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90年代初,逐步转向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研究。著有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处境的《断裂》、《失衡》等。

如何看待和对待房子里面的那些财富?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而房地产就处在这个转折点的核心位置上。如何看待和对待其中的一些问题,现在来说至关重要。

  最近孙立平老师在几个场合讲过本文的一些观点,引起强烈的反响,经过修改和补充,现在重新发表。

  1、 纯粹居住的房子是不是财富? 

  过去20年的时间,是房地产超常规发展的时期。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是一个居民大规模集中置业的时期。通过这一段时间大规模置业,老百姓手里已经积累了相当一笔以房子为载体的财富。 

  这个财富有多少?几年前,我有个估算,大体约200万亿。其中,农村50万亿,城市150万亿。现在的数字应...

Read more

中国改革是哪来的?起因是什么?


  ​​想起来,中国改革差不多40年了。

  但这40年中,有一个问题人们从来没好好讨论过:那场改革究竟是哪来的?或者说,为什么会有那场改革?其起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有关的解释大体梳理一下。

  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改革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文革后期,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其实这个说法是很难证明的。什么叫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崩溃边缘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崩溃尚且说不清楚,更何况崩溃的边缘。

  因此,崩溃边缘的说法,与其说是对改革原因的解释,不如说是为改革寻找合法性的一种说辞。因为要脱离当时还有许多人视之为神圣的旧体制,必须给人们一个有说...

Read more

当今时代的三大新特征:高成本、收缩型、不确定性


  如何认识当今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我将其概括为下面这三点:高成本、收缩型、不确定性。

  先说高成本

  先看最近的一则报道:2017年3月—5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组分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等九省实地调研了解各地降成本工作的进展、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8月1日在京发布《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报告调研了14709家样本企业,发现这些样本企业近三年的总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100%,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国有企业情况堪忧。2014-2016年,样本企业总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1.47%、101....

Read more

从垃圾人说起:好人坏人是从哪来的?


  在前些天发的那篇《那个纵火的保姆:与其说是贫富,不如说是阶层》中,我试图从阶层和认同、惯习的角度来对那个保姆以及那场惨剧进行解释。

  当时的目的是,想摆脱一种狭隘的贫富观,从一个更丰富、更有弹性的阶层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提供一种解释。

  但老实说,当时内心里的着眼点,与其说是对这个事件的解释,不如说是揭示社会中的一种变化,即贫富差距开始在定型为一种社会阶层结构,由此,会导致社会各个层面,包括社会心理层面的一系列重要变化。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天所要面对的现实。

  比如出行,在改革开放之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外,绝大多数人的出行方式有阶层的含义吗?没有。当时,你是骑自行车,步行,...

Read more

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即将结束,也许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


  现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而形成这个转折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即将结束,而且可能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

  实际上,这个过程在此前的三五年间,就已经逐步开始了。从我身边的情况看,在2016年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很多朋友已经不怎么关心房子的事情了,这方面的议论也越来越少。更普遍的说法是,房子已经差不多了,而且房产税的前景不明,该给自己好好活一段时间了。

  当然,我说的身边的朋友,也就是说我的朋友圈子,年龄相对较大,经济情况也相对不错。那这是不是属于个别的情况?可能不是的。作为佐证的是,全国许多地方的房价,包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方的房价,在...

Read more

两个转型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


  长期以来,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人们都在讲中国经济奇迹的时候,我一直在关注和强调其中的问题。现在多少有点反过来了,在到处都弥漫悲观主义情绪的今天,我倒感觉到我在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当然,这种乐观只是就经济层面而言,而且仅仅是就经济发展中的逻辑而言,实际上会怎么样,是另一回事。

  首先必须把两个前提放在前边。我所说的相对乐观的前景,取决于两个前提:第一,能够渡过目前的难关,而能不能渡过,我缺乏能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尤其是金融知识;第二,不折腾,淡化急功近利的崛起目标,以平常心对待经济发展,包括放弃折腾完股市折腾房市,折腾完房市折腾银行的做法。

  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相对乐观的预测...

Read more

当前的世界格局,不外乎三个重要的双向运动


  本文节选自2012年7月由孙立平先生主持撰写的研究报告《在公平正义基础上重建改革新共识 》。这也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课题组撰写的第四份研究报告。由于种种原因,这篇报告没有公开发表。鉴于这一部分可能对理解最近世界局势的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将这一段摘录出来发在微博上。

  回顾近代以来人类的历史,迄今为止,有三个重要的双向运动,即民族国家建设与通过市民社会实现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市场化运动与通过能动社会实现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全球化过程与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自我保护运动

  民族国家建设与通过市民社会实现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

  按照查尔斯•蒂利(Charls T...

Read more

中国经济有五大寄生虫


  去年年底,我就提出,问题在两侧,症结在中间。更明确地说,这个中间的症结就是社会的寄生性。

  去年12月,我曾经写过一篇长微博,题目是:疏通中间,打开两侧。这篇短文指出,无论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看,当然都存在问题。但根本的症结是在两侧的中间。

  现在则可以更明确地说,这个中间的症结,就是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寄生性。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恢复不了活力。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快速发展了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在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但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环节,也滋生了大量的寄生物。它们吞噬着社会创造的财富,加重着经济系统的负担。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候,问题的严...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基本症结是社会的寄生性


  去年12月,我曾经写过一篇长微博,题目是:疏通中间,打开两侧。这篇短文指出,无论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看,当然都存在问题。但根本的症结是在两侧的中间。现在则可以更明确地说,这个中间的症结,就是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寄生性。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恢复不了活力。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快速发展了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在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但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环节,也滋生了大量的寄生物。它们吞噬着社会创造的财富,加重着经济系统的负担。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候,问题的严重性还显现不出来,因为财富的增量在大量增加。而到经济增长开始减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了。&#...

Read more

你以为你是谁?


  经常弄不清自己是谁;放历史情境里,更不知道自己会是谁。

  多年前的一天,我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一大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著名人物,然后问学生们:你最崇拜其中哪一位?

  被选择最多的群体是政治家,政治家中被选择最多的是可想而知那几位,可想而知那几位里被选择最多的是成吉思汗。

  理由是,当时国家最强,打的最远,疆域最大,一代天骄,举世无双,“有威名、有魄力、有智慧、异常英勇……”

  接着,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恰好活在他那个时代,想一想,你会是谁?

  问题显然有点出乎意料,众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