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石康

石康,北京人,生于1968年。编剧,作家。大学在联大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在哈工大管理学院读技术经济专业,理科硕士。 1993年写作至今,著有长篇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合称“青春三部曲”)、《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奋斗》(现已拍成电视剧,由佟大为主演),随笔集《鸡一嘴鸭一嘴》、剧本《大腕》、《北京风情画》以及新作品《我眼里的文化人生》《那些不值钱的经验》等。

中国式的平等(一)


中国的创作者,要面对一些无名谩骂者攻击,他们的骂声往往就像苍蝇一样叮在那些苦口婆心、免费供他们看的博客的评论栏中,使那么多无私奉献人生经验、讲真话的作者倍受刺痛与伤害,我听到八十岁的茅于轼老人得了一个破奖后,发言只说:

“我偶然上网看自己的博客和博客的留言和评论。我看到网上骂我的人特别多,大概占了留言的百分之七八十。留言者用最粗鲁的语言,最下流的话发骂。

“人数那么多,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比较一下世界各国中骂人的网民的比例,也许中国能排第一。

 “中国网络文化中骂人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一个怪胎。 我猜想这个怪胎是从文革传下来的。文革时不但可以骂人,还可以打人,...

Read more

中国式平等(二)


一个要求作家去淡薄名利的社会,只是表现出对于作家的冷漠与无知,还表现出他们的平等欲,法律赋予人们相同的权利,但没赋予人与人之间相同的能力,特别是道德能力——我听到各行各业的那些追名逐利未遂的人,张嘴去要求作家们去淡薄名利,真是笑掉了大牙,事实上,这种要求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支配欲,就跟他们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权力去指导作家如何生活如何写作似的,听得我直恶心,这种白痴一般的声音何时能绝迹?

我注意到,在中国,所有对于人类社会有重要发现的书籍的销量绝难超过一万本,而这些书想必也很难聚齐在固定的一万人手中。我大胆地推测一下,可聚齐这些书而阅读并思考过的人,估计在中国不超过数百人,也就是说,在中...

Read more

中国式平等(三)


我认为人类个体的劳动差别是再明显不过的,一个班的学生,只要一考试,就能排出名次,任何一种劳动,我们只要设定一个标准,那劳动差别就显示出来。我见到的是,人做任何事情都有质量与数量上的差别,人在死后都没有平等,有的人被记住,有的人被忘记,有人的被说成是好人,有的人被说成是坏人——通过法律约定出的平等只是一纸空文,有些人只是试图想让别人相信它,自己却只在对自己有利时借助它,却极难说相信它——我不相信它,若是相信,我立刻会把我的钱全部捐给穷苦农民,因只要穷苦农民存在,我就会因自己比他们吃得好住得好而感到羞耻。

但我已不感到羞耻了,我被社会化了,我看到别人都不感到羞耻,特别是看到那些举着平等当...

Read more

作家讲名利实属无奈


中国的自由创作者除了要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而不了解实情的中国读者与观众不公正的指责,极易使创作者灰心丧气,因此,名利,作为创作者的支撑点之一,实属无奈之举。

我相信,中国的很多自由创作者是很有才华的,他们也敢于拿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几十年来冒险,只要他们每天在灯下创作,他们翻开一本本厚厚书在学习,在思考,那么,支撑他们的必然不都是名利,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但严肃的作家是不会轻意把它拿出来的示人的,它是私人信念,对于创作的信念,被藏于创作者生命最深处的冲动之中。作家讲到名利,实为退而求次,因从其它行业得到这两项东西更为容易。

我们的制度所能给予自由创作者的保护非常有限,无论从税收还是医疗...

Read more

伟大的作家在道德上与他们的邻居一样水准


在宣传新书跑通告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现实,即,记者们对我的个人收入的兴趣非常之大,也许他们中有些人仍怀有作家梦或编剧梦,我用一千万来励志一下,他们的反应非常强烈,他们认为一千万对于作家与编剧是个天文数字,他们的绝望令我感到深深的不安及酸楚。

我点击互联网页,四处是石康及一千万,我翻翻的报纸,到处是仍是这个标题——我想到另一个数字,身为设计师的陆涛在《奋斗》剧中挣到两千万,竟然激起一片吁声,然而他们在电视里看到杀人却觉得理所当然,我以为这种观众完全失去现实感,只有金钱才能触动他们。

我本人以区区百万的年收入,竟能连续两年排名在中国作家收入榜前十,这真是令人羞愤,在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下...

Read more

2010的房价(一)


开车出门,堵车,这才想起我住北京,才想到两会和添堵,才想到上网看看两会和添添堵。

我看到,两会上最大的呼声是房价,我正好去了一趟北京顺义中心别墅区转一圈儿,顺手儿问了问房价,一年前的春天,我曾去转过一圈儿,龙湾和院375平米的房子总价约750万,我以为很高,但一年后,同样的房子卖完了,二手房已涨到1400万,整个别墅区,去年差不多每平米两万五,一年后变成五六万。

我明白了人们为何那么反感房价猛涨,不公平!

那些先得到资金的人,可以坐拥巨额溢价,这意味着他们只费很少的力气,去享受别人的花去很大力气才能产生的服务。以顺义别墅为例,若是我去年买了,只花去四成首付外加月供及税费,约350...

Read more

房价三十年不变(二)


对于高房价,聪明的中国人民当然不高兴,他们凭直觉也知,利用生命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他们不能把整个一生投注在一所房子上,但人民一追求别的就被不停上涨的房价踢出局,这种挫败感简直令人民不堪忍受,他们会思想,为何如此?

人民若是一年干了同样的活儿,却只能买得越来越少的平米与越来越差的位置,人民为何傻到要去干?人民会想,他们的劳动因何而贬值?劳动是他们亲手付出的,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劳动无法贬值,只是被偷走了——因为在中国,房子才是通货,钱都是纸,现在,房价终于涨到使人民的一生越来越不值钱的地步了。

我觉得政府最好是说一些具体的话,并用政策保证他的话能够兑现——比如保持现...

Read more

涨价吧(三)


目前,房价把中国搞成了乏味不义的国家,在中国,利润最大工作就买下一块地,建一处房,再卖给别人,可气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有盖房子的权利,这一点也不文明,还不如原始人,可以见到一块地没有人就盖房子住下来,想想真是可恶。

这一切的借口是,土地与房子在中国是稀缺品,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解决房子问题的办法多如牛毛,历史上,同样还在中国出现过的所谓稀缺品有粮食、布匹、盐、鸡蛋、肉,电脑,一直到汽车等等,现在它们作为问题,纷纷被解决了,我们现在知道它们并没有那么稀缺,它们降价,进入平民百姓家中,只有技术含量很低的房子却成为最后一道门槛,这令人不解与气愤,当房子开始年年降价,并像汽车一样提高质量的...

Read more

混蛋社会(四)


我们知道,人们能在一起吃苦,但很难同享乐,贫穷可把中国社会压缩成一团儿,但稍富便会分家单干,我看到中国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开始分裂,这个过程会随着所谓“城市化”的加快而加剧,这是霍布斯所说的丛林世界,它是我们中国社会,及几代中国人试图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现在土地管理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贷款权与建房权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制定的政策只考虑他们自己,他们可以制定法律法规,用它来规定有些人只能世世代代当农民,有些人只能受低教育当工人,甚至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也只能当一个北京人,我无法在郊区买到一块地变成农民,这些法律法规令人不自由,限制人的发展,政策制定者可以把属于大家的土地囤积居奇,故意以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