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于建嵘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


近十年来,我研究的重心是底层社会的冲突性事件,关注的是那些出现在各种维权事件中的“小人物”。因为,在我看来,只有通过对这些充满悖论与矛盾的冲突性事件及其“底层人物”的意愿和行为的凝视,我们才可能清晰地看到隐藏在社会转型这一宏大话语背后的种种微妙因素,才能洞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的 “社会隐秘”。正是这些研究,我提出了当代工人“以理维权”和农民“以法抗争”这两个解释性框架,并据此认为,中国社会底层群体维权抗争的基本目标不仅表现为对具体利益的抗争,而且开始从资源性权益抗争向政治性权利抗争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认为,无论是工人维权还是农民抗争,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具有公共性,都与公共权力机关的施政行为相...

Read more

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作者:于建嵘 社科院研究员


社会泄愤事件是目前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在参加者、发生机制及行动逻辑等方面都不同于维权事件和有组织犯罪。产生社会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及政府管治困境。


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不让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搞信息隔绝。决策者最后获得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根据这些不真实的信息建立的所谓预警机制只能是形式主义的。其次,关于处置技术方面,从总体来讲,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置社会冲突方面的水平十分有限,有许多完全可以化解的事情由于处置不当而产生了严重后果。这些不当主要表现在,事情刚发生时不重视,往往错过最佳处理时机,表现出“...

Read more

谁在承受截访的成本?


截访主要是指地方官员采取某些手段把上访民众拦截在中央或上级有关部门信访登记之外而强制性带回原籍的行为。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态中,截访已是一种被默许的工作方式,是“接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减少上访人员滞留北京及避免增加本地的上访登记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截访有一个从明规则到潜规则的演变过程。自1951年5月毛泽东要求重视人民的通信工作后,信访工作就成为了执政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信访也就成为了民众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冲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然而,大量民众为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纷纷到北京上访,“给中央机关的工作增加很多困难”。因此,在1957年底,根据全国信访工作会议的建议...

Read more

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


于建嵘:去年10月,我曾到陕西省榆林地区调查过地下宗教问题。今年元月,我从北京送访民刘学立回洛阳蒿县时,在他们村里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基督教堂,可以容纳近千人。据介绍,他们一个县在近些年就建了70多个大教堂,有的一个乡镇就有五六个大教堂,信教的群众达几万人。这让我感到有些惊讶。我们这次来到洛阳和温州,就是想了解是基督教在中原农村地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及信教群众的各种状况,想研究这其中的原因及社会后果。你们都是基督教徒,而且还是教会的培训班老师,有些情况你们比我们清楚,希望你们为我们作些说明。

伊天原:这次能在洛阳见到于教授我很高兴,我读过你写的《岳村政治》。我和张耀杰老师是朋友,我...

Read more

反思瓮安事件——再论社会满怀愤事件


瓮安事件是一起社会泄愤事件

据报道,6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事件引起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武警的处置下瓮安县城秩序恢复正常,瓮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公安部门负责人被查处。

瓮安骚乱是近年发生的又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根据目前的报道,可以看出该事件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对于政府来说,它起因偶然,升级剧烈,失控迅速,后果惨重。瓮安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一个女学生非正常死亡,这是不可测的...

Read more

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2008年7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观点提要

1.近十年来我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底层社会。为此,我写了《岳村政治》、《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和《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三部书。我想表达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底层社会有自己的政治逻辑,国家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底层社会,确认和保护底层社会公民的个人权利。

2.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底层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群体。

们 3.“底层社会”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要求我们从底层人群的处境出发,从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出发,来理解社会的发展和目标...

Read more

如何走出施政和维权的暴力困境?——反思云南孟连事件


据报道,7月19日上午,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500多名胶农手持长刀、铁棍、锄头等工具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41名警察被打伤,9辆警车被砸坏。民警使用防暴枪,打死2名胶农,打伤15名。这是近年来发生的又一起因正当维权而演变成警民暴力冲突的事件。

消息传来,我深感痛心。一方面,我为死伤的胶农和受伤的警察以及他们的家人感到悲伤和痛惜。更让我痛心的事,某些媒体的报道和某些人物的一些论调,让我觉得这些死伤的胶农和受伤的警察白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担心,如果这些论调背后的政治思维继续主导政府的施政,正当维权的民众和以保护公民为天职的人民警察还会被迫兵戎相见,还会继续为社会不公、司法不公、政治不公付出鲜血和...

Read more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需要新思维——答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问


《领导者》编者按:近日,澳大利亚驻华大使Geoff Raby (芮捷锐)博士就农村发展等问题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现将双方的对话整理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问题

于建嵘:非常欢迎大使一行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芮捷锐大使是著名的外交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农村问题专家。今天,希望通过我们的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澳两国农村发展的有关情况,更希望大使先生的知识和智慧能为我们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有所贡献。这是我刚刚出版的一本专著(《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出版,编者注),内容是有关中国农民维权的问题,送给您,请您指正。

芮捷锐...

Read more

改革与法治及解释权


最近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对于改革的思考,集中到了“改革与法治”这类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现实因素就是最近某些地方党政领导声称改革要敢于“突破法律禁区”,主张“没有明令禁止都可以想可以干”。这让人们感到困惑甚至担忧,因此,“违法”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改革过程中的“恶法”及“良性违宪”等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热点。

在我看来,有关这类问题的争论,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社会本质性特点。改革的本意是指保持某种制度和事物原有本质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某种改变。从1978年开始,改革就成了中国主导性的话语,而且被赋予了极强的道德正当性和合法性。那么,什么是本质性的需要保持的,那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如何改变,都...

Read more

唤县级地方立法权——于建嵘对话蔡永飞



《经济观察报》编者按: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公共话题。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到专门就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到安徽省进行了调研,于建嵘教授、蔡永飞博士随同考察,对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形成了一些认识。


观点摘要
l 虽然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公共服务仍存在体系不健全、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等困境,难以满足农民的要求。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民众的要求,让地方基层政府获得相对独立的立法权。从现实情况看,最好是县级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