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厉以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厉以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

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如何理解“新常态”

最近中国的媒体经常提及“新常态”这个词,那么,该如何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不正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这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现在提到的“新常态”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长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第二,经济超高速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资源消耗过快,生态恶化,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以及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

Read more

众多改革中,最重要的有四方面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这个“新常态”?人们一般将“新常态”单纯理解为中国经济将从8%甚至10%以上的高速增长调整到7%左右的中高速度增长。

 

事实不然。隐藏在这一指标背后的变化更加丰富。例如,财政增收减速与支出持续刚性增长的矛盾逐渐加剧,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平衡国际贸易来实现市场扩张与繁荣,通过更加积极、公平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来促使民生持续改善等等。这些都属于经济发展...

Read more

谈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一个问题:怎么理解“新常态”

  最近中国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就是“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超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要知道,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它不能持久,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我们今天讲经济要进入“新常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长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二,过高的增长率带来哪些不利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资源消耗...

Read more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问题一: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由世界银行提出的。主要意思是讲,一些发展中国家当它的人均GDP40005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往往就徘徊不前了,这就叫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所举的例子中包括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也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它们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改革不彻底。改革不彻底主要反映在国内收入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贫富差别扩大的基础上,国内发生混乱,进一步改革就更难了。

 

中国经济学界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两个理由是最明显的。第一,因为中国的改革始终...

Read more

国资委要放权,别干涉国企运营太多


  2013央视财经论坛讲稿

  我要讲的题目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赢的问题,我们知道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企跟民企能够共赢、双赢。但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企业必须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如果企业不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像现在国有企业这样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问题我展开论述一下。

  第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层次,国家企业需要改革,但是应该是国有资本体制的改革,分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机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什么叫国有资本的配置体制的改革呢?就是说高层次的国资委作为一个领导机构来...

Read more

水深了摸不着石头了,怎么前进?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任务至今尚未完成。改革需要深入,发展也需要继续,并双双登上新台阶。

 

  推动双重转型中的八项经验

 

  两种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是没有前例的,也是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没有讨论过的。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第一,体制转型是双重...

Read more

中国城镇化钱从哪来?


 

人民日报认为中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开支13万块钱。从哪筹这么多钱?

 

我们曾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人民日报今年8月份登出来,全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开支13万块钱。从哪筹这么多钱?

 

解决城镇化的经费问题,要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该怎么解决?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权和事权是不对称的。中央的财权多,而很多事情是地方做,地方又没有钱。我们有一句流行话:中央请客、地方买单。

 ...

Read more

最成功的改革有三个


 

  我的评价标准是,改革是否具有不可逆转性。至于最成功的改革,我认为有三个: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二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证券市场;三是民营经济的兴起。这三块大石头投进水里,溅起了层层波浪,从此,中国的经济再也不能平静下去。

 

  20131010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厉以宁受环球人物杂志邀请,参加了“2013中国民营经济论坛”。报道称,在这次演讲中,他再度语出惊人,公开批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失职”,认为“中国的转型,前提是思想解放&...

Read more

中国道路和发展经济学的新进展


  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道路和发展经济学的新进展”,分四个问题讲:

  一、传统发展经济学的成绩和局限性。传统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兴起,当时研究的主要是亚洲、非洲,后来包括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在摆脱过去殖民地或附属国地位时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张培刚先生在这个领域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的著作被公认走在发展经济学的前沿。发展经济学当时主要研究什么问题?就是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如何解决资本、技术、人才、就业、农村等难点问题,这里涉及到制度的调整,但主要是从传统体制过渡到资本体制,他们主要...

Read more

国企民企双赢是国资体制改革和民企体制转型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国企民企双赢是国资体制改革和民企体制转型”。

  第一,国企民企的最终目标是双赢共赢。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民营企业一直在迅速发展,但民营企业依然是脆弱的。在1997、1998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民营经济受到的打击是最重的。但是90年代前期,民营企业有一段大发展时期。根据这两种情况来看,我们不能够说在90年代前期是国退民进,因为这不是中央的政策,那时候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我们也不能说从亚洲金融风暴,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