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1980年代中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绘画与表演》(合译);编集各类文集及古籍校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一百余篇。

《红豆生南国——一个城市曾有的古典爱情故事》序


  只要有人问起我的籍贯,我都会很自豪地回答:“我是无锡人。”43年前的1966年,我出生在无锡。也是在无锡,我开始接受教育。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第一母校是无锡西门的德溪路小学。我在那里只读了三个学期,家父母至今还保留着我在当时的成绩单。看着成绩单上老师的名字和手泽,我却怎么都想不起老师的模样了。我很惶恐,不能原谅自己的忘恩负义。此时此刻,我首先想说的,也是最想说的,是由衷地希望我故乡的恩师们健康长寿。

  没有能够在故乡生活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今天,都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遗憾。无锡,我的故乡,我父母的故乡,我祖先的故乡,怎么能够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呢?

...

Read more

我居然名列“2009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七


  忽然电话铃声大作,拜各路媒体朋友所赐,我才知道,临近年底,自己居然“被上榜”了。名次还是高高的第七名,真是被大幽默了一把。我想,还是按照我一贯作法,用文字答复媒体的朋友吧。我的回应如下:

  一,我从来就不敢自居“作家”,也从来不关心任何榜单,对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之类游戏概无兴趣。这次我被比了一下,所以才看看了这份榜单的制作说明。大家只要读一读就明白,制作者也是有所保留的。换句话说,这样的榜单总是与事实有出入的。别人我不了解,就我自己而论,明显是不对的。2009年我是出了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首印50万套,每套60元,版税按...

Read more

“超元”的欢笑--周立波《诙词典》跋


  立波终于扛不住很多朋友的劝告催促,决定将自己演出中的经典语词按照系列编排,付诸出版。我也是《灰语录》的劝告催促者之一,立波叫我写点文字,我自然不能也不会推托。但是,我再三强调不敢写“序”,只能写“跋”。其实,立波论年龄还小我一岁,我们的语文还同出于光明中学李新老师门下,按理说,就算写篇“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有那么一两位是否有“学”不知道,却肯定对“术”钻研颇深的“学者”,对我的写序,很愿意屈尊关注。那么,我就写“跋&r...

Read more

“国学热”的呼吸与叹息


  

 
 
 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此前,几所重点大学已先后开设了国学院。国学院、国学班的接踵开设,读经诵典的日益流行,着古式服装作秀的吸引眼球……凡此种种,似乎见证并推动着“国学热”的升温。

    “国学”是否“热”,只是外在的温度;传统文化的呼吸与叹息,才关乎其生命内在的脉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授予《解放周末》独家发表的这篇文章,分析了“国学热”的由来,提出了“国...

Read more

钱文忠深圳演讲公布“重磅”证据


  钱文忠特别强调,“我会为我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包括法律责任。”

  前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季羡林遗产风波”最近有了些偃旗息鼓之势,因为这一事件已经进入了法律程序,人们静候着一个接近真相的结果。不过,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昨天在深圳的一场演讲中,却突然抛出了一枚枚“重磅炸弹”——也就是他一直强调自己手上掌握的证据。这些证据让整个事件突然峰回路转,事实的真相似乎正在一点点被揭开。

  关于自己

  为何被卷入遗产风波

  作为季先生的弟子,钱文忠被卷入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