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于华

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0-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2000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


  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和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学确乎变得重要起来,以至一些以此为业的人们欣喜地发现“社会学的春天来了”。究竟春天是不是来了要看这个领域中的从业者在做什么,做得又如何,如果看看近年来的一些“显赫”成果,我们大概就兴奋不起来了。继“农村居民幸福感超过城里人”、“农民工安全感最高”的调查结果之后,又出来了“2005中国女性生活质量报告”,乍一看题目真让人不免心里紧张,生怕再弄出个女性的幸福感超过男性之类的东西,因为毕竟...

Read more

“权力通吃”是性伤害泛滥的根源


  近日各类媒体上有关性骚扰、性侵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对相关事件的讨论和争论也是众说纷纭且扑朔迷离。然而在不同观点的人们相互指责对方选边站队、落井下石、包庇人渣、魔女狩猎、网络审判、X圈真乱、民主扯淡 …… 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做一些结构性思考?即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从社会权力的性别,去探究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性质?

  权力与权利,是在言词和运用上不时发生混淆的两个概念。权力(Power)系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操纵及形塑民众观念和行为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支配他人的强制力;而权利(Rights)通常是指那些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的资格和利益,是个人作...

Read more

呜呼我的大学!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学术界或称为知识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在一些人欢呼学术的春天来临时,另一些人却感受到寒冬的凛冽。我很能理解为何人们有春天之感,因为确乎有繁花似锦的热闹局面。而这并不是发明创新和研究成果的繁荣早有人发出为何中国缺少创新和创造力之问),而是各种头衔、名目、计划、工程的五花八门。

  先来看头衔,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来,各地各方各种学者头衔呈“涌现”之态,计有黄河学者、珠江...

Read more

该管的,不该管的


  在国外生活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朋友,恐怕印象颇深的一件事就是有关垃圾的。在一些垃圾分类要求严格的国家,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多少会感到有些不适。以德国的垃圾分类投放为例:黄桶(Gelbe Tonne)和黄袋(Gelber Sack)专门收集带有绿点标志(Der Grüne Punkt)的轻型包装。其中包括:空饮料罐、塑料包装或者利乐饮料包装(Tetrapacks)等。

  蓝色废纸桶(Papiertonne)收集废纸,范围包括报纸、杂志、产品广告宣传单、书籍以及纸质包装或纸板盒。

  棕色垃圾桶仅回收有机的、可制成堆肥的...

Read more

我们离威权主义模式尚有相当距离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威权主义民主能否带领中国走出困境?——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我觉得这题目出得很好,它既是一个重要的学理问题:关注这几种政体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即我们的社会如何转型的问题。

一、威权政体是一种过渡形态

首先我们对威权政体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关于威权主义的定义是:以绝对权威的方式来实现领导者统治权的体制。其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国家要获得经济上的发展,其领导人要有绝对的政治控制权。这种寡头政治基本上不具备民主国家之要素,也不具备极权主义国家之要素。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这种威权主义的两个特征:(1)领导人以一种近乎独裁...

Read more

回到政治世界,融入公共生活


 

  政治可谓是“让人欢喜让人愁”、“有人痛恨有人爱”,但无论你喜欢还是厌恶,它都与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政治的冷漠甚至厌恶不难理解,这来自于我们曾经历过政治主宰一切的时代,即所谓的“政治挂帅”——政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例如文革时期,有所谓“政治生命”的说法,政治生命完结几乎意味着生存的绝境。政治决定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有人因政治而一夜间飞黄腾达,也有人因政治身家性命不保。当政治一统天下时,人们想...

Read more

权力如何阉割我们的历史记忆


中国人是很骄傲于自己民族有久远的历史的,但是却又最拿历史不当回事,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人否认,说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候都说中国人民是既勤劳又勇敢、既聪明又智慧,难道独独我们就健忘吗?我们就是一个记性差、忘性大的民族吗?不是。我们健忘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让我们健忘,我们记不住的原因是有人不让我们记住。

普通人在历史当中是没有声音的,是没有形象的

有这么几个事例,前几年官方媒体都有报道,当时我看到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是一种很难以言表的心痛。

河北保定的一个农民叫李红旗,这个哥们儿喜欢收藏,还挣了点儿钱,没事到古董市场去转悠,在古董市场淘东西。有一次就淘到了五张烈士证书,是...

Read more

我们究竟有多么特殊?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关系是一个长久争论的话题。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不同标准和方式,二者其实并非绝然对立,非此即彼。在几乎所有社会中,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都会并存;只是一般而言,传统社会通常更强调和盛行特殊主义而现代社会普遍主义会获得更多的认同,毕竟,人类所构成的世界正变得愈来愈相似和关联紧密,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更多的共同准则与价值。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社群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盛行的反普遍主义思潮,包括对一元现代性、对单极化的批判、对科学主义、启蒙话语的质疑等,是西方社会面对自身的问题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实际上正是以批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明优势论...

Read more

社会生态自救与重建之道


  社会溃败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病理概念,它指社会肌体的恶疾、顽症,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病症——结构失衡、功能丧失、内生性腐败,堪称社会癌症。由于社会变得不可治理,就如同一个绝症患者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一样。

  早在2009年,社会学家孙立平就提出,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社会溃败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失控,腐败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权力,不但外部无法约束,就连在内部也无法管控。地方性权力、部门性权力往往缺乏约束与监督,同时还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权力失控导致的社会溃败还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

Read more

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利


  说到社会记忆,这是社会学、政治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它背后理论基础和内涵是很丰富的。但它同时又是跟所有人有关系的话题,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而是有很强的公共性,也跟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的历史有关联。社会记忆和历史权利的问题,其实背后也是历史怎样形成、历史是怎样建构出来的话题。

  记忆和忘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厚文明史的古国、大国,同时我们又会发现,我们也是最健忘的民族。所谓健忘的原因,在于有人要我们忘记,记不住的原因是有人不让我们记住。大家可能看过《集结号》这部电影,原型就是退休检察官王艾甫,他在旧货市场地摊上发现4本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中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