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刚

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即“转行”,进入《济南时报》,自此开始传媒生涯;期间,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晚报类)、全国消息大赛二等奖。4年后北上,辗转于《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后供职于商业类媒体《中国新时代》任执行主编,之后在《中国企业家》任总编室主任 。较早提出“职业传媒人”的概念及理念;崇尚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偶尔文字,未敢著书。深信“一个机构是一个人的影响力的延伸”。

“铁匠铺”如何变身“跨国公司”?


  39年来,鲁冠球像不知疲倦的机器一样精心经营着万向。

  如果没有外出计划,他的生活简单得可以用“两点一线”来形容:清晨5点10分起床,随后从那个如今已被高楼包围的“城中村”——童家塘出发,7点10分准时出现在三楼的办公室里。

  与办公楼比邻的,是一座“迎宾”凉亭,以及颇有苏杭气息的树丛、假山、小桥、流水。39年前,这块面积约84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他赖以起家的铁匠铺。那时候,他和6个农民边农耕、边创业。

  凉亭斜对着集团大门。临近中午,数千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员工会从这里涌...

Read more

通过唐骏看中国职业经理人文化


  关于唐骏,没见过,短信过几次。直觉:人很谦和,做事认真。

  看了朱威廉写的《唐骏式聪明》,觉得很有味道,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判断。

  曾让记者三次采访过他:

  一是2005年,借李开复跳槽做了期《微软叛将》。跟其他几位相比,他在微软的“唐氏风格”,让人感触较深,为什么别人说“这把椅子不好坐”,他能够做稳,而且还是“终身名誉总裁”呢?肯定有他的道道儿。尤其他的价值观:正直,激情,向上。李开复先生对他的评价亦如是:“他是一个很有激情而且很在乎他的公司和员工的一个人。”
...

Read more

鲁冠球的万向路径:“伟大是熬出来的”


  “伟大是熬出来的。”

  这句话用在鲁冠球身上,并不为过。63岁的他,用了39年时间把一间铁匠铺做成了真正的跨国公司。

  鲁冠球喜欢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事实上,与他同属这一行列的人,已经为数不多。

  在对于产权制度较有研究的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东升看来,鲁冠球在万向早期就很好地解决了产权问题,是最为成功的模式。而这一点,也为万向的发展消除了隐患。

  但鲁冠球多年来所身体力行的,显然并非只是解决产权问题这样简单。仅有初中文化的他,更喜欢用“谋略”来经营企业。...

Read more

投资家时代?


  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史被融资史覆盖的年代。如果你再沉溺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白手起家”的传奇往事,如果你还对依靠原始资金“滚动发展”的模式心存侥幸,对不起,你已错失了跻身第三代、第四代企业家行列的良机。

  这同样是一个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年代。越来越多的第一、二代企业家们,在“退役”之后,不再留恋于亲历亲为,而是选择成为企业新秀的背后推手。

  “我的理想是再造几个UT斯达康。”

  今年1月正式复出的UT斯达康前中国区总裁吴鹰,如此踌躇满志地说。当然,他想再造的UT斯达康,...

Read more

中铝并购式扩张的启示


  并购式扩张,7年来,中国铝业公司沿着这条独特路径执着前行,并于今年2月1日登上颠峰。当日,中国铝业公司对外宣布,联合美国铝业动用了140.5亿美元,收购了力拓在英国上市的12%股权。

  这笔交易,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而且,该交易还抢在必和必拓提出并购力拓的新要约之前,令这个市值约2000亿美元、版图超过20个国家的矿业“巨无霸”颇为不爽。

  “用全球的资源来服务于全球的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中铝总经理肖亚庆这样说。确实,作为国际市场上的“后来者”,尽管中国的“世...

Read more

家电企业做地产:假如“拐点”真的来临


  1月12日一大早,履新海尔地产董事长才3个月的卢铿去参加一个房地产年会。在贵宾室里,他遇到了郎咸平。听卢铿说去了海尔,郎咸平突然冒出一句:“海尔也搞房地产,看来中国房地产没希望了!”

  在随后的演讲中,郎咸平公开批评说:“很多做制造业的企业家觉得没劲儿了,干不下去了,不好干。干吗呢?转成海尔现象,做房地产去了。”这让卢铿非常不爽,随即反驳说:“世界上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就是批评(别人)。”

  卢铿的“遭遇”,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里其实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一年,“家电...

Read more

冯仑:不再“野蛮生长”


  在新近出版的《野蛮生长》一书中,“商界思想家”、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套用前段时间在中国大陆及港台热辣上映的《色·戒》,惟妙惟肖地演绎着中国民营企业2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原罪问题、政商关系,欲望与道德的博弈,正义与财富的平衡,在排挤、打压、困惑甚至反叛中摸索前行……总而言之,恰是“野蛮生长”的最好写照——冯仑自己也认为这本书是“一部民营企业的心灵史”。

  不过,这本生逢“拐点论”风靡业界之时的带有思考性的书,更像是民营地...

Read more

地产商集体焦虑


  盼望寒冬。

  透过最近地产巨头闪烁其辞的言论,以及坊间七嘴八舌的热议,这样的结论似乎并不为过。

  曾几何时,地产简直成了“诱惑”的代名词。2007年,至少有两位著名企业家在对《英才》记者形容自己坚持主业、抗拒诱惑的时候,提到了“拒做地产”。

  而自2007年12月以来,“拐点论”通过万科董事长王石的嘴不断被放大,直至今天整个房地产业都笼罩着“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以一个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言论,能够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并不多见。诚如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所言,&l...

Read more

实名制不可能解决互联网的所有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我觉得其实只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习惯,还是问题不大的,毕竟,我们迈进“互联网时代”,也不过10年左右,很多问题还没有积重难反,改变起来会比较容易。

  价值中国网:互联网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社会交往以及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在您看来,什么才是健康的网络生活?

  张刚:我个人感觉,现在健康的网络生活值得提倡.大家能看到,很多时候,人们(尤其是少年等)在利用或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无度的泥沼中,这首先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也会间接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关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

Read more

华晨:两代枭雄梦


  2007年12月26日,华晨汽车毫无意外地宣布整车销售突破30万辆,并一举扭亏为盈。

  或许是偶然,3天后,将是祁玉民到华晨报到整整2周年的日子。曾几何时,“祁玉民雪天赴华晨”的故事曾让人倍觉悲壮,抑或是无奈。

  而那一切,隐患差不多始自2002年5月底,受产权纠纷之累,一手打造了华晨帝国的仰融悄然流亡美国,自此淡出公众视线。

  仰融出走后,华晨频频换帅,先是仰的“变节弟子”苏强,接着是拥有政商双重背景的蔺晓刚,然而,此二人非但没有从仰融的背影里走出来,反而将华晨拖进了更深的泥潭。

  等到时任大连市副市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