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魏武挥

专业扯淡型人士 基本围绕TMT扯淡

媒体机构的迭代


 

  几年前媒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为什么最近才有那么多媒体人出来创业?

  四五年前,媒体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了,很多媒体人觉得连饭碗都快没了,但也没有那么多媒体人出来创业。而这两年,忽然有了很多媒体人内容创业成功的事例。

  这些报纸、杂志的主编,都是从业有年头的媒体人,也就是说,都是有一定年纪的人,这些人不会像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那么轻易地改变三观和思考方式。

  为什么以前不出来,现在出来这么多呢?

  我从来不认为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 

  这些话可能不是很中听——因为这些创业的媒体人做的事情,和他们原来在报社、杂志社做的事本质上...

Read more

滴滴还是共享经济吗?


  一日前,在批评这次几个地方的网络约租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不少评论声音认为,要保护共享经济,这个办法草案与总理提出的发展分享经济相悖。

  比如这样的看法:把专车服务看成是出租车,用管出租车的方法去管专车,这是倒退。

  《共享经济光环褪去,独角兽疲态尽显》,把滴滴也列为共享经济模式的公司。

  但事实上,这类看法是不怎么能成立的。因为现在的滴滴,与共享经济的关系已然不大。滴滴其实已经是个“出租车公司”了。

  滴滴出行主要是这几个业务:

  滴滴出租,到了今天,主要是和地方上出租车公司的合作。供给方是职业出租车司机,这不是共享经济。

  滴滴专...

Read more

中国门户网站的崛起是因为“制度利好”吗?


  一

  最近澎湃刊发了一篇“网络监管从紧,剑指内容生产灰色地带”的文章。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

  这篇文章中第一段重点标黑的文字是这样的:“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崛起,是在技术、市场和政府的三重红利背景下成就的。假如没有制度利好和新媒介技术风口,门户网站是不可能迅速崛起的。当年的制度设计者,出于对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美好预期,给予互联网得天独厚的制度偏好,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赋予互联网企业空前的制度空间,让其在市场上享有宽松的制度环境。”

  新媒体技术风口的确是门户网站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里面所谓的制度利...

Read more

创业潮的背后:知识阶层无尽的恐慌


  一

  一篇题为“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公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作者Spenser。

  这篇讲述创业公司有多难对人要求有多高的文章,7月22日21点发出,次日午间阅读量已过十万加。

  还有一篇文章,题为“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公号“野狼大势”,自称由野狼编辑部原创,但这篇文章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对《经济学人》一篇“China's Middle Class”的编译,夹杂着野狼编辑部自己的些许观点。

  这篇文章于22日下午2点推出,次日午间访...

Read more

自媒体向左 机构媒体向右 兼谈媒体的机构化


  一

  知名自媒体人三表(他自己定位自己为艺人),最近在公号三表龙门阵上写了篇文章,题为“群P是自媒体的唯一出路吗?”。

  他写这篇文章,极有可能的起因是他看到“军武次位面”的创始人曾航在朋友圈的一段话:

  许多大号可以凭借快餐化的内容冲到很高的位置,但是如何能让用户持续喜欢,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个人风格很浓厚而不是团队化运作的自媒体生命周期尤其短,写作就是往外掏东西,总有掏空的一天。做内容跟开餐馆很类似,一个口味很重的餐馆,比如以辣味为特色的,刚开始吃觉得很好吃,吃几次就厌掉了。推行内容IP化、团队化运作,是延长生命周期的好...

Read more

今日头条的估值与站队


  一

  昨天,微信公号“开八”放出消息说,腾讯要投资今日头条,还说一周内这事就搞定。

  在开八的文章里,有一个数字引起了一些讨论:今日头条估值80亿美金。

  这个估值颇有争议。

  一个做内容分发的平台,八个独角兽,太厉害了。

  今日头条上一次宣布的C轮融资是2014年6月,红杉领投1亿美金,估值5亿。

  两年后,16倍。

  值吗?

  二

  罗超今天在钛媒体上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不值。

  他最主要的依据是,头条宣布的用户量是4.5亿,按照80亿美金算,一个用户得十几块美金,未免太贵了。

  和罗超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四...

Read more

主编们创业:媒体的迭代


  一

  虽然媒体人离职并不是时下的什么“新”闻,但一批媒体的主编离职创业,还是引起了整个圈子的注意。

  一篇题为“由一大波主编带队,正掀起传统媒体创业浪潮”的文章在圈子里流传。这篇文章罗列了20个传统媒体主编,但没过两天,又传出网易副总编辑张伟将离职创业的消息——嗯,是的,连门户自己都承认自己已经是传统媒体,以至于网易在内部专门设立了新媒体业务部门。

  与以前媒体主编们离职做与内容关系不大的创业所不同的是,这一波媒体主编们,依然在做他们的内容。

  这一次,他们在为自己做内容,而不是为某一个老板。

...

Read more

内容创业有4大坑,不觉得Papi酱有IP价值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内容创业的4个大坑。

  第一个坑是指广告

  张泉灵讲内容创业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们看到很多内容创业者其实靠广告好像日子挺好过的,靠公关写软文日子挺好过的。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在五年之前做广告、写公关软文、建博客不会有那么多钱可以赚?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变成了做公众号就可以赚钱。

  我记得我在开独立博客的时候没有用户超过10万的,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博客的访问量比我还大。但是很难想象写博客能够接一个软文的生意可以拿到3万、4万,甚至于汽车圈可以到10万。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你作为一个公众账号有七八万粉丝就敢喊两到三万的软文、两万块钱的广告?我觉得一...

Read more

娱乐内容市场恐无长尾


  我很想说,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技环境,而长尾区更是绝对的理想之地——这里有无数的细分领域、无数的产品类型、无数的全新选择。但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谷歌的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说道,虽然长尾现象很有意思,但一直以来,绝大部分的营业收入还是出自头部……事实上,互联网可能会带来更大规模的爆款,以及更集中的品牌,当你把所有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依旧喜欢有一位巨星。

  安妮塔埃尔伯斯把这段话放在了她的《爆款》一书的第五章,“数字技术与赢者通吃”。

  安妮塔是哈佛商学院史上最年轻得到终身教席的女性...

Read more

知识变现的可能性与知识经济


  两位朋友来找我聊天。

  谈到一个话题:在类似在行、分答这种服务上,他们认为,也只有我这样的“网红”才能赚到点钱。

  但事实上并不是。我告诉他们了一个并不如此的例子。

  一个在读的心理学博士生,她无论在在行上还是在分答上,都比我赚得多。在行上作为百单行家,她的战绩是八万多元,而我大概五万块左右,其中还有近万元是因为我参加了在行上的一个活动,与在行对我进行包装推介有着密切的关系。分答上她的战绩是一万多,而我只有区区几百块。

  我是在行上第一批上海行家,分答也是非常早的答主,我相信她在在行分答上的经历,只有可能比我短,不会比我长。但她总计已经赚了超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