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于建嵘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精英政治的困惑


政治是精英们的事情。这种“常识”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当今世界政治领域的分析和判断。就是对于被称为“草根民主”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人们也将其解读成了精英们的政治活动,而村民的政治参与只不过是精英们动员和影响的结果,是精英们争斗过程的道具,没有村庄精英的政治活动,村庄政治也就失去意义。仝志辉博士的《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就是在这种逻辑指导下完成的有关中国农村政治状况的学术专著。

这本书是以具体案例为分析研究样本的。作者为我们详尽地描述了四个村庄所进行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故事。作者通过实证的方式,试图构建这一种 “事实”:村庄精英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动者,由于他们占据优...

Read more

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研究


一 调研情况


    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03BZZ036)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003DGS3B027)课题组,联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专题研究。其调研的


基本情况如下: 
     
    1、课题组对中央某媒体观众电话声讯记录进行了专项统计分析。2004年1月1日至6月30日,该栏目共接到观众电话和声讯62446次(条),其中有关三农问题的为 22304次(条),占总数的35.7%,居于首位。而在三农问题中,反映农村土地问...

Read more

“全民低保”就是给农民国民待遇


  近来,关于“全民低保”的话题比较热闹。主要起因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有新闻媒体称吴老的观点“前卫”,有学者撰文说“全民低保”就是“贫困社会主义”。


  所谓低保就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设立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标准,对低于标准者提供救助的制度。


  而所谓“全民”,如果从目前中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来看,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城市居民低保,早在1999年9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该条例第二条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

Read more

中国乡镇综合改革还没破题——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中国新农村问题”研讨


 


博客中国专栏作家联谊交流


“中国新农村问题”研讨



于建嵘:中国乡镇综合改革还没破题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首先感谢博客中国,我讲几个观点,就是今天大家讲了这么多农村问题,讲税费也好、讲新农村建设也好,实际上现在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体现怎么改革的问题,这问题以前和吴思老师做了一个对话,达成一个观点,中国乡镇综合改革还没破题,问题非常大,这是基于我们最近一个调查。


  第一个观点就是现在改革的方向不明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到底乡镇往哪方面走,实际上是没有目标的,有地方要恢复乡镇。


  为什么说现在问题很大,农村的财政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做出来,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农...

Read more

保障信访权是一项宪法原则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以此可见,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阻挠、压制、剥夺公民这些权利,是违宪行为;而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制裁违宪行为则是法治国家必须实行的宪法原则。国务院新颁布的《信访条例》将保障信访人权利作为出发点,体现了上述宪法原则的基本精神,对化解目前我国的社会...

Read more

全民低保就是给农民国民待遇


近来,关于“全民低保”的话题比较热闹。主要起因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有新闻媒体称吴老的观点“前卫”,有学者撰文说“全民低保”就是“贫困社会

主义”。

  所谓低保就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设立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标准,对低于标准者提供救助的制度。

  而所谓“全民”,如果从目前中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来看,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城市居民低保,早在1999年9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该条例第二条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

Read more

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


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


——岳村与南村的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乡村民主选举,作为国家权威下的规则输入,影响其运行和绩效的关键性因素,是具有特定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利益格局。在因乡村选举而进行的利益博弈中,处于不同结构位置的国家利益、社区利益、个人利益及家庭利益,都是通过“习惯”来表达的。“习惯”将行动者对财富、权威、秩序和面子等现实需求,模式化为村民选择行为的预期和过程,进而影响甚至决定乡村选举的结果。由于“习惯” 的固守和演进与国家制度化方式及乡村社区模糊化进程处于互动的链条之中,乡村选举对“习惯”的改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主选举;制度环境;利益结构;习惯;习惯...

Read more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选择性激励的困惑

“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是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解释集体行动中克服“搭便车”行为倾向时提出的一种动力机制。他认为,“这种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它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赏罚分明’”①。它们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来进行诱导。集体行动的实现只有通过选择性地面对集团个体的激励,而不是像集体物品对整个集团不加区别,只有这样,那些不参加为实现集团利益而建立的组织,或者没有以别的方式为实现集团利益作出贡献的人所受到的待遇与那些参加的人...

Read more

于建嵘:没去过上访村不知他们有多苦


少数地区和部门以强制手段妨碍群众行使正当信访权利,甚至打击迫害信访群众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新《信访条例》实施以来,某些地方政府对上访人的打击迫害依然严重。这些信访群众进京上访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中央对他们因上访遭受打击迫害给说法


在中央的高压下,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息访,对于信访公民不是收买或欺骗,就是打击迫害,从而诱发更多的信访案件


上访人员聚居,也就形成了“上访文化”,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影响,各种歌谣和传言流行一时——长期居住在“上访村”的三四百名上访种子,常常在全国范围内呼朋引伴,因此上访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到北京上访就像走亲戚


没有去过上访村的人,不知道上访的群众有多苦。我在上访村调查期...

Read more

于建嵘对话陈志武:把土地还给农民



南方周末编者按:“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学界关于中国现行工地制度的研究和争论近期成为热点。2008年1月13日,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在北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陈志武教授主要从资本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于建嵘教授则是从法律规定方面来解释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存在的制度缺失。他们强烈建议给农民土地永佃权。学者的建议或只代表个人意见,但其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热忱值得肯定,其观点可供政策制订者可供政策制订者、研究者参考。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度与市场发展、金融与文化、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治理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