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放

笔名张叹凤,祖籍达县管村,长于阿坝汶川,中国作协会员,四川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76年赴阿坝州若尔盖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深宫绝学》,散文集《家园的味道》,评论集《爱心》,评点集《新月与孤星》、《招魂的短笛》,随笔集《文苑星辰文苑风》,中篇小说《芙蓉城》,短篇小说《老师》、《肉身》等。专著《中国新散文源流》获四川省写作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如花的妩媚》获《小说界》第二届小说评奖一等奖,《神圣崇拜》获1992年《小小说选刊》一等奖,散文《天真别趣》获第二届《散文》一等奖、成都市第一届金芙蓉文学奖,其作品还获四川省第一届文学奖、1994年庄重文文学奖。

西方人眼中的“恶人”都有谁?


西方人眼中的“恶人”都有谁?

 

张放

 

 

毛泽东早在1939年就曾说过后来变成著名的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80页)。所以,当您看到下面有人是你喜欢的,至少你看上去感到此人很亲切,并不那么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应该拥护什么,并反对什么。而且,下面这些人,很多都是西方人所痛恨的,但不一定就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哟,或者说,不一定就不是某时某刻的中国人民的朋友哟。

 

 

————————

斯大林&nbs...

Read more

韩寒接受CNN专访时说了什么


 韩寒接受CNN专访时说了什么

 

(一)秀英语

 

张放

 

 

晚上看美国CNN电视节目,在20点30分的“talkasia”(亚洲言论)节目里,看到从来不怎么接受采访的韩寒,接受了与《时代》一家的CNN的采访。韩寒说了不少,不过,有趣的地方,倒是听他秀一下自己的英语部分。

 

好像没有现场翻译,那估计就是韩寒能听懂采访者的全部英语吧。总之,韩寒说了几句英语,听上去不错。发音也很好,没有流露出上海人说英语时的洋泾浜腔。同时,也会用老外思维法,适时地恭维对方一下,说对方的问题问得好,让洋妞采访者很是受用不说,还让自己显得很...

Read more

美国人是这样讲述朝鲜战争的


美国人是这样讲述朝鲜战争的

 

张放

 

 

进入6月,让人不禁想到50年前朝鲜发生的那场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美帝”成了中国人痛恨的“侵略者”,跨过鸭绿江的军人们,成了“最可爱的人”。彭德怀成了“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一晃,50年,也就是,半个世纪,“嗖”家伙过去了。一切情绪化的东西,似乎随时间老人的坚定走过,都已经变为某种沉淀,像经济泡沫一样,被挤压出去。那首当年唱遍大江南北的“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也已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流行音乐而取代,变而为某些志愿军老战士们心中一抹怎么涂抹也涂抹不掉的一片温柔。

 

近来,看了不少美国人写的关于朝鲜...

Read more

首次披露美军越战残酷照片(组图)


首次披露美军越战残酷照片

(组图)

 

张放

 

 

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无论抗什么,战争永远是战争,哪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有的只是百姓遭殃,生命遭受涂炭。记得我们小时候,被一遍又一遍看到的,是所谓的王成们的高大形象,是“越南人民”(实际上就是“越共”)抗击美帝的所谓英雄形象。但朝鲜胜利后,又怎么样?越共胜利后,又怎么样?远的不说,就是1979年,越南居然与曾经帮助过它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各说自己为正义的局部战争,百姓再遭殃,生命再遭受涂炭。

 

实际上,战争的本质,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有的只是政客们的暂时的利益,但他们却可以代表历史,越俎代庖...

Read more

《1Q84》与《1984》


《1Q84》与《1984》

 

张放

 

 

头两天,在网上看到村上又出版了新的作品,乍一看,以为是看错了,怎么会写了一本貌似《1984》的小说呢。再定睛一看,才发现,不是《1984》,而是《1Q84》。相当于山寨了一下《1984》。或者叫“跟车”、“跟风”。不过,显然,村上并不会像中国的一些盗版出版商那样跟得低劣,跟得没个人样。当然,从书名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村上与无数其他小说家一样,都深受乔治-奥威尔的影响。

 

据村上专业翻译户林少华的博客内容说,村上在小说出版后不久,他接受了《读卖新闻》采访。说了两点。其中第一点就提到英国作家奥威尔60...

Read more

追忆亡父


追忆亡父

 

——于父亲去世后“三七”即将来临之际

 

张放

 

 

 

————————


含饴弄孙时的父亲


 

告诫孙儿做人道理

 

 

孙儿悉心接受全部教诲



 

2005年时父母身体都还算可以


 

2007年时,父亲走到哪里都必须拄棍儿喽


 

逗父母开心地笑一下,留下此珍贵照片


 

父母最大心愿,就是与隔辈人尽量多在一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与父亲的最后诀别时刻(组图)


与父亲的最后诀别时刻(组图)

 

张放

 

 

父亲一生信条:知足常乐

 

——————————

——————————

 

 

 

多想让老爸再多留一会儿,…… 老爸真的要上路了,儿子伤心欲绝……

 




儿子与老爸的最后诀别时刻,让儿子最后一次贴紧您的脸

 



儿子就死命把住车把,不肯父亲永远离去

 

 



老爸,您即将上路前,儿子再给您磕个头吧……

 

 





……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

Read more

父亲,愿您的灵安息!


父亲,愿您的灵安息!

 

小放收集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圣经诗篇二十三:4)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

(圣经希伯来书九:27)

 

 

死亡使高贵与卑贱者一律平等。

(英国作家海伍德John Heywood)

 

 

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圣经雅各书四:14下)

 

 

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

(圣经诗篇三十九:5)

 

&nbs...

Read more

塞林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真实地位?


塞林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

 

张放

 

 

一、塞林格为何选择隐遁生活?

 

塞林格走了。国内很多著名文学评论家们和一些作家们纷纷出来说事儿。简单浏览一下,发现与美国的著名评论家们和美国一些作家们出来说的事儿,有的地方几乎有天壤之别。

 

其中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塞林格选择隐遁生活,在很多中国评论家眼中来看,是一种“江郎才尽”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势所致。事实并不如此。他选择隐遁生活的时候,正是他最光鲜亮丽的时候,换言之,在很多中国人眼中看来,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之所以选择隐遁生活,是因为:他承受不了个人...

Read more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

 

张放

 

 

我为什么极大地关注《麦田守望者》及其作者?因为塞林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位置,已经与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人一样了。而他曾与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21世纪里,几天前才去世。他的作品尽管不多,却影响了无数美国人。而他的《麦田守望者》还在继续发酵,继续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人。但令我感到可怜的是,我们的中译本质量,却出了问题。而且,那个中译本,居然是蝎子巴巴-独一份?很多中国人,至少很多中国青少年,没有机会读原作,但至少应该给他们一个读贴近原作的中译本吧?

 

可是,我们提供的,却是翻译得十分随性的东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