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数情况下,基层改革除了浪费众多资源并使某些个人获得了政治收益外,广大民众并未从改革中获益。基层改革经验要想摆脱“人走政息”,必须将改革的成果形成制度。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治家的基层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中国一些重大改革的滞后,民众对任何改革举措都寄予很大期盼,特别是基层改革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民众希冀以此改变目前存在的官民冲突,特别是希望地方政府走出“与民争利”的行为怪圈,变抽取为服务。这些基层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作者文章归档:于建嵘

县乡领导话说“三农问题”
县乡领导话说“三农问题”
—— 《岳村政治》的调查和思考
(一)
夜宿衡山宾馆,与衡山县委罗副书记探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罗说,原来一直在市里机关工作,工作的对象和内容都比较单纯。自从作为青年干部下派到县担任领导职务后,感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层工作要管的事太多,而且每一件事都显得很重要,搞得不好就会出问题。特别象衡山县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县,工业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县级党政基本上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工作的主要对象。但现在农村工作并不好搞。原因就在于实行家庭联产承...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过去25年中国的社会冲突状况
以“八九”风波为标志,中国的社会冲突经历了由知识精英主导的进取性争权,到由工农为主体的反应性维权抗争活动的转变。前者的特点是在民主和法治的旗帜下重构社会价值和政治体制;后者以在法定框架内争取和维护基本权益为特征。这些转变和特征都是由社会利益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统治秩序所决定的。
1989...
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2003年12月4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我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哈佛大学,能在世界著名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同大家探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邀请者给我出的演讲题目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抗争活动及对农村稳定的影响,“OrganizedPeasantResistanceinContemporaryChina:ImplicationsforRuralStability”,而我想讲的题目则是“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我之所以改变既定的题目,主要是想强调两个方面:首先,当代中国农民的抗争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维权活动;其次,它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而且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将分析两个问题:其一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
学者和庸医及农民的鲜血
    
这份...
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
——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
2004年下半年,我主持的课题组发表了一份《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危害》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指出,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制度,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已不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在客观上成为了国家政治认同性流失的重要渠道,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政治后果 。这些观点引发了一场有关信访制度何去何从的争论,并影响到了国务院对《信访条例》的修订工作 。客观地说,在这场争论中我是少数派,而且如果以国务院最后通过的《信访条例》为标准,我还是一位失败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已经...
乡村自治:皇权 族权和绅权的联结
——清末乡村社会政治特征的诠释
关键词
乡村自治,保甲制、宗族、士绅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清末乡村社会政治特征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即皇权政治、乡绅政治和宗族政治。“皇权政治”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从来都是在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官僚体系以及正统思想的控制之下,乡村组织和地方精英只是国家政权的附属,皇权控制清末乡村社会的一切。“乡绅政治”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着国家、士绅和村庄三方面的三角结构。在清末国家没有完全渗入自然村,各村庄是相对封闭的,村庄内各阶层中最上和最下层与外界关系较多,国家对村庄的联系是通过乡保进行的,而乡保是国家与士绅之间的缓冲器,各村庄是由士绅形成乡村...
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
文/温铁军、熊景明、黄平、于建嵘等
编者按: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座谈会上,主持人熊景明女士和温铁军、黄平以及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从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乡村社区建设、农民教育、农民组织与利益代表、专业人士的角色扮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此,我们摘要刊登这次座谈会的发言记录,以飨读者。
熊景明:半年多以前,我们也曾经在这里开过一个会,由温铁军、黄平跟其他一些人主讲,那个会的录音后来由开放时代杂志社整理出来,发表在2002年第二期上,名字叫做“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在那个会上,大家集中讨论了现在农村发展需要的是...
湖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几起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的群体性事件进行观察性研究后认为,利益分化和冲突及基层党政行为失范造成的农村权威结构失衡,是农村社会政治性冲突的基础性根源;而制度错位使地方性权威膨胀在体制外造就的一批农民利益“代言人”,是这些事件最为中坚的力量。为重建农村社会秩序,在进行利益整合的同时,需要对农村政治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其中最为现实的对策就是将具有对抗性的地方权威纳入到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运行之中。
关键词:利益冲突权威结构集体行动政治整合
近年来,村民采取集体行动对抗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事件时有发生。村民们在少数农村权威人士的领导和组织下,或集体上访,或联名起诉,有的甚至与基层...
深入到失地农民中去
农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了目前农民维权活动的焦点。那种失地失业农民“得了好处还胡闹”的论调也越唱越高。我为那些为捍卫土地已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农民感到心痛,更为那些高谈失地农民因获得了土地增值好处“好得多”的学者们感到悲哀。
2004年8月,我发表了一份《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的课题报告(见《南方周末》2004年9月2日的相关报道)。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认为,农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了目前农民维权活动的焦点,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而且土地问题往往涉及巨额经济利益,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