,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要达到每人每年100元”,而且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于是,对于五部门日前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仔细琢磨了一番。看着,看着,真是不好意思,又看出点疑问来了:

  其一,关于“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要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疑问是“最高支付...

Read more

用法规保障低收入户能玩自己的游戏


  据《中国社会报》报道:江西省将统一城市“低收入标准”。在日前出台的《江西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了用“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财产”这两项指标作为衡量“低收入”的标准。并预测,按《办法》规定的口径,江西省将有25%左右的城市家庭有可能被定义为“低收入家庭”。

  从报道看,江西省出台这个《办法》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使绝大多数依靠自身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城市困难家庭能够得到政府扶助”,扶助的途径是&ldqu...

Read more

社会保障:基本理念与国际经验——在宁波“天一讲堂”的演讲


  很高兴来到宁波,有机会和近200位宁波市民一起讨论社会保障问题。今天在这里讲话感到很亲切,我的祖籍是宁波人,在我父亲那一代还是说宁波话的。我出生在上海,但是对于宁波,每次来都会感到很亲切。社会保障问题大家都非常的关心,尤其在现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现在中央对社会保障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措施也非常多,正因为它跟大家的切身利益都有关系,年老了,生病了,失业了,另外还有生育,工伤等等,都跟社会保障有关系。大家对社会保障可能有一个概念,知道它跟我们有关系,知道它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它是要在我刚才提到的社会经济风险之下起到保护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的制度。但是,也有可能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Read more

“大民政”应该成为一种部门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企业文化”。按学界给出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根据这样的思路,可不可以问一句:一个政府部门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是否也会形成一种部门文化呢?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在接受《中国社会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创新民政理念和模式,牢固树立‘大民政’观念,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社区建设为基础...

Read more

台湾地区民间公益慈善机构考察报告


  经上级批准,华民慈善基金会以名誉理事长王茂林同志为顾问,理事长卢德之博士为团长,组成赴台湾地区考察访问团,于2009年6月5—14日,赴台湾地区台北、台中、嘉义、台南、垦丁、台东、花莲等7个城市,到9个民间公益慈善机构和2所大学的相关院系,进行了“台湾地区民间公益慈善机构的发展与现状”为题的参访及座谈,了解了台湾地区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收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考察途中,访问团边参访座谈、边讨论研究,收获颇丰。

  现将此次考察访问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及访问团的感受与心得简要汇报如下:

  

  一.台湾地区民间慈善组...

Read more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全覆盖迈出第一步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务院决定今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其基础养老金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这项决定突破了多年来阻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瓶颈,一个以社会化的方式对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人提供资金保障的国家制度终于向全覆盖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在目前世界金融风暴前景仍然不明朗的时刻,中国政府却慷慨地为中国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送来了这一利好消息,其背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且不说这昭示了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心,更表明了十七大作出的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承诺正在逐步实现。
...

Read more

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应零打碎敲


  《新京报》的编辑给我出了个题目,并给了两组调查数字,要我对“北京试点取消事业单位公费医疗”这一新闻事件作个评论。看了相关资料,反复斟酌,到落笔之际,我则写下了以上的标题。窃以为,与年初热议的所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一样,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问题也同样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必要这样零打碎敲地一项一项去“改革”。因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要重新区分和确定现在“事业单位”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作“一揽子&rdquo...

Read more

“大民政”应该是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


  民政工作种类庞杂、头绪繁多,其业务或职责涉及到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社会福利、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人事教育与社会工作、区划地名、基层政权与社区管理,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民政部门素有“不管部”之称。此间的“不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有“说是不管,其实什么都管”的含义——民政干部常常揶揄:别的部门不管的,都归我们管——这句话看上去虽然“有点情绪”,但确实还是实话实说。

  按公共管理理论的说法...

Read more

在“中国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


  刚才听到大家说统一和分权的问题,我想起孙立平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一位外国学者跟他说,谁说中国不民主了?只不过中国的民主跟我们西方的民主程序不一样。我们是先民主后决策,中国是先决策后民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决策以后,地方怎么干,各个部门怎么干,中央能够干预的其实很少。很多人问我,中国的社会政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我觉得很难回答。孙立平给了我这么一个思路,我觉得很多问题就好解释了。不但是社会政策,我们的经济政策恐怕也是这样的。甚至于中央文件上的很多概念,都是没有定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恐怕都做过这样的事,给中央文件“加注”,说这句话是怎么怎么样的,其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