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殷谦

笔名北野。现为TV-72电视杂志常务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1977年5月25日生于新疆伊犁。1998年被《伊犁日报》(伊犁州党委机关报)聘任为记者,2000年7月任《西安晚报》责任编辑、记者;2001年9月任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产业经济特刊部副主编、《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自1986年在《中国少年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起,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中发表文章2800余篇(首),作品多次获奖。 2002年4月19日被“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选举为理事。   16岁时出版成名作长篇小说《花开花落》,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桃子熟了》、《海车儿》;中篇小说《难得一见》;长篇小说《花开花落》、《因为隆冬》、《左手婚姻》;诗歌集《似水流年》等。

殷谦:《语文》教材选编者必须服从三个原则


  我们时代的教育日益沦为牟利的工具和手段,沦为一种市场现象。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危机和严重的挑战,那就是传统的超功利的人文教育。倘若连教育都堕落如斯,那么还有什么是洁净的呢?一切都为行商,就连教育也难逃商利之诱惑,看来,“天下皆商”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时至今日,对于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少人还是抱有严重的误解和褊狭的理解:通过传授有用之知识来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创造生活条件。这种唯利是视的工具主义原则做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在渗透到教育思想和实践之中,在我们的脑子里,知识被赋予了一种平庸的和肤浅的特性...

Read more

殷谦:为什么国人普遍都缺乏意义感?


  对于文化、艺术以及娱乐在我们时代的人看来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我曾在此之前的两篇杂文中谈到过中国文化媒介的沦堕和中国人的趣味等问题,后来发现有些读者并不能正确或完全理解这些我认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很多人还是坚持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文化艺术以及娱乐等必须多元化发展,我们没有必要规绳矩墨。我并没有反对多元化发展,我是说,无论如何发展,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积极的健康的趣味感,要有丰厚的意义感。曾有人很快就拿出《红楼梦》和《金瓶梅》说事,说古代文化都堕落如斯,比较当代是大巫见小巫了。我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很遗憾的是,说这话的人大概未读懂上述两部名著,他们写黑暗但总是用光明做底子,但我们时代却不...

Read more

殷谦:中国还有多少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听说北京游乐园、崇文门菜市场、南锣等等都要拆除,改造旧城的挖掘机将要把老城居民和附着其中的民间文化无情地摧毁了,有很多人为此疾呼,但是除了瞪眼咋舌,也只能扼腕长叹了。我记得去年冬天的时候,《文化月刊·遗产》杂志主编约我晤谈,其中就谈到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居和民俗濒临消失的问题,还记得他感叹:“普天之下,莫非遗产。因为保护不力,尤其是近年来对乡村古镇的不合理开发,导致那些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悄然丧失,在这样下去,哪里还能看到中国的影子!”是的,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不复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一半以及民族情感的载体,中国民间文化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而我...

Read more

殷谦:缺乏意义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谈人的“趣味”当属美学家的专业,他们对趣味教育充满信心和兴趣。窃以为,趣味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关联,倘使中国文化界、媒体界、教育界于通过加强人的趣味的教育和培养,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精神危机就可以加以解决。因为审美趣味正如吉尔伯特、库恩在《美学史》中所说的那样,它能够“提高现代人及后代人的道德水平”。席勒也曾说:“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第152页。)中国要建设并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殷谦以为首先要通过文化教育和媒体舆论来提升大多数国民的审美趣味。
    近几年来,中国的文...

Read more

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媒介如此沦堕


  在我们时代欲望主宰着一切。商业化的浪潮冲击着原本就很脆弱的精神秩序和价值体系,再加上政治腐败的推波助澜,一种有害的精神气候就这么形成了:缺乏价值中心感、成就感和意义感,以及颓废、堕落成为不少国人日常的精神状态。

  时代的进步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需要多元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支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砥柱就能随意被连根拔起弃之一旁。在当今这个商业化、娱乐化主宰的时代,物欲似乎已成为人类的全部,人活着似乎只是为了钱,钱是承载人类欲望之船的海洋,很多人已成为优秀的船长,还有很多人成为出色的舵手,剩余人则成为努力的船夫。对于那些既不是船长,也不是舵手和船夫的那些底层的劳苦大众...

Read more

殷谦:改写汉字是一种无知的行为


   有律师建议改写“娱”、“耍”、“婪”、“嫉”、“ 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嫖”这16个汉字。原因是在律师眼里这些汉字具有贬义,歧视女性,而且也不利于儿童的学习和人们的书写和阅读。这个律师的这种观点和看法,也许会让那些有意的无意的人掩口胡卢而笑。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改写,如果真的改写了,反而会弄巧弄巧成拙,原本就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改写才是歧视和侮辱女性的行为。
    中国的汉字多为象形文字,当它没有在形成语言的时候,单一的文字仅仅是个符号,仁智者所见各有所取,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

Read more

殷谦:事不过“三”之“年猛于虎”


 偶读《礼记·檀弓下》,看到一句话:“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虎年说虎,古人说苛政猛于虎,那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的写照。而今又逢虎年,我想说的是“年猛于虎”,意思是当今过年给一些人造成的“混乱”和“恐慌”比老虎还要可怕。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常能听到身边的亲友们叹息,过年不容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年好过,日子难过。”而现在每逢过年,我常听亲友们说的一句话是,“日子好过,年难过。”细问之,归根结底还愁在一个“礼”字。对于他们来说,这年猛于虎,毫不夸张。中国乃礼仪之邦,礼顺人情也就合乎常情了,而礼尚往来更是一种人人皆知传...

Read more

殷谦:事不过“三”之“虎逊于狗”


    昨天我在杂文谈到“年猛于虎”的一些事,指出在中国“‘礼’大于天”的病相。看一些人如此承颜候色,似乎没有必要,但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也能释然:他也是实逼处此,无可奈何。在当今之社会,权力高于一切,因而人要依靠权力为自己带来好处。送“礼”也就成为达到借助权力的一种手段,它也是人与人关系的调节器,它使人在权力序列中的位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他们面对权力大小时,对握有权力的人的态度,以及说话的腔调和脸上的表情都会跟着权力的“大小”而起变化的。这种“权力关系学”,细考起来,岂独于今为然,而其乃是源远流长的。
    说到虎年,...

Read more

殷谦:事不过“三”之“寿小于财”


    说到寿,中国的寿文化可谓是无所不至,关于寿文化的各类活动,堪称是世界之最。单就一个“寿”字由过去的百种、千种写法,发展到了今天得万种写法,中国就有书法家能写20008种“寿”字,而且字字各不同。
    《诗经·小雅·天保》有曰:“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这就是著名的“寿比南山”之出处。《抱朴子·对俗》有曰:“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这句祝人长寿的颂辞,说明中国寿文化古来有之,并且源远流长。《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有曰:“声名魂魄施于虚,极寿无疆。”祝愿老人极寿无疆,这更描绘了中国古人尊老爱老的...

Read more

殷谦:东莞站长有点儿冤


    “因列车员帮旅客爬窗被免职事件”应该一分为二来看。这其中有两个不同的问题,到底是因“列车员帮旅客爬窗”而站长书记被免职,还是因“列车员帮旅客爬窗照片曝光”而站长书记被免职。
    倘若是前者,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再一分为二来看这个事件,列车员帮助因人太多而挤不上车的乘客钻窗户,对乘客有同情,有爱意,合乎人道,这个时候谁站在人民这边谁就是人民的“英雄”,谁要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谁就是“狗熊”,“狗熊”挨砖,似乎也合乎常理。但我也听到媒体朋友的不同声音,说爬窗的那些乘客,都是列车员的“关系户”,否则列车员绝不会无视于制度而冒险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