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殷剑峰

殷剑峰,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产品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荣获200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二届)和2009年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五届),主持和参与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中国社科院赞助设立的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中国著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专著和译著多部。
主要学术论文和著作
“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美国居民低储蓄率之谜和美元的信用危机”,《金融评论》2009年创刊号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11期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2期
“开放经济的稳定性与经济自由化的秩序”,《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汇率制度和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分析:2000-2004”,《世界经济》,2006年第1期
“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4年2期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2004”,《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结构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范式”,《当代银行家》,2006年第2期
“逆向选择、信贷配给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卷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6年,专著
《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中国财经出版社,2010年,主编
《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2007)》,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主编
《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2006)》,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主编
《风险管理与衍生证券》,200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著
《高级信用风险定价》,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著

牛市:历史回顾、现状反思和未来展望(上)


最近一段时期,股指挣扎于年线附近,股市中哀鸿遍野,这不由得使人怀疑:自2006年初以来的牛市是否已经终结了呢?对这个问题,目下正在引发激烈的争论。历史是一面明镜。首先回顾一下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牛市,探讨牛市的基础和牛市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一.历史回顾:为什么牛市有长有短?

历史上人类经历过许多次牛市,而牛市的持续时间也有长有短。这里,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罗列出四次著名的牛市:第一,1929年美国牛市,在这次牛市中,道琼斯指数由1928年初的200点附近飙升到19298月的近400点,牛市持续的时间仅一年有余;第二,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大牛市,这次牛市从1...

Read more

再思次贷危机:银行道德风险


美国的次贷风波正在冲击着全球金融市场,并已经迫使美国政府动用了巨幅降息、巨额减税这样罕见的紧急措施。鉴于中国近些年也出现了房价的持续上涨和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的快速膨胀,回顾一下次贷风波爆发的原因应该是颇具启示意义的。

次贷全称为次级按揭贷款,其基本特点有二:第一,借款人以低收入家庭为主,信用品质极低,月供收入比和首付比都远远超标;第二,实行浮动利率,在借款的头几年,贷款利息低,甚至允许负的本金摊还(还款额不足以抵偿当月应还的本金额),但是,通常在两年后要进行利率重置,即按照市场基准利率大幅度提高贷款利率和月供。

应该说,次贷出问题是必然的,因为它不出问题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低收入...

Read more

结构性物价上涨难以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刚刚公布的10月份物价数据并不令人意外。从物价上涨的范围来看,还是食品价格、尤其是其中的肉蛋禽价格上涨过快,而非食品价格的增速始终保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因此,当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而不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全面通货膨胀。关键的问题在于未来物价演化的趋势。就此而言,虽然未来物价形势会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国际粮价、原油价格的变化,但是,决定物价总水平趋势的主要还是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和各国经济变化的实践看,物价总水平一定是顺周期的:在经济高涨阶段,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物价飞涨;反之,在经济回落阶段,物价随总需求逐步回落。在这种顺周期的物价变化中...

Read more

盛世股市呼唤理性繁荣


中国证券报2007年10月15日文章

上周五,沪深股市双双经历了超过5%的宽幅震荡,沪市最低跌250余点。就在这一周,沪市股指从国庆长假前的5552点,轻松越过5900关口,直逼6000点高位,在已经高企的基点上,又大幅上涨了6.3%。

怎样看待当前股市的快速上涨和大幅震荡?

理性投资者和专业人士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中国股市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数字奇迹的同时,积聚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市场呼唤理性繁荣。

国内外通用的衡量股市投资价值和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市盈率。一般说来,市盈率与投资风险成正比,即市盈率偏低的市场,风险相对较低;市盈率偏高的市场,风险相对较高。10月12日,以去年...

Read more

为什么中国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随着今年7月份CPI数据的公布,国内外诸多媒体惊呼中国将进入一个高通货膨胀时期。然而,仔细分析可知,这种担忧或许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支持全面的通货膨胀。

从形成原因看,可以将全面的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基本类型。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因总需求增长过快所致,而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即所谓的“三驾马车”。在中国经济的总需求构成中,投资和净出口的马力最为强劲,消费则逊色许多。事实上,与其说是“三驾马车”,毋宁说是“两匹马、一头驴”。总需求的这种格局意味着不可能出现由需求拉动的全面通货膨胀。...

Read more

2006年以来短期利率运行的新特点


  从2006年年初开始,货币市场的运行态势开始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在交易量继续快速增加的同时,市场利率也在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主要品种的回购和拆借利率甚至超过了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货币市场这种量价同时上涨的态势与2005年的量涨价跌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短期利率的飙涨实在令人费解,因为流动性的增加本应该导致市场利率下降而不是上升。除了利率水平的上升之外,利率的波动也在迅速加剧。

  脱离“基本面”的短期利率

  银行间货币市场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都是由银行主导的,因此,短期利率的变化应该同银行的资金来源和...

Read more

监管应“排雷”而非引爆雷区


  近期股市、债市等资产价格出现波动,引发各方对经济基本面和监管新趋势的讨论。在复杂而联动的金融市场中,监管政策本身会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加强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已经成为监管层和市场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和美国经济摆脱次贷危机阴影,今年全球经济都处于从低谷向上转折的节点,但动力依然不稳。因此,货币政策不能轻言放松或者收紧,需要保持弹性;监管体制需要改革,在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统一标准,避免监管盲区,保持适度监管力度,“排雷”而非引爆雷区...

Read more

中国应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实施切割手术


  2014年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资产端,由于美元走强和人民币相对走弱,外汇占款的规模持续下降;在负债端,由于担心降准会引发流动性泛滥,并强化人民币贬值预期,央行没有在外汇占款下降的同时,相应地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存放央行的储备货币规模保持不变。在资产端缩减和负债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平衡资产负债表两端的项目就是央行给予商业银行的各种“酸辣粉”(常设借贷便利)、“麻辣粉”(中期借贷便利)。

  央行维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通过各种“粉”(注:市场对常设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流动性...

Read more

过度膨胀的金融业


    国际上一般将金融保险与房地产合并在一起称作FIRE(finance, insurance, real-estate)产业。在实体经济艰难转型之际,金融业确实已经是火得不得了,加上各种前缀的金融新名词让人目不暇接: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共享金融……最近又有了区块链金融(Block-chain)、科技金融(FinTech)。

  作为一名金融研究者,笔者不敢贸然对这些充满了用户体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新鲜词汇的金融创新进行评判,但是,笔者始终相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部分,金融业的价值...

Read more

利率市场化惊险一跳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自1996年迄 今已有十年,近些年更是取得了重大 进展,这让不少人产生了乐观情绪以为利率市场化仅剩下最后轻松的 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的彻底放开。然 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正是利率市场化 实质完成的关键所在,它既不轻松也不是最后一步。

 

存款利率市场化之所以关键,首 先是因为存款利率决定了贷款利率而贷款利率又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融 资的成本。虽然20137月份以来贷款利率的下限已经彻底取消,贷款 利率名义上实现了完全市场化,但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