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丁启阵

音韵学、古代文学研究者,出版过语言学、诗词、历史研究著作十余种,散文随笔集两种。一个混迹高校讲坛的人;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一个经常写些带文学色彩文字的人.

“家书抵万金”的外国注解


“家书抵万金”的外国注解

丁启阵

 

杜甫名诗《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我想大部分读者都会理解为表现收信者(诗人)在战乱年代盼望家信的迫切心情和收到家信时的激动心情。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对这两句诗是这样阐释的:

自安史之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这种说法,应该是能代表多数读者意见的。这样理解,当然是不错的,或许老杜本人做诗时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刚才厕中翻阅一本文摘类杂志,看到一篇文...

Read more

唐朝人危急时分亮啥身份有用?


唐朝人危急时分亮啥身份有用?

丁启阵

 

现如今,人在危急时分亮啥身份有用,众所周知:“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公安局长”、“我亲戚是北京公安局副局长”……是也!只要有一个在公安局做局长副局长的爹或亲戚,便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神马都是浮云的时代,公安局局长副局长,却是非常有用的护身符,不是浮云。

那么,时光倒流一千多年,穿越到唐朝,那个时代,人在危急时分亮出啥身份,可以收到类似今天有个做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的爹或亲戚的功效呢?倘若我直接公布答案,大家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置信,脾气急一点的,可能会骂我杜撰撒谎,不再往下看。因此,我不能着急,先转述两则故事:

&n...

Read more

李白杜甫关心哪些妇女问题?


李白杜甫关心哪些妇女问题?

丁启阵

 

“三八女人节”快要到了,觉得不妨写点应景的文字。三句话不离本行,这几年总在谈论李白杜甫,于是就想到了这个题目。今天是34日,网络上有人编段子,说这是一年中唯一有“丢三落四、挑三拣四、说三道四、颠三倒四、朝三暮四”等诸多特权的日子。真是一个好日子。不过,我不希望这一篇文字被人视为说三道四之作:我要焚香沐手,怀着崇敬怜惜的心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写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对女性的爱护之情,的万分之一,以此恭祝全国女同胞节日快乐!

 

李白杜甫虽然生活在封建王朝时代,但是,从他们保留至今的诗文作品看,...

Read more

李白消愁五法


李白消愁五法

丁启阵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大约一般读者都会认为,这是李白惯用的夸张手法,并非他现实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觉得,这个夸张的背后,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唐代公认最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真正需要他忧愁的,其实没有李白多。仕途失意,政治理想幻灭,两个人不分伯仲。但是,在身世来历、婚姻家庭等方面,李白显然比杜甫不幸得多:杜甫出身名门,家族谱系清晰可考,远祖有名垂青史的儒将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则天朝著名诗人,父亲做过县令,母亲是当时望族清河崔氏的闺秀。李白虽然自称王族之后,但实际上并无确证,他甚至可能是胡人,父亲“李客”,据说是由西域移居四川江油时看见李树而随口...

Read more

受 访


访

 

两个小时前,78点间,俺在自家的服装店里接受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Stéphane Lagarde先生的采访(有录音)。问答的大致情况如下:

Stéphane Lagarde:“两会”即将召开,你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吗?

丁:没有。他们开他们的会,我照常做我该做的事情。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不认为会有什么特别令百姓惊喜的决策出台。政治民主化的步伐,比我期望的慢太多了。

Stéphane Lagarde:不久前,铁道部长刘志军等高级别官员被查出腐败,你有什么看法?

丁:没有特别的看法,只是零打碎敲的个案处理而已。被...

Read more

唐诗为何多悲情?


唐诗为何多悲情?

丁启阵

 

讲述唐代诗人人生命运的拙作,最近被出版社编辑定名为《歌者的悲欢》付梓问世。我认为,这个书名取得不错。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诗歌史巅峰时期的唐朝诗人,大多善于表现人间的悲欢之情。究其原因,固然跟他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两条不可忽视的原因。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的亲身体验,发自诗人的内心深处。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一文有这样一番话:“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这一番话,实在是诗歌创作者...

Read more

德国女生眼里的中国好警察


  在我的印象里,德国和日本是当今地球上两个最认真、认死理的国家。

  最近读到《英语世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非欧洲博士在德国禁称‘博士’”。文章作者可能是两个美国人,他们一开头就警告说:在德国,拥有博士学位的美国人要注意:告诉别人你是一个博士可能会身陷囹圄。文中说,近几个月内,至少有7名在德国做研究员的美国公民(他们都拥有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由于在名片、网站和简历中使用“Dr.”头衔而受到刑事调查。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正在位于耶拿的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的伊恩&mid...

Read more

给央视春晚支一招


给央视春晚支一招

丁启阵

 

央视“春晚”,无疑是当今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岁岁年年具体节目不同,年年岁岁观众褒贬相似。看网络媒体文字,听周边亲友话语,明显是褒少贬多,几乎可以说是怨声载道。对此,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许多人批评春晚,说它不够贴近现实、贴近民众,对现实缺乏针砭,对民生不够关心,尽是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肉麻节目。我认为,这些批评者天真得可以,竟然拎不清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台中央、政府举办的晚会,类似古代朝廷举办的“与民同乐”的皇家庆典。作为观众,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代臣民那样,千恩万谢、感激涕零,而不是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有批评者把矛头指向...

Read more

孔子去世为何没得到“国葬”待遇?


孔子去世为何没得到“国葬”待遇?

丁启阵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会有人慷慨大方地赠我一顶“标题党”的桂冠,嗤我以鼻,曰:假设历史,无聊之极。

其实,这不是我假设的历史问题。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已经有文献记载,曾经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西汉刘向《说苑》卷第五:

 

季康子问子游曰:“仁者爱人乎?”子游曰:“然。”“人亦爱之乎?”子游曰:“然。”康子曰:“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仲尼之死,吾不闻鲁之爱夫子,奚也?”子游曰:“譬子产之与夫子,其犹浸水之与天雨乎!浸水所及则生,不及则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时雨,既以生,莫爱其...

Read more

相传跟名妓李师师有关的宋词


相传跟名妓李师师有关的宋词

丁启阵

 

诗言志,词言情。古时候青楼是合法的存在,狎妓是官场风尚;许多青楼女子有一定的文艺修养,甚至能吟诗作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婚姻习俗,导致不少文人骚客经常到那里盘桓,流连忘返……诸多原因,使得词中所言之情,有不少是跟青楼女子有关的艳情。当词人遇到名妓,诗词酬唱是免不了的风雅节目。因此,这类艳情词作,不少是跟名妓有关系的。自然,这其中就难免出现若干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传闻艺术加工。相传,宋代有多位著名词人,曾经跟宋徽宗的“御用”妓女李师师,有过交往、酬唱,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跟欧阳修晏殊同时代、有“张三中”(因其《行香...

Read more